词条 | 闽王王审知陵园 |
释义 | 概况闽王王审知陵园,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莲花峰的斗顶山上,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陵园。闽王王审知于唐同光3年(926年)病逝,初葬“闽县灵岫(山)乡怀贤里风池山”。长兴3年(932年),其子王延钧称帝,迷信风水之说,移葬莲花峰下(位于现在福州北郊新店乡斗顶村),面对五虎,闽江横亘,旗鼓对列,气势宏伟。墓坐北朝南,外围用条石围成长方形状,占地面积2599平方米。原有殿堂、碑亭、牌坊,并建莲花、永兴二寺,招八名僧人守冢,颁田15顷为香灯。明宣德四年(1429年),墓被30名屯军盗掘。盗走王审知像及玉带、玻璃碗等珍贵文物,后被有司营治。 历史沿革闽王王审知于唐同光3年(926年)病逝,初葬“闽县灵岫(山)乡怀贤里风池山”。长兴3年(932年),其子王延钧称帝,迷信风水之说,移葬莲花峰下(位于现在福州北郊新店乡斗顶村),面对五虎,闽江横亘,旗鼓对列,气势宏伟。墓坐北朝南,外围用条石围成长方形状,占地面积2599平方米。原有殿堂、碑亭、牌坊,并建莲花、永兴二寺,招八名僧人守冢,颁田15顷为香灯。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裔孙王亮任福建都运司副使,重修“王陵”,并在墓穴顶后侧竖碑曰:“唐闽忠懿王墓。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福建都运司副使前兵科结事中裔孙亮重立”。陵墓坐北向南,是一座3层石台, 面宽27米,纵深约31米,四周条石砌造,台与台之间铺设5级石阶。台正面有两座并排的石墩,正面呈长方形,后端逐渐缩为半圆形。原为青砖砌成。明宣德四年(1429年),墓被30名屯军盗掘。盗走王审知像及玉带、玻璃碗等珍贵文物,后被有司营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王审知墓多次修缮。该墓经数次重修,保存较完好。1960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重修时改为条石和青砖混砌。“墩”下为石构墓室,两石墩间隔2.03米。墓室建在各自宝顶下方,石构,券顶,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96米,用方整条石叠砌封门。东为王审知,西为其妻任内明墓室。两墓室前均有斜坡墓道,长8.8米,宽2.52米,坡度5度。沿两墓道两侧与墓室之间各有一条宽、深约0.2米的石砌排水沟,自北而南通向墓坪边沿。立有墓志,均为翁承赞所撰。明林谨夫说:墓室大如屋,前后两进。前室供闽王绘像,桌上排列五供,炉、瓶、烛台都是用金玉制成的。后室是闽王和夫人的两具红棺。棺木悬空吊挂两墩前的平台用青砖铺成。墓前正中有一墓道,宽2米,两旁侍立4尊文武石像,武士高1.65米,身披甲胄,按剑护卫,文臣高2米,顶冠着履,长袍广袖,执笏凝神,整体起伏跳动,衣袖用阴纹线刻,胡髭与衣袖均有动感,重神采之刻画,为五代闽国石雕上品。还有石狮、石羊、石虎各一对。石狮,高0.70米、宽0.38米;石羊俯蹲,高0.48米、宽0.45米;石虎俯伏,高0.35米、长1.37米、宽0.58米。排列有序,形成庄严的一支仪仗队,永远守卫着闽王陵。整个陵墓结构独特,别具一格。 省、市考古工作者联合对其墓室进行科学清理,出土有侈口白瓷碗、青瓷唾壶、青瓷莲瓣杯、白瓷匣钵(缺盖)、玻璃碎片,以及发掘出闽王王审知墓志和夫人任内明墓志。墓志置于封门与棺位之间。今存于闽王祠。现在游人可以人墓室参观,但所列诸物已经没有。 近年来,闽王王审知陵园由王审知后裔和社会爱心团体与个人捐资,对闽王王审知陵园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现有闽王王审知“宣陵”的石牌坊由台北市财团法人王氏太原堂敬献。岁次公元2002年春。“唐忠懿王陵”的石牌坊由台湾桃园王姓宗亲会北区分会王金荣夫妇捐建。 今日登陵凭吊,远望五虎山如案横列,闽江水似带飘逸,旗、鼓相向,高盖前陈,气势十分,令人胸怀开阔,感慨万千。站在王审知墓前极目远望,福州城尽收眼底。今已成为那里的名胜古迹之一。 闽王王审知功绩王审知是五代十国闽的开国君主。唐末和他的兄长王潮起兵,入据福建,被封为闽王。据记载,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他在位期间,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建城池,办学校,招纳中原名士,积极经营海外贸易,为当时闽国的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安居起了积极作用,被八闽人民尊崇为八闽人祖、开闽王。现在福州庆城寺的闽王庙,原来是王审知的故宅地,是后晋所修。从宋代到清代,历朝郡守都加以供奉和修缮。庙内藏有王德政碑一通,是福建百姓请旨所立的。于兢撰文,王倜书。碑之衔名长达七十四字。碑文记述了王审知的家世及其治闽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情况,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