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民俗学简史
释义

一、国外民俗学发展简史

民俗学发端于欧洲诸国,作为一门学科却是最早在英国建立。最早使用民俗学(Folklore)这个词语的是英国人古物学者汤姆斯,他在1846年提议以Folklore这个词代替过去对民俗文化的种种称呼。近代欧洲个国民俗学是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而兴起的,而它的发端多由搜集整理民间口头作品开始。18世纪后期之后,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转型,不仅发生了诸如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剧烈社会政治变革,而且在精神文化领域也经历了一场大革命——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崛起。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国家为单位,强调一国民族性和排他性,希望建立统一的民族精神和独立的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政治诉求。语言是衡量民族性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载体,在国家被外来文化入侵的情况下,他们希望能够找到真正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而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未被外来文化“入侵”的乡土中的民间口头传说就成了他们收集整理的第一选择。

民俗学首先产生于德国,德国的学者在浪漫主义者赫尔德(Johann Herder,1744—1803)的影响下开始对民间口头传说进行搜集和整理。比较有影响的有德国民俗学奠基者、著名语言学家格林兄弟:雅格布·格林(Yacob Grimm,1785—1863),威廉·格林(Wilheim Grimm,1786—1859)出版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影响极大的著作。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民俗研究方式后来发展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神话学派。此后,德国民俗学在本国民俗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继续发展,于1891年建立了德国第一个民俗学组织——柏林民俗学会,于1904年成立了全德民俗学会联盟。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在英国建立,在格林兄弟的影响下,英国那些嗜好古物的学者开始了对民俗的研究。他们不但搜集口头传说,而且,一切年代久远的东西他们都感兴趣,包括搜集民间风俗习惯、信仰仪式等等。古物学家汤姆斯发明了一个自造的单词——Folklore来指称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并很快被多数学者接受。牛津大学的德裔教授谬勒以“语言疾病说”和“自然神话论”来对神话进行研究,而人类学之父泰勒则以“万物有灵论”和“遗留物说”对信仰习俗进行考察,认为民俗是应该加以改革的对象。以谬勒和泰勒的理论进行民俗学研究后来分别发展成为民俗学的语言学派和人类学派。

民俗学在北欧是和民族运动共同发展的,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芬兰、丹麦、瑞典以及挪威民俗学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北欧的民俗学发展历程大致相似,其中芬兰民俗学发展较早,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民族运动中,芬兰民俗学之父隆诺特对口传文学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出版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是芬兰民俗学发展的标志性著作。在科隆时代,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芬兰民俗学家创造了芬兰历史地理方法,并使芬兰成为当时世界民俗学研究的中心。而同时期的阿尔奈将注意力转向故事结构的分析,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阿尔奈的弟子美国学者汤普森将其进一步增订后,成为民俗学的经典著作,AT分类法也成为研究民俗的学者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

美国是当代世界民俗学研究的中心,其发展特点表现为除了对民俗的收集开始,但是他们更有意识的对民俗学的学科进行建设。

二、国内民俗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来有采风问俗的传统,但近代民俗学的传入是在“五四运动”前。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生存的压力,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的

建国前

(一)北大时期

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征集民间歌谣,北大歌谣征集处发布了一则详细的声明,动员全校的教授、职员和学生来参与歌谣搜集活动,同时并请求外省的政府和教育团体的协助。1920年又扩大了组织,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歌谣研究会被合并到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并于同年开始印行《歌谣周刊》,出版了九十七期。自1922年至1925年,歌谣研究会共收到来自17个省的13339首歌谣,其中2226首刊载在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的97期《歌谣周刊》上。

除刊载歌谣作品之外,《歌谣周刊》还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例如胡适和董作宾二人分别对歌谣《隔着竹帘看见她》的大量异文所做的比较分析等。有一些学者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歌谣进行探究,例如刘经庵的《歌谣中的舅母和继母》、《从歌谣看中国妇女的地位》。

(二)中大时期

1925年国民党在广东发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6年,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在北洋政府压迫下北大一些教授南下广州,民俗学活动也由北大转移到了中山大学,其在北京的一批创始人转移到了厦门大学,继续进行他们的研究。而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则开始发起对民俗的研究。1927年建立的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努力要通过其第一手的调查,来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革命的领导者们相信,为了提高中国民众的地位,理解民众的风俗、信仰和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把民俗学也列为它的四项研究门类之一(其它三项为考古学、语言学和历史学),于1927年成立了民俗学会,并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学研究部建立了民俗物品陈列室,于1928年3月开放,展出各种民间衣物、乐器、玩具、神像以及用于巫术目的的物品等等。民俗学传习班还开设了民间文学与教育、整理传说的方法、心理学与民俗学、希腊神话、中印故事比较、殷周时期风俗断片以及民俗学问题格等课程。

1927年,顾颉刚与容肇祖、钟敬文等发起组织民俗学会,1927年1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中山大学的民俗活动也被中国学者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的标志。

(三)杭州时期

受中山大学影响,在杭州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对民俗进行研究,他们创立了杭州中国民俗学会(1930年)。学会主办了《民俗月刊》,发表国内的研究成果,并且介绍外国的民俗学理论以及学术动态。

建国后

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任理事长,1955年4月该会创办《民间文学》杂志。1983年5月21日至24日,全国各地的民俗工作者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

目前,我国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有民俗学博士点八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还有四十五个硕士学位培训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