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苗木栽培使用新技术
释义

基本信息

作 者:侯振华 主编

出 版 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版 次:1页 数:117字 数:51000印刷时间:2010-9-1开 本:32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44142366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构建和谐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农民“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调融洽关系,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人居环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农民、科技、政策是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重中之重的三大要求。

一、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体,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并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力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工作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两组基本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即粮食生产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数据。197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6095亿斤,2009年突破10616亿斤,产量增加4521亿斤,总增长率达到74%;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是134元,2009年是5153元,扣除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增长超过7%,近4年来更是超过8%以上。如此高的年均增幅,从全球视野看都是了不起的。但横向比较,差距就显现出来了,以农民收入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57﹕1,2009年是3.31﹕1,城乡差距不但未被“消灭”,反而明显在扩大。其中缘由,有自然条件,经济调控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毋庸置疑,劳动者素质,劳动效率等问题,影响更为严重,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且不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发展中的农业先进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中国农村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多而人均占有的可利用土地少,这一特征注定了解决“三农”问题必然是一项“多管齐下”的综合工程,任何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只能是“借鉴”而不能是“照搬”。城镇化是个发展方向,但决不能作为一条“捷径”来走。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5.7%,这还是把大量进城农民工统计在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农民的比例仅占5%左右。我国农村整体劳动力超过5亿人,城镇化除了住房、社保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就业机会。提供就业首先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即使解决了生产能力,还要面对产品的市场出路。没有国内外统一且相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就无法保证城镇就业的稳定。频繁的农民城乡流动,算不上真正的城镇化。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向城镇的单项流动更会严重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

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即使真正实现了70%的城镇化率,还有30%的人口在农村。面对4.5亿的巨大农村人口数字,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任务依然会很艰苦,任何外力只能起到引导与推动作用。培育一代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充分激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

二、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科技潜力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特殊作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在不断流失;其二,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滞后;其三,部分劳动资料投入过度导致的环境污染;其四,传统农业资源持续投入导致的边际效益下降;其五,市场对农业新产品以及农村对新技术的巨大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的现实情况一方面是存在技术进步的多重需求刺激,另一方面 又表现出农业技术的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为48%,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80%~90%。如我们的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年年增加,不仅造成资源投入浪费,还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并不是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因,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急需利用科技要素来弥补。即有科技进步的强烈需求,又存在科技应用的巨大空间,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最大潜力。

宏观上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农业部门得天独厚的,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系统推进农业技术转移和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向农业生产实际需要集中。综合多部门多行业技术集成,配套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技术研究开发层面,不仅要重视无性繁育、无土栽培、生物无害、基因优选等种植、养殖领先技术的研发、推广,还要遵循和谐新农村的规划要求,创新、完善、应用、普及沼气、太阳能、沙石道路、绿色建材等适应不同农村地域特点的实用技术和适用技术。

三、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政策保障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村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农业低廉的原料资源流入城市,流入工业产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当工业得到足够积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会出现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客观需求和经济条件。在2006年完全废止农业税的基础上,2009年新农村建设中最直接体现民生改善的10个方面,进展都非常明显,即:从硬件上讲,农民的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危房改造;从软件上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生活保障等民生改善状况均好于预期。2009年新建农村公路38.1万公里,总里程达333.56万公里,公路质量明显提高,87%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交班车;除西藏之外,大电网覆盖基本上做到了进村入户,电价比农网改造前明显降低;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新有6000万农村人口有了饮水安全保障;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和学杂费,中西部11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中央财政下拨资金24亿元,免除440万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截止到2009年3季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达到8.33亿人,到11月底,4631万人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330个县展开试点,覆盖60周岁以上农村人口1500万左右。

在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中,实施农村五项文化服务工程,对于保障群众 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知识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其中的农家书屋工程更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007年、2008年,中央财政拨付6.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09年又安排13.954亿元专项资金与 各省市区配套资金共同推进农家书屋工程进度,以确保提前完成“2015年全国实现每一个行政村有一家农村书屋”的规划目标。目前我国已建成农村书屋30个,占全国61万多个行政村的近50%。

“贴近农村实践,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科技图书组成部分,沈阳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构建和谐新农村系列丛书》。全套图书百余种,愿《构建和谐新农村系列丛书》发挥出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技术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和谐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预期作用。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苗木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

第二节 栽培苗木的功用和效益

第二章 苗木分类及常见苗木

第一节 苗木的分类

第二节 常见苗木品种

第三章 苗圃育苗技术

第一节 苗圃育苗技术

第二节 常见苗木的育苗技术

第四章 苗圃苗木管理技术

第一节 苗圃苗木移栽技术

第二节 苗木栽植管理技术

第三节 苗木栽植后的假活及对策

第四节 苗木水肥管理技术

第五章 花卉苗木栽培技术

第一节 花卉苗木的分类及分布

第二节 花卉苗木栽培管理技术

第三节 常见名优花卉苗木栽培技术

第六章 经济林苗木栽培技术

第一节 经济林的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经济林苗木栽培管理技术

第三节 常见经济果树栽培技术

第七章 苗木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第一节 苗木病害及防治技术

第二节 苗木虫害及防治技术

主要参考书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