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面纹 |
释义 | 解放前,按照独龙族的老传统,女孩子一旦进入成年期(十二、三岁)。都必须接受民族的洗礼──面纹,打下民族的烙印。 刺面纹是痛苦的。面纹时,先用竹签蘸烟灰在姑娘脸上描绘好纹型,然后一手持竹签,一手拍打针棒,沿纹路打刺。待线纹刺好后,打渗出的血水擦去,敷以锅烟类拌和的“墨汁”,几天以后,肉皮上留下黑色和青绽色的斑纹,便成了永远洗擦不掉的面纹。据说,这样做可以增加妇女的美容,以示民族和集团的区别,防止别族土司的奴役,可以避邪。 解放后,这种面纹习俗已基本消除了。郭沫若曾赋诗深刻提示它的历史和阶级根源,并祝贺独龙族姑娘们的解放。 雕题嫠面传闻有,今到海南始见之。 黎族衣缁成习尚,妇女黥墨足惊奇。 虽云古道存民俗,想见奴徵剩孓遗。 幸喜小姑逢解放,玉颜含笑报春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