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棉花白粉病 |
释义 | 编号 : 农作物 锦葵科 棉花 真菌病害 植物名称 : 棉花 中文病名 : 棉花白粉病 中文别名 :粉霉病 英文病名 : Cotton powdery mildew 病原类别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 : Leveillula malvacearum Golov.属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内丝白粉菌属,锦葵科内丝白粉菌。 形态特征 : 病菌初生分生孢子柳叶形,表面有小疣,次生分生孢子圆柱形。闭囊壳黑褐色,扁球形,埋生菌丝中,附属丝丝状,子囊多个,每个子囊有两个子囊孢子。 生理生化特征 : 分生孢子萌发的湿度范围很广,在发芽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0-100%的范围内,由分生孢子梗上释放后3小时内均可萌发。而萌发速度和百分率以在相对湿度85-100%情况下最高。 危害对象 : 寄主范围存在着差异,不同地理区域不同。 分布 : 新疆的石河子、奎屯、玛纳斯及吐鲁番的个别棉田有发生。 侵染循环 : 病菌以闭囊壳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发病条件 : 高温干旱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海岛棉发病较重,陆地棉、中棉和草棉发病较轻。野生棉中只有少数棉种轻微发病。 危害部位 : 棉花叶片。 危害症状 : 在病株叶片两面产生多角形病斑,上有厚的白色粉霉层,后期在粉霉层内产生黑褐色小粒点,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初期为乳白色,以后逐渐变黄、变褐,成熟时为深褐色。分生孢子在叶表比较丰富,但闭囊壳通常稀少或缺乏。 防治方法 : 1.消灭初侵染源:合理轮作,深翻,清除田间病残体。 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存有抗性差异,但因其危害不重,并未为此病进行抗病育种工作。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粉锈宁、甲基托布津或苯来特、石硫合剂等可以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资料来源 :方中达主编. 中国农业植物病害.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沈其益主编. 棉花病害(基础研究与防治). 科学出版社,199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