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潮汕饮食
释义

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饮食-特点及其成因

潮州菜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特点的形成,同样是离不开潮人赖以生存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及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下面我们以这些方面为出发点,从五个方面来论述潮州菜的特点。

一、擅长烹制海鲜

海鲜粥

擅长烹制海鲜,可以说是潮汕菜最为突出的特点。用料广博,是中国菜很多菜系都共同具有的特色,然而在众多的烹调原料中,特别突出擅长烹制海鲜的,恐怕只有潮州菜了。潮州菜擅长烹制海鲜,首先是因为潮汕地区盛产海鲜。潮汕地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东端至饶平县东界镇上东乡,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西端至海丰县,这条海岸线曲折蜿蜒,共长三百多公里,而且这条海岸线沿海布满岛屿、丛礁。潮汕平原所面对的滔滔大海,是丰富的海产品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源泉。潮汕地区盛产海鲜,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人类生存规律的支配下,潮汕在很古远的年代,便有了喜食海鲜的习惯。潮汕人喜食海鲜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潮州饮食文化的特色,当潮州菜得到形成、发展的时候,这种特色自然也就成为潮州菜的一大突出特点。潮州菜擅长烹制海鲜的特点,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海鲜类菜肴,在潮州菜中占有很大比例。现代著名潮菜大师朱彪初编著的《潮州菜谱》,共收集传统潮州菜133款,其中海鲜尖菜肴便占42款,而且还不包括淡水鱼类,共占32%。潮菜擅长烹制海鲜体现在第二方面,便是潮州菜烹制海鲜的烹调技艺多样且精细。潮州菜常见的烹制方法有十余种之多,而其中大部分都可被潮菜厨师用以烹制海鲜菜肴,诸如:炸、炊、煸、煎、泡、焯、炒、炖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潮菜厨师在烹制海鲜时,能根据不同的海鲜的不同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使烹制出来的菜肴,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原料的特色。海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品种繁多,档次拉得开,高档的海鲜菜肴可卖上千元,低档的也可卖十多元。由于这些原因,使海鲜类菜肴,成为当今餐饮业中消费的热点,吃海鲜成为当今人们饮食中的一种趋势,所以潮州菜擅长烹制海鲜的特点,十分适合当今的饮食潮流。当今的任何一间潮州菜馆,其门口一定要设置用玻璃制成的海鲜池,养着各式各样的生猛的海鲜,其招牌也一定要写上“生猛海鲜”的字样。潮菜擅长烹制海鲜的特点,可以说是潮州菜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味尚清鲜

这一特点,是潮州菜在口味方面的突出特色。我们说潮州菜味尚清鲜,是指潮州菜在口味上强调原汁原昧,突出“清”和“鲜”两大特色,也可以说,潮州菜这一特点,是和其它一些中国菜偏辣、偏酸、偏甜等浓重口味相对而言的。潮州菜的“清”,主要表现在菜肴的色泽清淡、鲜艳、有光泽;在调味方面,控制各种调味品的分量,特别是有刺激性的调味品,使菜肴的味道偏于清芳;其次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用油量,不使菜肴显得过于肥腻。讲究“鲜”的特色,则主要是强调烹调原料要新鲜,如海产品都要求鲜活,蔬菜原料也要新鲜。潮州菜这“清”和“鲜”的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相形益彰的。“鲜”是“清”的基础,如果烹调原料都己变质,烹制出来的菜肴还有什么“清淡”可言呢?而正是因为潮菜强调“清淡”,所以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鲜原料的本味。 潮州菜之所以突出清鲜的特色,是和潮汕的地理自然环境、潮汕的传统历史文化分不开的。潮汕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每年降水量多且集中,因而使这里原地气温湿。为了使自己的身体适应这种地理自然环境,潮汕人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在饮食上尽量保持清淡,避免吃食太浓太辣的食物,以免引起上火,而且还要常年喝竹蔗、芦根、蛇舌草之类清热解毒的凉水。这些重要原因,决定了潮州菜在口味上只能突出清鲜的特点。潮州菜味尚清鲜,应该说是潮菜的一种风格。潮州菜作为潮州饮食文化的一个内容,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探求潮菜这种风格的由来,还应该从整个潮汕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从历史上来看,潮汕地处江南水乡,环境山清水秀,因而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文化,也必然带有“清”、“秀”的特色。潮菜著名老前辈朱彪初认为,潮菜味尚清鲜的特点,还使潮菜更具,适应性。朱老师傅的看法是十分中肯的,因为潮菜味尚清鲜,就使不论什么人,不管你是嗜好酸还是嗜好辣,都能品尝潮菜,都能接受潮菜,而不会出现像其它菜系一些菜肴一样,因为太辣或是太酸,而使有些人吃不下。

三、素菜有特色

潮州菜的素菜有特色,也和潮州菜擅长烹制海鲜一样,由于潮汕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足,因而潮汕地区自古以来,便十分适宜种值各种蔬菜瓜果。潮菜厨师烹制素菜的最根本经验,便是“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在长期反复烹制蔬菜瓜果为主料菜肴的过程,潮菜厨师深刻认识到,蔬菜、瓜果、面筋、腐枝等等这些素菜原料的最大特点,是偏于清淡、乏味。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最根本的办法,便是在烹制过程中,加入肉味浓香的上汤或老母鸡、排骨、赤肉等动物性原料共炖,使蔬菜的芳香和肉类的浓香揉合成一种复合的美味,这种美味甘芳中带有浓郁,素和荤完美结合,令人百尝不厌,回味无穷,这便是“素菜荤做”。据史料的记载,久负盛名的潮州素菜“护国菜”,起源于南宋时代,千余年来,在历代厨师的不断改进下,这道素菜如今已成为潮菜筵席上的珍肴,它的最大改进,也在于最早是用清水烹制蕃薯叶,如今却改用优质上汤;在清代末年,潮汕地区的民间便流传着一个和尚厨子,用饱醮浓肉汤的白毛巾烹制“八宝素菜”,从而在开元寺烹调大比试中夺魁的故事,可见潮菜厨师用“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的方法烹制潮州素菜,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潮州菜素菜品种繁多,诸如“八宝素菜”、“护国菜”、“棋子豆腐”、“玻璃白菜”、“厚菇芥菜”等等,但没有一款潮州素菜的烹调方法是离开“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的,可见这一烹制素菜的规律,在烹制潮州素菜中的重要地位。擅长烹制海鲜和素菜有特色,是潮州菜最具有特色的两个方面,它们宛如潮菜艺园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一荤一素,交相辉映。潮州素菜把潮汕地区田园风光带上餐桌,让人在品尝富有特色的海鲜之后,又能饱享鲜美可口的天然蔬菜的鲜美,使潮菜筵席更具有潮汕风味,故潮菜筵席一般都要配1-2道素菜。

四、筵席间独特的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茶道文化,它历史悠久,植根于千家万户,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冲泡工夫茶,它在冲法上,不论是器具、用水、程序、饮法,都极具潮汕地方风味,我们甚至可以说,工夫茶是潮人的代表特征。首先,我们从潮汕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潮州菜和工夫茶都是极带潮汕地方特色的文化,且一“饮”一“食”,又同属潮汕饮食文化。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潮汕饮食文化的形式便互相靠拢,借以更突出其地方色彩和特色;其次是工夫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凡亲朋好友聚会,接待客人都要用工夫茶相待,而潮菜筵席同样是一种社交形式或亲朋好友聚会的形式,因而同样要用上工夫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夫茶的最突出特点是量少而茶水浓醇,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但喝下去却满口茶香,回味无穷,因而这种茶道形式,便十分适合筵席间饮用。潮州菜席间上工夫茶,确实给潮州菜增色不少,既增添潮菜地方色彩,又符合人们的饮食规律,当人们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后,喝上一小杯工夫茶,既解肥腻,又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能更好地品尝下一道菜肴的美味,因而使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变得有韵律和节奏。在潮菜筵席中,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客人入座后,便要上第一道工夫茶,以后席间穿插上2~3次,且最好上在较肥腻的菜肴之后,当筵席结束时,又要上最后一道工夫茶。

五、注重食疗养生

从历史上来看,潮汕的居民很多都是中原一带的移民,中原一带的先进文化,也同样对潮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而中国传统医学的食疗理论,必然随着移民的迁入和文化的渗透,而被潮汕文化所吸收。其次,从潮汕地区历史上的自然环境来说,生存环境恶劣,唐代韩愈被贬潮州之后,曾写过一诗给韩湘,诗中提到:“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瘴江既是瘴气连天的江,这里的瘴气是指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之气,是当时潮州地区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源。在这种生存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历史上的潮州人要生存下去,要和各种疾病作斗争,只能从最简单的,一日三餐离不开的饮食中寻找方法,积累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说,潮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懂得利用饮食来治疗疾病和养生了,那么这种方法势必慢慢体现在潮汕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成分——潮州菜中。而且当这种民间的食疗养生经验方法和具有一定体系、完整的烹调技艺的潮州菜相结合以后,更是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样道理,随着潮州菜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着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日益重视,潮州菜中这种食疗养生的内容也日益增加,日益科学化,发展至今天,更是成为潮州菜区别于其它菜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潮州菜注重食疗养生的特点是体现在多方面的。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在潮州菜中,存在大量除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之外,还具有针对人体某方面健康的菜谱。这些菜谱,有原料为单纯的食物,但其食疗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潮州菜注重食疗养生的特点,除体现在上述潮州菜中有大量起到食疗养生的菜肴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从整个潮州菜的体系、文化内涵及它的出发点来看,是处处体现了中医的养生学的精髓的。潮州菜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具有注重食疗养生的特点,从潮州菜发展的历史来看,当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下的时代,人们注重的还是怎样把菜做得好吃,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才逐渐转到吃得好和吃出健康并重这方面,潮州菜注重食疗养生的特点才会越来越明显,这也说明潮州菜的文化内涵越来越高。

我们综观潮菜这五大特点,便不难发现,这五大特点,都是潮州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潮汕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物质资源、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的独特性而产生出来,离开潮汕地区这块土地,是不可能产生这五大特点的。 我们说这五大特点,是潮州菜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的原因,是因为这五大特点,展现了潮州菜在烹饪原料,在菜肴的口味上都非常顺应当今的饮食潮流,它表明潮州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风情,它表明潮州菜不但口味纯正,而且医食并重,有益身心健康,而所有这些方面,都有一个菜系能否发展且具有生命力的相当重要的方面。

潮汕饮食-俗语

潮汕饮食文化植根于千家万户,是由潮汕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因而在潮汕民间,便广泛流传着不少关于饮食方面的俗语、谚语。这些由群众创造的俗语、谚语精辟、形象、生动,有不少是对潮汕饮食规律、经验的总结,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潮州饮食文化的特色、民俗风情有很大的意义。

“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

是潮州素菜烹制方法的基本核心,也是潮州素菜的特色。 蔬菜一般特点是偏于清淡,故在烹制素菜时,便要用肉类共炖,使肉类的浓香和蔬菜的芬芳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特别可口的复合味;但为了突出素菜的特点,上桌时,又要把肉类去掉。潮州素菜的这一烹调方法充分体现了“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这一烹调基本规律。

“做戏神仙老虎鬼,做桌靠粉水”

这是一句潮州烹调的民间俗话,它强调在烹制潮州菜中,勾糊的重要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出戏要演得生动、吸引人,就必然要依靠神仙、老虎、鬼怪这些东西来增强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烹制潮州菜(“做桌”即指烹制潮菜筵席),要使菜肴做得好,则主要依靠用粉水色糊。 勾糊在潮菜烹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证菜肴入味和脆嫩、保证汤菜融合、滑润柔嫩、突出菜肴的风格特点,增加菜肴的光泽等。

“猛火厚朥芬鱼露”

这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烹饪实践中经验总结的一句俗话。意即要烹好菜肴,必须有三个条件,其一是“猛火”,即火候要够,只有火候够,菜詹才爽脆、嫩滑,有“锅气”,而不致于“老韧”。其二是“厚朥”,即烹制菜肴时,调味要烹入鱼露,因鱼露除咸味外,还兼有鱼类的鲜甜味。

“九月鱼菜齐”

是潮汕地区民间烹饪俗话,表达出潮汕地区家产品之丰富。 “九月鱼菜齐”是指潮汕地区在每年农历九月至来年清明前后农产品和水产品特别丰富。潮汕地区大部分蔬菜、农作物的盛产期相对集中在每年农历九月至第二年清明前后,而这个时期也是各种水产品特别肥美的时期。 “六月鲤鱼七月和尚”这句潮汕烹饪俗话是对潮汕淡水鱼鲤鱼特性的概括。潮汕地区的鲤鱼在农历二三月便开始产卵,产完卵后便开始吃食恢复产卵期的虚损,一直到六月已经长得很肥美。而农历七月,是农村夏收结束的时候,这时候,农民农产品已收获,农活也暂时空闲,便在这时节经常到佛寺烧香,和尚也因此长得肥胖起来,故有“六月鲤鱼七月和尚”之说。

“五月荔枝树尾红”

六月蕹菜存个空 这句话是潮汕人对潮汕物产“黄金季节”的经验总结。农历六月蕹菜已过时,故吃起来只剩下枝骨,毫无鲜嫩可口的特点,那么蕹菜什么时候最当时呢?另一句潮汕民谚“九月蕹菜蕊,食赢鲜鸡腿”则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草鱼头,鲤姑喉”这句俗话体现了潮汕人对烹调原料的重视,以及对烹调原料研究、理解的精深。“草鱼头,鲤姑喉”是指一条草鱼,最甜嫩可口的部位是它的头部,而且一条鲤鱼最肥美的部位是它的喉部。事实证明这谚语是正确的,目前在潮汕的肉菜市场,草鱼头的价格往往要比鱼肉贵,正是这个道理还有“乌鱼鳃,唔甘分厝边(舍不得送给邻居)”、“卖田卖地,买鲳鱼鼻”等等。

“食鱼欲食马鲛鲳,看戏欲看苏六娘”

潮汕菜擅长烹制海鲜,潮汕人喜食海鲜,这里把好戏和好鱼相担并论,以好喻好,更突出潮人喜食海鲜的习惯。 “马鲛鲳”是指马鲛鱼和鲳鱼,均为潮汕沿海海产品,也都是潮汕人民日常常食用的质量较好的海鲜。《苏六娘》则为潮剧的传统剧目,描写揭阳县荔浦乡青春少女苏六娘与青年郭继春的爱情故事,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潮菜、潮剧同为潮汕文化,这句民谚形象地体现了潮汕饮食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食叶,胜似服药”

潮汕药膳,应该是潮菜的一个组成部分。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端午食叶,胜似服药”这句潮汕民谚,正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端午时节,潮汕地区正是雨水充足,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因而潮汕人便函顺应自然,在这时节进食盛产于此时的各种植物茎叶,以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如蕃薯叶、秋瓜叶、苦刺芯、麻叶芯等,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凉肠解毒等作用。 七样羹,食后变后生(年轻) 这句俗语,是潮汕群众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有关饮食卫生,或者说是食疗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含有深刻的医学道理。 这句俗语话说的是,每年从大年三十夜至新春初七,潮汕地区的习俗,都是新年卓、团圆桌,酒菜筵席、大鱼大肉不断。从医学的角度看,鱼肉类食物属酸性,所以到了初七以后,就应该多吃一些属碱性的蔬菜类,使体内酸碱平衡。此外,蔬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在大量吃食肉类之后,再多吃蔬菜,能起到消食开胃、清肠通便函的作用,对人体大有好处。

潮汕饮食-传说

茶的传说

在潮式筵席进行过程中或饭后,当主宾们在喝茶时。如果工夫茶已摆放在人们的面前稍有一段时间了,却因了客人们在吃菜或谈话而久久未喝,由于隔太久凉了工夫茶便不好喝,主人或其它急于喝茶者便会伸手叩击桌面发出“笃、笃……”声以引人注意,并紧跟着说声“请、请、请”或“食、食、食”。稍加留意,会发现叩击者通常要先屈起手指,然后以食指中指出的第一节的关节背面叩击桌面,这是潮俗的一种必须的礼节、礼貌,以示对客人的敬重。据说这种礼节出自乾隆下江南时的故事。传说乾隆当年和某大臣微服来到南方市集的某茶馆坐下。茶保上茶之后,乾隆因为一路上有人侍候,并不累不渴,依然谈笑风生。可是其臣下却是一路疲乏相随,口渴难奈,急于喝茶消暑消渴。话说在此之前的每次坐定喝茶时,都是乾隆皇帝先端杯喝茶,并不曾出现问题。可这一次天子并不觉得口渴也就不急于喝茶;臣下等了老半天这皇帝老子的手还是不碰杯子。但该臣子又不愿为此事“提醒”皇帝,更不能在真龙天子面前擅自捧杯喝茶。否则认真起来可按律定罪曰“君前失礼”,是要杀头的。更因为此刻是微服出巡,当着旁人的面不可明说。急智之下他想出了这个通融的办法,以屈起的手指在茶杯旁不间断地敲击表示臣下献茶,其缩屈手指头的动作,即是代表跪着的意思。该动作原本是古代表达维护君王权威的意思,潮汕民间引用它于喝工夫茶的场合,是取它敬重宾客的引申义。

鱼丸的传说

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护国菜

潮汕诗翁张华云(1910-1993)有《竹枝词·护国菜》曰:“君王蒙难下潮州,猪嘴夺粮饷冕旒,薯叶沐恩封护国,愁烟惨绿自风流。”这“护国菜”其实是一道老掉牙的潮州菜谱。据老一辈的口头传说,南宋的末年,当朝小皇帝被元蒙大军一路追杀,由闽南地区收拾了残散兵马,匆匆逃命来到粤东。有一日他的队伍路过潮汕某座山中破寺,这小帝王又疲又乏,饿得发昏,遂停脚于庙中。寺中老僧慌忙接驾。现在的问题是兵荒马乱之年,破山庙中僧人们的日子本来就够苦的了。这时候的穷寺中又哪有好吃的东西来应付不期而至的大军,又哪来好东西可招待这位真命天子。万般无奈,和尚们只好就地取材,摘田地里尚未长大的蕃薯的叶子,熬煮做成汤,硬着头皮恭恭敬敬地进献给宋帝。不料一整天滴水未进的落难小皇帝竟然是狼吞虎咽,吃光之后居然连声叫好。并向近臣陆秀夫询问这是什么好东西,怎么这样香?但陆宰相也不识得这山村野东西,其它的臣下也都不懂。迫不得已,诚惶诚恐的驾寺老僧只好据实呈告,谁知这穷途皇帝不仅不以为忤,后而龙颜大悦,认为在这大宋江山危难之际,想不到这小小的蕃薯叶也能够救驾有功,高兴之余,遂把它册封为“护国菜”。虽然这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无法使人们尽信之;但宋末的小皇帝昰昺两兄弟,确实曾经在逃难时经过潮州。另外,这翠绿细嫩的蕃薯叶登上潮人筵席确也是十多代人以前的事了,据说明清时期已有资料记载。如今的护国菜,已不是当初的民间吃法。在菜馆里,它的取料、配料和烹制相当精致。目前它的身价很高,是招待稀客嘉宾的上等佳肴。某五星级饭店的餐厅经理说,到我们这里来的客人不仅是“上帝”,我们还要请他品尝护国菜当当“皇帝”。

凤眼鲑

潮菜的海鲜类比较多,做出来的菜比较有地方特色。这里的海滨盛产一种身长约2、3厘米,身宽约1.5厘米的短齿小海贝,其脆薄的小壳呈现青褐色的条纹。潮语俗名为“薄壳”。夏季时节为它的盛产期。在过去的岁月里,民间常挑选其肥大且外壳完整者,洗干净之后拌和粗盐,又把它装入陶瓷瓮罐之中,之后置于阴凉处静置数天,便可食用。吃时视需要捞出一定量,用冷开水再洗一遍后置于小碟盘中,食用时逐粒夹起并在鱼露中泡浸一下,用双手掰开外壳,取食其中的芯肉。此物能够“降火”生津,特别开胃口,俗名“咸薄壳”,当吃夜粥或大清早喝稀饭时作为佐料最妙。其大名则曰“凤眼鲑”。传说明朝的正德皇帝微服暗访民间,一路游山玩水来到东南沿海。不知是怎么搞的,这一天他与随从人员走散了,还迷了路,可他贵为天子又不便声张,再说他的满口北方官话来到南方,老百姓未必听得懂。总之他无法问路问方向,转了半天又回到老地方。他失去了方寸,且饿得浑身没有力气。这个迷路皇帝摇晃着走到一户人家屋前。累得扒在大门口喘粗气,该家农妇眼看一个远方过路人如此可怜,动了恻隐之心,遂舀一碗剩粥,就着几粒咸薄壳拿给他充饥。遭难皇帝这时候全没有了架子,甚至顾不得什么叫体面了,也可能是因为这咸薄壳确实味道太鲜美了,他三几口就喝得碗底朝天。后来,他返回了京城,在寝宫内依然是每天花天酒地,尝尽人世间珍馐,难得的是他念念不忘当时在乡下喝的稀粥,特别是那几颗不知名的小东西,每每对之回味无穷。有一日他又记起这件事,便钦命派送一罐咸薄壳回京城。但办事的人一看送来的东西,吓了一跳。这,这,这土里土气的俗物儿怎能给至高无上的天子当御膳?难道就不怕丢了身家性命,万一触犯了龙颜怪罪下来,那可是谁也担当不了的啊!有关的大臣和御厨们经过苦思,终于想出了办法:一是改换包装,换用精美的玉坛子和玉盘子来装盛咸薄壳;二是给它起个好名字,便根据它形如凤眼,美味如鲑的特点,而叫做“凤眼鲑”。果然,当这道不同于以往宫庭食物风格、口味的“凤眼鲑”再次成为正德皇帝的盘中餐时,他吃得津津有味,称赞不绝。而“凤眼鲑”这个名字和它的本身,也确确实实成了雅俗共赏的好东西。

甜芋泥

正宗的潮式筵席,民间叫做“食桌”,“食桌”时的头道菜和最末一道菜,通常是甜食。传统讲究上称为甜头甜尾,这二道甜食虽然也可以是众多甜菜谱中的任意二道,不过习惯上其中常有一道是甜芋泥。这是因为芋头自古就是潮汕的土特产,而且粤东历史上是蔗糖的传统产地,甜芋泥这道菜也就在潮人心中扎下根了。有个“甜芋泥御外侮”的民间故事很精彩。据说鸦片战争前夕,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来到粤省查禁烟土。某次在外事场合,洋人端出冰淇淋来待客,林则徐的下属中有人不识得这洋玩艺,看到它冒出丝丝白烟,便以为它很热,他习惯性地对着它吹一口气,不料在旁边的洋商便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敢情这是狡猾鸦片商的刻意安排?故意让我方人员当众出丑以期甘拜下风,以期能动摇中国政府的禁烟立场。林则徐不动声色。在接下来的某次会议之后,我方回请了这些人。宴会上,先是上了一些普通的珍味佳肴,最后上了这道甜芋泥,因其热气被其中的蔗糖和油脂隐埋着,并不会冒出烟来。上回哈哈大笑声音最大的那个洋商,舀起满满的一汤匙,就往嘴巴里塞。突然他“哇”的一声,把入口了的甜芋泥往外吐了出来。其同伴急忙一看,他的嘴皮已经烫烂了。这下子,轮到中国人窃笑了。

潮汕饮食-潮汕小吃介绍

鼠粬粿

这是潮汕名小吃之一,也是潮汕地区民间逢年过节必备的粿品。

相传南宋年间,在元兵入侵潮汕地区时,当兵荒马乱,百姓流落于荒野之中,特别是冬寒饥饿,无物可充饥时,人们发现田中有一种野草“鼠粬”。这种草既能充饥,又无毒,还有特殊的香味,便把它拿来食用。后发现该青草可以渗入大米磨成浆来做成粿,逐渐便认识到这种青草是一种好东西,为了方便使用,把摘来的青草用太阳晒干,可以畜藏。在逢年过节时,随时都可以使用。后来这粿品经民间逐步改进,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为使用用糯米和蕃薯,这样使粿皮比较柔软,再把粿馅从原来用蕃薯和红糖,改为用绿豆沙馅,有的是用红豆沙馅,还有的是用花生仁炒熟后脱膜用白砂糖研碎烂作馅。这一改进便成粿皮柔软不涩,馅甜香,软滑,滋润,也就成为名小吃。现在这小吃以民间的一般食品已成为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在各大宾馆、酒店、酒楼就餐经营。

鼠粬粿的名称就在于个鼠字,有的把鼠粬写成鼠壳,这样也有的误认为是老鼠的壳。有趣的是在汕头市第三届迎春联欢节前正要准备安排宴请海内外嘉宾时,正当在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查安排品种菜单时(因每一届迎春联欢节都是以潮汕小吃宴请客人,每次都要安排几道品种),当审查到鼠粬粿时,有位领导就说,这个名称是不是改一下。在当时也有一番争议。这位领导也承认是潮汕小吃,是受海内外侨胞喜爱的产品,也是使侨胞通过品尝能够思念乡情。正在争议过程,市委林兴胜书记就说,这还是鼠粬粿好,我们家乡也是叫鼠粬粿,这样就把菜单定了。据《百草》介绍,鼠粬草其实是一种药草,鼠粬草(英文名:Gnaphaliumaffine D.Don),别名:清明菜,田艾,鼠耳草,香茅,黄花白艾,佛耳草,土茵陈,白头草,追骨风,洒曲缄等。鼠粬草为菊科植物,鼠粬草的全草可以入药。一般生在路旁,田地,山坡,草地等,春夏间采收较多,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潮汕地区特别多。

鼠粬草性甘、平,有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的功能。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支气管炎、风湿腰腿痛、解毒。外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潮汕美食能把民间所采用药草与食物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为美味食品,既可食疗,又有治疗价值,真是潮汕人智慧的结晶。

红桃粿

主料

粳米粉、糯米饭、香菇、虾米、鸡内脏、花生仁、生蒜

配料味精,胡椒粉、鱼露

做法

把糯米饭、切成丁的湿香菇、虾米、切成丁的鸡内脏、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锅爆香,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即成红桃粿馅。

粳米粉冲开水做成红桃粿皮,把红桃粿皮搓成长条,捏一小块,压成圆薄皮,包上馅,然后用粿印印出,上蒸笼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

名家点评

潮州民间习俗,凡时年八节,几乎家家产户都要做红桃粿、酵粿、白饭桃。红桃粿、酵粿做完后,要放在祖宗灵位前祭拜,白饭桃则只是拿来吃,那是因为潮州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如意、好意头的象征,而酵粿在制作过程需要发酵,故取其“发”的好意义。

红桃粿的原料、制作方法和白饭桃完全一样,只不过在水磨粳米粉蒸熟后要冲开水的时候,开水中调入一点玫瑰红的食用色素,使做成的粿呈粉红色。

过去潮州人做红桃粿时,有时往开水中调入一种叫“红花末”的色素,“红花末”所含化学成份,吃后对身体稍有不利,所以我们提倡使用食用色素,且要限量使用。

备注

粳米粉在冲开水之前,一定要先上蒸笼蒸熟,否则红桃粿的粿皮不爽,吃的时候会粘齿。

粿汁

粿汁是潮州小吃之一,叫一碗热腾腾好像粿条般滑口的粿片,淋上浅棕色的卤汁,再点些卤猪肠、卤肉、卤蛋、豆干或菜尾等,这就是粿汁了,粿汁要趁热吃,非常爽口,越吃越有味。 60年代的粿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粿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一小件,粿片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一顿,吃个痛快。当时巴刹、咖啡店或街边,处处都可看到有人卖粿汁,摆摊的、挑着卖的,吃粿汁的人的确不少。 今天,潮州粿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贵。有些粿汁摊除了保留传统作法,还在用料和酱料方面,做了改善,使这道潮州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源记粿汁(分行)就在沈氏道与芽笼19巷路口交界处的仁爱咖啡店内,营业5个月来,也吸引不少爱吃粿汁人士。它也是大巴窑8巷咖啡店内著名源记粿汁的分行。芽笼源记粿汁的摊主王春晖,在熟食行业已有20多年,对烹调美食有丰富经验。如今芽笼摊位的一切烹煮工作,全落在他身上。他的看法是,东西要好吃,凡事就要亲力亲为。他每天清早就把煮卤汁用的蒜头及香料等,放在大锅中烹煮上1个多小时,然后再把洗净的猪肠、猪肉及猪杂等,放在锅里慢火卤滚,发出浓香味道。接着再把猪肠、卤肉、猪皮、豆干捞起和熟鸡蛋等,放进另一个较小的卤锅里,使卤肉、猪肠、卤蛋等更加入味。 王春晖的粿汁摊摆放着大小猪肠、卤肉、猪皮、猪舌、猪肚、豆干、鱼饼、卤蛋和菜尾等等,顾客要吃什么,丰俭悉听尊便,把料放进卤锅中烫热,再来一碗粿片,就可大快朵颐了。有如粿条般的白色粿片,吃起来和粿条一样嫩滑、可口,很合一般人的口味,若加点卤汁、葱油更是有味。王春晖说,顾客都很注重粿汁的辣椒酱,所以他亲自选择新鲜的辣椒和配料,搅成辣味适中的辣椒酱,蘸点配料更够味。

尖米丸

尖米丸是广东一道特色小吃,关爷宫前尖米丸是充满乡土情韵的炮台镇传统小食。它以丸体鲜嫩爽口,汤味清美香醇,制作烹调工艺独特而世代受到人们喜爱。早在120 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炮台已经成为繁华的商埠,位于市区中心的关爷宫前米市活跃兴旺,10余家小食摊档竞争激烈。为招徕生意,新寨村民吴成敬,吴书信两家 小食摊,别出心裁地创制出以当地特产尖米(即大米)为原料,丸体两头尖,形似尖米的小食品,烹调为汤,别具风味,一时顾客盈门,轰动市井。至清末民初,两 家尖米心潮店第二代传人吴文光、吴锡友同时在关爷宫前两侧设摊,从丸体的制作和烹调的工艺上进一步提高,形成独特的小食风格。

尖米丸的制法,须选用当地精细的大米,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时,捞起放于石磨,辗成米浆,取纱布将米浆过滤,除去粗杂质,然后倒进锅里加温边用木棒搅拌,至水温六、七十度后转为慢火,煮成糊状,冷却凝成块状,配1/3 生浆,揉捏成团,再取事前凿满直径0.5厘米小圆孔的木板,置于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温,至现蟹目水,即将浆团放于木板上搓揉,用力压其顺小圆孔滴滴漏下 鼎中,因浆团半生不熟,挤下圆孔的丸体每段约2厘米,两头坠缩为尖状,落鼎煮熟,便成为小巧玲珑的尖米丸。因其制作经过10余道工序,十分精细,丸体柔韧 润滑,略有弹性,煮汤倍感爽嫩可口。尖米丸烹调工艺讲究“清、鲜、巧”风格。丸体佐料保持新鲜,先将丸体在清沸水中泡过,再汇入滚烫的猪骨原味汤,加上肉片、鱿鱼、墨鱼脯、虾仁之类佐料,调 以鱼露、胡椒粉之类配料,最后,在清汤面上撒下几片青翠的香菜或葱珠,与洁白的丸体和橙艳的肉片,构成和谐的色调,清美的味道,美观的造型,令顾客赞叹不 已,在品尝之余,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关爷宫前尖米丸焕发出新的光彩。从昔时的两家专利到如今的多家共荣,沿袭为大众化小食。如果你有兴致来炮台镇品尝,不论走进关爷宫 前后肉菜市场简易的小食摊,还是登上中兴大道、涵华大道豪华的餐厅酒家,不用多久,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尖米丸汤就已经端到你面前的桌上。店主热情待 客,根据需要,可随意加汤调味,其优质的丸体,独特的风味,更比昔年胜一筹。关爷宫前尖米丸的兴旺,有利于饮食文化的发展,对旅游事业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蚝烙

蚝烙是潮汕的特有小食,外地人来潮汕总要尝一尝这—美食。在潮汕城市乡村小市集,常有这种小店或摆摊小贩。这种蚝烙,是用地瓜粉溶于水,拌葱珠,在一个平 底的铁锅上煎,加上海蛎(潮语叫蚝),再下蛋花,取起蘸鱼露吃。这蚝烙有两种做法,一是农村中比较便宜的做法,就是舀一铜匙的地瓜粉水,向宽口铁锅上一 倒,再放下几粒海蛎,就翻一翻取起来,乘热并撒上一些胡椒粉,蘸鱼露吃;一种是把地瓜粉水倒满了整个铁锅,加上蛋拌匀,加上海蛎,下较多猪油,像浮炸一 样,使其带脆,卖时在锅里用平铲将它切成几片,按片出售,再炒上一些海蛎加上,这样的蚝烙,价钱较贵,但很香脆。市镇酒店、小食店多有这种小食,“西天巷 蚝烙”是汕头名小食之一。蚝有助于明目,又滑润可口,蚝烙又能热胃,寒天人们更喜欢吃。

潮汕蚝烙做法详解

主料:鲜蚝250克,鸭蛋3个,葱头20克,雪粉75克,熟猪油150克,味精1克,鱼露5克,辣椒酱5克。

做法:

1、先将鲜蚝仔用清水漂洗干净,用雪粉水调匀,并将葱头切成细粒放入,同时加入味精、鱼露搅匀待用。

2、用旺火烧热平鼎有足够热度后,加入少许 猪油,将蚝仔、粉水混和成浆状,用匙再调和后下鼎,再把鸭蛋去壳打散淋在上面,加入猪油煎,并配入辣椒酱调味,用铁勺在鼎里把蚝烙切断分块,再用勺翻转, 四周加入猪油,继续煎烙,煎至上下两面酥脆,并呈金黄色,盛入盘即成,并伴上芫荽叶。特点:鲜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软。

炒糕粿

炒糕粿是潮汕传统名小吃之一。以潮汕地方优质稻米为原料,经浸洗后,渗和水到石磨中磨成米浆,并用专用蒸具,将优质白米浆逐层加工蒸熟,制成软硬 适中的大块白米糕,再均匀切成小块,加入鱼露和红甜豉油调匀,放在平底锅(煎盘)上用慢火煎,煎至一面呈金黄色且表皮酥脆时,才逐块翻过来另煎一面,并同 样煎至够了火候。此时,加入白糖炒匀,再和入芥蓝菜、鲜虾肉、瘦猪肉、鲜蚝仔、鲜鸡蛋等多种配料,加入沙茶、辣椒酱、味精、雪粉水、上汤,使其成品达到外 酥内软,鲜香微甜,咸里带辣,而色泽金黄艳丽,兼有红、绿、紫各彩点缀其间,实在令人观之舒心悦目,成为潮汕古今名小吃之一。

潮汕肉丸

潮汕肉丸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低脂食品,其口感脆嫩、鲜美,可通过多种方法烹饪食用,既可汤煮、炒食,也可炸、可涮、可烤,其久煮不烂的特点,更适合下火锅。潮汕肉丸的品种更是多种多样。广义来说,除原有传统的鱼丸、猪肉丸、牛肉丸、鱼皮饺、虾丸、猪肚丸、包心丸、猪肉饼、鱼肉饼等肉丸及相关肉制品外,近期市面上又出现蟹肉丸、鸡肉丸等新品种。早在潮汕地区,就有“日食三餐不知厌”的说法。各地生产者还根据当地人咸淡酸辣口味不同,调制出因地而异、不同风味的肉丸制品。

潮汕肉丸的制作始于鱼丸。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喜鱼,每餐无鱼则食而无味。偏楚平王残暴成性,若不慎梗了鱼剌鱼骨,便会杀了做菜厨师。一日,有新厨师深感伴君如虎,自己迟早难逃一劫。越想越气愤,就用刀背狠狠剁鱼以泄愤。岂知这一剁,竟使鱼肉与鱼骨分离。他灵机一动,将鱼肉剁成肉泥,再搓成丸子给楚平王吃。楚平王竟赞不绝口。从此,做鱼丸的食法就保留了下来,并随着楚平王南迁传至潮州。民间将制作方法依法类推,做出猪肉丸和牛肉丸。这三种肉丸再加上鱼皮饺,就是民间俗称的“潮州四宝”。

以前肉丸制品都是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工艺难度大、品种数量少,远近地区无法仿效,大大制约了肉丸制品的推广。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揭东县曲溪镇永仁食品机械厂研发出首批肉丸制品加工机械——肉丸打桨机成型机等机械,迈出了肉丸制品机械化生产的第一步。尔后,永仁食品机械厂根据生产商的要求,边制造边研发,逐渐完善了整套肉丸制品机械设备,使肉丸制品的制作全面实现机械化。肉丸制品生产工艺也随着“三叉”系列机械设备走出潮汕,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

潮汕饮食-相关新闻

饶宗颐先生关心潮汕饮食文化

1994年4月26日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潮州菜烹调师培训中心、广东省潮州菜烹调师技术考核鉴定中心联合在汕头市金海鸥酒店举办传统潮州菜、潮汕工夫茶品评鉴尝会。饶宗颐先生偕庄世平、吴南生、林兴胜、许德立等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饶宗颐先生等12位嘉宾被安排在大厅正前方主桌。大厅演奏台奏响的那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潮乐声,伴随着一巡巡香飘四溢的工夫茶,以及一道道风味独特、饮誉海内外的传统潮菜,使身临其境的人们无不沉醉在这浓郁的潮乐、潮味、茶香与乡音相互交融的特定氛围中。其时已届77岁高龄的饶老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精神矍铄,谈笑风生。1994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决定5年内分20卷出版《饶宗颐文集》(已按计划出版);也由于饶老对潮学研究和传播的突出贡献,当时(1994年4月27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也将联合举行仪式隆重授予他“弘扬潮汕历史文化特别奖”。当晚饶老以他平常参加学术活动那种学者风范,不时对烹饪单位的那些具有潮汕文化内涵的传统潮菜,用他那带乡音而又风趣睿智、韵味深长的语言,抒发了很有见地的看法。这也正是饶老在进行潮学研究和传播实践的另一种形式。席间饶老对金海鸥酒店烹饪的“金瓜芋泥”等传统潮菜表示了盎然的兴趣:“金瓜芋泥”是一道有一定文化底蕴、带有地方民间传说的正宗潮菜。其主原料专挑遐迩闻名的地方上等名芋,根据现代营养科学要求,按比例配搭好芋、糖、油等原、辅料份量,严格按操作规程烹制出一流芋泥;又选用名产、特形南瓜———“金瓜”,先用优质白糖腌制,再用糖浆文火适度煎熬,后用专制模具将“金瓜”印成八片橙色莲花瓣,镶贴在如盆花状、呈淡紫色的芋泥上。该菜入口时令人顿觉其味清香而不俗,口感绵润而不腻,更有芋香、瓜香互为陪衬,色、味、香、形、名各得其好。饶老对此菜赞尝有加:“这道菜实属可保留、推广之地方传统潮菜。它让人体味到潮汕美食文化的一种境界。

品评鉴尝会结束了,饶老意犹未尽,他引申《<诗经>诗·小雅·鹿鸣》名句:“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的诗意,挥毫疾书,当众题留墨宝:“燕乐嘉宾”。既是用高雅文化对金海鸥和其他酒店烹饪事业的鼓励,也是对她们未来的期许。十一年过去了,饶老的墨宝一直载入当地的方志上。“金瓜芋泥”这道传统潮菜也于2003年度荣获汕头市“十大潮菜”金牌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