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朝歌镇 |
释义 | 朝歌镇位于淇县县城,是淇县县委、县政府办公机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广铁路、107国道、淇浚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土地肥沃,水利、光照条件充足。 简介朝歌镇为淇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发达,商店栉比,市场繁荣。西依京广铁路,东临赵家渠,北与桥盟乡接壤,南与北阳乡毗邻。镇政府驻朝歌南路。 朝歌镇古称沬邑,商末易名朝歌,曾为殷都城和卫国国都。后为朝歌县、朝歌郡、卫州、淇州、淇县治所。 民国初为一区,1945年设中山镇。 1947年4月中国共产党解放淇县城,为第一区,1954年9月,淇县并入汤阴县,原淇县城关镇改为朝歌镇,1955年为朝歌区,1957年为朝歌镇。1958年建立朝歌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城关公社。 1982年3月建立城关镇,今朝歌镇。 地理位置朝歌镇地处豫北平原,位于东经114°11′度、北纬35°37′度,海拔72 米。 全镇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76亩,辖石桥、南杨庄、南关、南门里、阁南、稻庄、西街、中山街、东关、东街、韦庄、付庄、上关、下关、西坛、三海16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5.3万人,14747户,其中农民总人口20326人,总户数5356户,一个居民委员会。现有机关干部64人,村两委干部98名,“大学生村官”29名,党员596人,村民代表365人。 行政区划朝歌镇代码:410622100。2006年,辖16个村委会:西街村、石桥村、南杨庄村、南关村、稻庄村、南门里村、阁南村、东关村、东街村、中山街村、付庄村、韦庄村、上关村、下关村、西坛村、三海村。 历史文化朝歌镇古称沫邑,商末易名朝歌,曾为殷纣都城和卫国国都,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有:殷纣王摘心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砍砍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既有驰名中外的牧野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痒,华夏第一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淇河水养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军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义士荆轲,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高风亮节的甄济等。 行政代码代码:朝歌镇410622100:~200西街村 ~201石桥村 ~202南杨庄村 ~203南关村 ~204稻庄村 ~205南门里村 ~206阁南村 ~207东关村 ~208东街村 ~209中山街村 ~210付庄村 ~211韦庄村 ~212上关村 ~213下关村 ~214西坛村 ~215三海村 经济朝歌镇古称沫邑,商末易名朝歌,曾为殷纣都城和卫国国都,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有:殷纣王摘心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砍砍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既有驰名中外的牧野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痒,华夏第一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淇河水养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军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义士荆轲,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高风亮节的甄济等。 近年来,朝歌镇党委、政府在淇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班子、带队伍、促经济,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务实肯干、开拓创新,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按照“工业企业强镇、民营商贸兴镇”的经济发展思路,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投资乐土,形成了“你投资发展,我全力服务”的良好氛围。2005年,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大突破。全镇落地在建项目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个,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3.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297万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指导思想,拉大城区框架和加快城区开发并举,城区建设和交通道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4条城区主干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任务,投资130多万元硬化了15条背街小巷,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提高城市品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朝歌镇党委、政府把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以“抓领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四季常青;炒思想,激活千家万户;订规划,实施‘2+2’工程;建机制,调动积极性”为总体工作思路,科学安排,合理运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全镇大力推广豫麦34、豫麦47等优质小麦,发展芦荟、花卉、药材(黄荠)、豫园春大葱、黄皮洋葱、郑育5号土豆等经济作物3000亩,发展露天蔬菜1500亩,日光温室塑料大棚100多个;规划示范村6个,科技示范村6个;在巩固18个30万只肉鸡工程的基础上,又新上30万只肉鸡工程6个,万头猪场1个,500只种羊场1个,有各类养殖专业户268户。全镇形成了“南菜北商、牧粮并举”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层组织建设、综合治理等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以“村情民意恳谈会”、“大学生村官”工程、“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转变了干部作风,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了“十轮驱动”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全镇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计划生育、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朝歌镇先后获得了“全国重点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省“五好”乡镇党委、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县“综合目标管理优胜单位”等40多项国家、省、市、县荣誉。 沿革1954年建朝歌镇,1958年改公社,1962年更名城关公社,1982年改镇,1994年更名为朝歌镇。1997年,面积19.9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京广铁路和京深、淇滑、淇林公路过境,辖石桥、南杨庄、南关、稻庄、南门里、各南、东关、东街、中山街、西街、付庄、韦庄、上关、下关、西坛、三海16个行政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