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漫谈人生
释义

书籍简介:

书名:漫谈人生

作者:郭顺富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字 数:90千字

页 数:132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编者之语:

我离休后用五年时间写完了这本书的初稿,经过陆陆续续的补充、修改,总共近100页,约三十万字。尘封十几年,小辈有人要求印书发给他们,我已到耄耋之年也有此意。在出书时我挑出了大部分不适合现在同读者见面的情节,这些内容封存起来留待后人参考。

本书内的细节,我尽管做了些调查了解,但是我远离家乡不能一一核对,免不了有瑕疵,请谅解。本书只作郭氏近族及亲人阅读,不公开发行。

据我所知井南凹村郭氏150年来的历史上,没人用文字比较系统地把它记录下来。我这本浅文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海后浪推前浪,

留待希望看后生。

书籍目录:

前言 13第一篇 我的童年 16

忆往事 18

告别他乡归故里 26

蝗虫成灾 29

扛长活 30

上学去 32

儿童团二三事 34

第二篇 走向新生 36

从军 36

我当警卫员 42

进北京 44

参加中国共产党 46

由士兵升排长 49

祸不单行 55

第三篇 郭氏家谱简述 63

引言 63

郭姓来源 64

寻访杨家岭 65

短命的父亲 77

我的母亲 79

忆母亲二、三事 80

兄弟分家 82

我的婚事 89

第四篇 旅游日记 94

第五篇 晚年生活 101

为母送终 102

给曾祖父立碑 105

为大哥送终 107

给父母亲立碑 109

纪念父母亲100周年诞辰 110

第六篇 忆往事 113

羊圈 116

大柿树 118

战乱 121

遗传实录 122

婚姻 123

参军 124

外迁 125

生活变化 126

我的简历 129

原文摘录:

……

在和平的日子里,在不愁吃穿的日子里,日月如棱,一晃就是一年。而在战乱之年,在缺吃少穿的穷日子里,度日如年。我们离开了家乡,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土地,失去了任何生活来源。全家九口人,每日吃喝是头等大事,我们从家出来时虽然带了少许杂粮,但也搁不住一家八九口人吃。在老家时养了一头黄牛,啥不得卖,赶到山西。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只有把牛卖了,人家牵走时,老牛哞哞叫唤,牛也认主啊!心痛的我直掉眼泪。

第二年春天,父亲把我们安顿好,带着我大哥郭顺有回河南老家种地,同时给我们留下来的一窝人筹集吃的东西。父亲走后,留下大小七口人。这一群孩子们每天大哭小叫向娘要吃的,怎样安排好日子,使五、六个孩活下来,不饿死,不卖掉,这个揪心牵肠挂肚的大事摆在我妈面前。她老人家虽然长了一双小脚,但是正在当年,身体结实,聪明能干,人缘又好。我妈把家里大小作了周密安排:她每天去给人家纺花、织布、缝衣、做鞋……人家管吃,还给一定的报酬,遇到好心人家回来还能带两个馍,但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怎样哭叫,不允许去人家找妈妈。我妹妹童养媳嫂嫂都是十几岁的姑娘了,虽不是大家闺秀,不打扮粉饰,但个个长的象个人样了。因此,我妈说啥也不叫她们出门要饭,除把几个小孩照看好,就去地里拾土豆,捡玉米,挖野菜。

在我们家这群孩子里,我是唯一能窜会跳的人。每天外出要饭是我的主要任务,除顾住自己的嘴,尚能讨些杂物食品弥补家人吃喝,那是要饭不只是光到吃饭时混个饱,而是两条腿一天到晚走去东村跑西庄,所以每天篮子里土豆、胡萝卜、糠麸、豆皮、少量玉米面弄回家来参些菜煮吃。要饭有三宝——饭碗、提篮、打狗棍。我天天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坚持不懈。有时三舅跟我一路同行,虽然我叫他舅,他是萝卜小长在“辈”上了,实际上我们同岁。他有一个坏毛病,走路时老吹口哨,上下嘴片往前一伸“嗖……嗖……”久而久之两个嘴片有点突出发尖。为此,我姥姥骂他没出息,生叫小三把家吹穷了。穷吹、穷吹,越吹越穷,不管老人咋说他这种坏习惯就是改不了。我也有些讨厌他了,于是我经常躲开三舅不同他一块出去。由于我天天在附近十里八村走庄串户要饭,周围三十华里内各庄各户的情况我了如指掌,那家人心善、那户心黑,我心里都有数。我三弟弟八岁,爱哭,光想吃好的。有时我遵母命带他去要饭,他笨,走的慢,又不会高声吆唤,三弟成了我讨饭路上的拌脚石。我讨的饭还得分给他一点吃,就这他还叫喊饥得慌。有时我早早外出,丢下他在家跟妈妈事闹,他天天哭闹不休,有一次我妈把他捺在门槛上用菜刀要剁他的手指头,但三弟照哭不止,把妈气得掉眼泪,自己生下的孩,只好由他了。

记得我头一回去要饭,因为不懂规矩,还闹了一个笑话:按当地习惯,要饭的人不许进人家屋里,只能站在大门外边叫唤,无论主家是大姑娘,小媳妇,或是老太太,要饭的人们低人三等,都叫:“大娘,行行好给点吃的吧。”如此反复叫几次,如果无人搭理,不可久停以免误时,赶快另择门户。我头一天,走进一家院子没有看见人,只听到一个窑洞内有嗡嗡地纺车声,我闻声走到门口,没有打招呼,伸手掀开门帘钻到人家屋里。一位中年妇女双腿盘脚坐在炕上纺棉花,她突然发现进来一个脏兮兮的孩子,吓了她一大跳,还没等我张口要吃的,这位大妈很生气的用手拍打着炕沿,厉声骂道:“家的个鳖的,找死呀?出去!出去!”我听了她的厉声呵斥十分惊慌失措,急忙从她屋里跳了出来。我今天头一回出来要饭,就碰见这倒霉事,心里很难受。回去向娘述委屈:“妈,我不去要饭了,人家不给吃的,还骂我一顿,把我撵出来了。”母亲听了我述说过程后,对我笑笑说:“傻孩子,要饭不兴往人家屋里钻,只有在大门口外边吆唤,往后学精点。”我听了妈妈的指教,心领神会。头回生二回熟,有了这次被撵出屋门的教训,那能不学乖?要饭学的快,但在要饭时遇到最大的障碍是狗。如何对付它们,要实践去摸索。掌握了要饭的本领,还得知道狗的习性。因为,走街串巷去讨吃的,最难对付的是看家的狗。俗语说:“人靠门势,狗仗人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社会不安宁,土匪、地痞打家劫舍司空见惯,加上当地沟深林密狼多。因此,庄户人家不论穷富,为了自家的安全,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养一只狗,看家护院。狗不咬自家人,但对外来人、生人只要靠近他家门,它就汪汪叫,对那些穿着破衣烂衫要饭的就更厉害了。为了讨到吃的,又不被狗咬伤,只有掌握了它的习性及行动规律,才能免于皮肉之苦。我从实践中找出了四种办法对付狗的袭击。

第一种狗。凡是离它老远听到动静就汪汪乱叫的狗,你就大胆向前走,这种狗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咬人,因为它早早狂叫,等于提前给人们提了个醒,使人在思想上有了警惕,行动有防备。因此,表面看它挺猖狂,实则不可怕。

第二种狗。在大街或村寻食的狗不咬人,前以言明,狗仗人势,它只管自家主人安全,只要离开主人家门,别人的事它不管。好象铁路巡警各管一段。再说村外的狗既是冲你汪汪叫,只要弯腰拾块石头或砖头瓦块,向它投去,狗立即夹着尾巴逃跑。俗话说“狗怕弯腰,狼怕掏刀。”乡下人都知道这个理。

第三种狗。最好对付的是“浪狗”乡下人叫狗走窝,文明用语叫发情。母狗在发情时为了找伴侣,不顾一切的离家出走,到处乱窜寻找知音,公狗闻声三、五成群争先向母狗调情,那还顾得去咬人。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