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满族艺术剧院 |
释义 | 简介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是我国境内唯一的一个满族戏剧表演团体,享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该院主要经营的戏曲是满族“新城戏”。是独创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声腔的形成是以流传在扶余民间的说唱“八角鼓”曲牌音乐为基础,并不断吸收满族民歌,汉军旗香太平鼓音乐和清宫舞乐逐渐发展而成。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曾亲笔题字相赠“满族戏剧,艺苑新花”。在以往排练演出的众多的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红罗女》,《绣花女》,《萨丽玛》,《铁血女真》,《皇天后土》,《洪皓》等。满族新城戏作为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已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年鉴》《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步入了中华艺术之林。 艺术特点该院本着“戏剧为主,一树多帜”的原则,着力对满族传统歌舞,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现在已有一批经典的满族传统歌舞节目。 目前,该院演员阵容整齐,节目形式、内容丰富,综合实力较强,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类歌舞、小戏、小品、二人转等节目都具有较高的水准,曾多次参加省级电视台的录制播出。 历史成就1959年,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八角鼓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对八角鼓进行了戏曲化的创作改编工作,经多年探索和实践,将八角鼓曲牌中的〔靠山调〕、〔四句板〕作为主要声腔,创作了慢板、原板、数板、行板、弹颂板、快四板等板式,并结合板式运用了〔太平年〕、〔拣菊花〕、〔娃娃腔〕、〔茨山〕等曲牌,使它成为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套体相结合的剧种。它的音乐唱腔委婉抒情,清越明快。主奏乐器是高胡、三弦、扬琴。这就是新城戏的最初形态。 20余年,新城戏一直坚持把“实现满族化”作为剧种建设不可动摇的首要任务。每排一出满族历史剧都要竭尽全力让它的满族特色更丰富,更鲜明。它的所有自编剧目都在省级会演中获奖。其中《绣花女》由吉林电视台摄制成电视戏曲片,在吉林、辽宁、山东等20多家电视台多次播放。在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电视剧金虎奖评比中荣获优秀戏曲片奖。 1991年,《铁血女真》诞生。这个戏把自《红罗女》以来所积累的艺术成果全部继承下来,又有许多新创造,所以,它是满族新城戏最高水平的剧目,在本省演出时就赢得了很高评价。1992年被省文化厅推荐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在山东淄博举办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调演。《铁》剧以其浓郁的满族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炮打响,不仅征服了与会所有专家,而且,赢得了淄博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因此,被大会破格授予了优秀剧目,优秀表演、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13个奖项。同年9月,《铁》剧应国家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邀请,晋京演出,并参加了当年全国戏剧大奖评比。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出高品位、高档次的好戏。在第三届文华奖评比中荣获文华大奖第一名。其主创人员分别荣获编剧、导演等9个文华单项奖,男主角扮演者在荣获文华表演奖同时又获我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同年,《铁》剧还兼获中宣部举办的“五个一工程”奖。 2003年应韩国江原道,铁原郡的邀请,赴韩进行交流演出,受到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在吉林省历届二人转,小戏小品汇演中,都有过上乘的表现,多次获得多个奖项。 2004年在全国“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中,该院参演的两个小戏分别获得“大奖”和“金奖”,在山东博兴引起很大轰动。 2005年该院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乡土艺术表演成就奖”。 2005年又排演了大型现代新城戏《皇天后土》,在全省的大戏评奖中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和十余个单项奖。2007年该剧被选入参加“中国首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得综合银奖。 2007年12月应邀参加了“全国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由央视体育频道现场直播。 2009年7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向满族新城戏《洪皓》颁发金孔雀奖 2010年 《洪皓》获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奖头名以及“五个一工程”奖。 剧团领队院长:李靖;副院长:王东昌 赵彩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