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麦可·山下 |
释义 | 个人简介麦可·山下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成长于新泽西,1971年大学毕业后,赴日本“寻根”,其间开始摄影。1979年他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选题,至今仍是《国家地理》最常用的摄影师之一。他曾经在索马里、苏丹、英国、爱尔兰工作过,但他最专注的地方还是亚洲。麦可·山下曾经住在新加坡、泰国、香港、东京,并且曾多次在中国进行摄影工作,他为《国家地理》拍摄的选题包括:《马可·波罗:现代东游记》、《长城》、《日本武士》、《湄公河》、《伟大传奇再现:郑和下西洋》。 他的作品在华人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从2000年开始,他循着马可·波罗的脚步,历时三载,跨越十国,拍摄一万多卷胶卷。出版了《马可·波罗:现代东游记》。后来,他又选择了另一位中国探险家郑和的西行路线,为国家地理杂志制作《伟大传奇再现:郑和下西洋》专题,以中、西两位探险家为创作题材的摄影师,全球仅麦可·山下一人。 摄影生涯语言的延伸山下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城,当时全城只有他们一家日本人。童年时代,这一副亚洲的面孔曾让山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尽管他在体育运动方面表现非常不错,尤其在摔跤、棒球、橄榄球方面的表现超过大多数同龄人。但身份的差异,仍让年幼的山下倍感压抑。一直以来,“融入当地的社会之中”成了他秘而不宣的小小愿望,心底里他抗拒说日语,也不学日语,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用英语进行交流,只有不想让孩子知道的秘密谈话,才用日语。长大以后,山下发现有很多人开始关心起他的根源来,如果有人去过东京,就会向他打听日本的情况,和美国姑娘约会,姑娘总是对喜欢的人的“故乡”格外好奇。但关于日本,连山下自己也不清楚。被问及的次数多了,就很自然地对历史感兴趣起来,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兴趣尤其浓厚。1971年,历史系毕业后,山下来到日本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在日本住了四年,因为不会说日语,相机成为他与人交流时语言的延伸,他用相机拍摄下感兴趣的事物,把这些记录下来,当别人问他都做了些什么时,就翻出照片来给他们看。作为一种沟通手段的延伸,山下从此迷上了摄影。 影像的意味与故事亚洲的历史与现实一直是山下感兴趣的题材。1997年,山下选择马可·波罗700多年前记述并编著的《东方见闻录》,重走了马可·波罗当年所走过的路程。历时三载,跨越十国,拍摄一万多卷胶卷。 一开始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交托的任务,计划为期4个月的旅程,山下带着4部相机、多个镜头、上千卷胶卷和一本马可·波罗的游记,踏上追寻的路程。山下说,很快自己就被马可·波罗迷住了,成为他最可靠的向导和旅伴,从马可·波罗的出生地威尼斯,穿越伊朗、伊拉克的山岭和沙漠,进入阿富汗的交战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最后到达中国。 起先山下怀着对马可·波罗游记真实度的质疑开始旅行,等到旅程结束的时候山下说:“马可·波罗所描绘的世界,精确程度之高真是令人惊奇。我对他如此了解,感到非常骄傲,马可·波罗临终前曾说‘我所说的不及我见到的一半’。我真希望他能告诉我们更多的事。” 在这段拍摄经历中,山下认为最好的一段是在阿富汗,山下在阿富汗境内所见,与马可·波罗当年的记述,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山下动情地说:“未被改变的历史痕迹,特别符合一个摄影师的理想,但我想,这种生活不见得是当地人所希望的。” 山下认为,一个专业和优秀的摄影师,不光是按动快门,真实记录眼睛所看见的一切,而且应该通过影像表达意境和故事。因此,在着手一个专题之前,总是要做大量案头准备,对历史、地理、风物和同一题材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在决定拍摄郑和这个专题之前,会了解郑和船队经过的地方,对经过的国家风土人情的记载和观察。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特别留意当时的人因为好奇而记录在书里的人与事,再结合600年以后,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变化,复现一段历史,一条路途的文化、记忆与现实。”山下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