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朝柱起义
释义

马朝柱起义是指乾隆十二年至十七年(公元1747—1752),马朝柱在罗田多云山(今天堂寨)组织反清起义,聚义民众遍及湖北、安徽、河南、四川等数省,震撼了大江南北。

人物介绍

马朝柱(1715~1775)又名马三。马朝柱是圻州(今蕲春县)大同乡张家榜人,移居罗田。清代罗田农民起义领袖。佃农。马家世代为佃农,繁重的徭役赋税,贫穷的佃户生涯,使他逐渐滋长了反清意识。乾隆十二年(1747年)以来,联络安徽霍山白云庵和尚修正等,印制书札,提出“统掌山河,普安社极,即受天命.福禄水昌”的口号,策划起义。由于起义计划泄露,遭到镇压,起义失败。马朝柱逃至四川,继续宣传白莲教教义。

事件简介

乾隆十二年(1747年)以来,联络安徽霍山白云庵和尚修正等,印制书札,提出“统掌山河,普安社极,即受天命.福禄水昌”的口号,策划起义。

乾隆十五年(1750,通过白莲教组织群众,扩至数百人。于罗田多云山中建立起义中心,以英山天马寨为会合点,圻州杨河为后勤点,以“统掌山河,普安 社稷”为奋斗目标。联络安徽霍山、太湖、桐城、毫州(今毫县),河南商城、开封、南阳、四川峨嵋山等地的反清势力,互为呼应,并设立四 将军职位,分统各部,约期举义。史称为马朝柱起义。

起义经过

马朝柱是圻州(今蕲春县)大同乡张家榜人。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因其排队行第三,故又名马三。组织起义后,更名太朝。

乾隆十五年(1750),于罗田多云山中建立起义中心,以英山天马寨为会合点,圻州杨河为后勤点,以“统掌山河,普安 社稷”为奋斗目标,利用开荒烧炭、加工木板等为掩护,编写、散发文告,传播反清思想;又在各地“散札招军、囤粮制械”,操练刀 枪。还派员联络安徽霍山、太湖、桐城、毫州(今毫县),河南商城、开封、南阳、四川峨嵋山等地的反清势力,互为呼应,并设立四 将军职位,分统各部,约期举义。

乾隆十七年(1752),马朝柱起义的消息被圻州知州李泌知悉。四月初八日,湖广总督董鄂。永常经圻水(今浠水)巴河入罗田, 驻兵于跨马墩;湖北提督哈某驻兵圻州的望天畈;两面三刀江总督章佳。尹继善驻兵英山的金家铺和霍山的千箩畈(今安徽金寨县); 安徽寿春镇总兵牧光宗则率兵入山搜捕。查抄出军械三百余件,硝磺(制造火药的原料)数百斤;捕获马朝柱母、妻、子、侄及起义民众共二百余人。马朝柱只身逃往四川。

马朝柱起义,使乾隆皇帝十分震惊,并亲自动手抓这件大案。仅从乾隆十七年四月至十二月的九个月间,就批阅马案奏章五十一份 ,传下谕诣五十八道。罗田知县冯孙龙,因“纵恶养奸”,乾隆帝下令将其斩首;教谕彭大本以失察“管内教匪”降职为训导;光山县知县谭龙因不亲历稽查案情而撤职;江西巡抚鄂昌在奏章中未提及本境发现起义传单一事,也挨了申饬。

历史意义

马朝柱起义虽然失败,但在号称歌舞升平的乾隆盛世,给所谓乾隆“盛世”以辛辣的讽刺,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基础。在中原腹地点燃了反清的星星之火,并有力地配合、支援了当时北起长城 、南达五岭的多起农民反抗斗争,为此后百余年间白莲、八卦、天理各教起义、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军进军三楚,准备了社会条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