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超临界翼型 |
释义 | 一、概述超临界翼型(Supercritical airfoil)是一种高性能的超音速翼型。超临界翼型是一种为提高临界马赫数而采取的特殊翼型,能够使机翼在接近音速时阻力剧增的现象推迟发生。它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理查德.惠特科姆(Richard T.Whitcomb 1921-)在1967年提出的。这种翼型属于双凸翼型的一种,但样子看起来像一个倒置的层流翼型,即下表面鼓起,而上表面较为平坦。超临界翼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将临界马赫数大大提高,一般可以提高0.06-0.1,因此可以获得较好的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性能。 超临界翼型目的在于提高临界马赫数,使得设计指标中的设计点的飞行马赫数(通常是经济巡航马赫数)略低于阻力发散马赫数。超临界翼型的判别不只纠结于其外形上的几个特点,而是其阻力发散马赫数是否稍稍高于设计点马赫数,以发挥其优越性。以某型客机为例,其设计巡航马赫数为0.76。假设:现在设计人员纠结于通常理解的“超临界翼型”的几个几何外形特点,设计的翼型阻力发散马赫数为0.86,高出巡航点0.1,为了达到这么高的阻力发散马赫数,翼型厚度设计为10%。而从超临界翼型的最初目的出发,设计出的翼型满足升力、阻力指标,但并没有”前缘钝圆,上表面平坦,下表面在后缘处有反凹,且后缘较薄并向下弯曲“这样的特点,但是这样的翼型的阻力发散马赫数为0.78,比上一个设计低了很多,比巡航点高了一点点,但此时翼型相对厚度达到13%,那么此时的超临界翼型就显示出其为”超临界“的优势了,不但满足升力、阻力、巡航马赫数等等指标要求,还使得相对厚度增加,可以减少结构重量,增加燃油储备空间,进而增加民航客机的经济性。 二、机理当气流绕过普通翼型前缘时,上表面流速增加较快。当飞行速度接近高亚音速时,翼型上表面的局部流速可以达到音速。这时的飞行马赫数成为临界马赫数。当飞行速度继续增加,就会遇到强烈的激波阻力。这时如果继续增加速度,发动机的功率会被大量消耗,甚至会发生飞行事故。因此,提高飞行速度就需要提高机翼的临界马赫数。 三、应用1967年,美国著名航空科学家惠特科姆提出超临界翼型。与普通翼型相比,超临界翼型的特点是前缘钝圆,上表面平坦,下表面在后缘处有反凹,且后缘较薄并向下弯曲。1969年美国人科恩运用理论方法设计出超临界翼型,在巡航状态下上表面大部分区域为超音速区。20世纪70年代的几次飞机试验表明,这种机翼非常成功,逐渐被跨音速飞机所采用,广泛用于大型民航机上和一些战斗机上。超临界翼型有利于防止出现激波和减小附面层分离的程度,进而提高临界马赫数。它还有利于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同时改善低速飞行的性能。但它由于上表面平坦,在减缓气流加速的同时,也会减小升力,为克服这一缺点,可增加下翼面后缘部分的弯曲来弥补升力的不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