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松村 |
释义 | 基本概况罗松村位于阜沙镇东北部,浮墟上北面,村民委员会驻浮港西路(又称罗松路)。辖上一村、下一村、二村、三村等四个自然村(即颈口、澳尾、浮墟垅、罗松皮四个片区),共19个村民小组(生产队)。村境东临鸡鸦水道,西隔罗松皮河(阜沙河北段),连牛角村、阜东村,北隔颈口涌河与东凤镇吉昌村阜安围相望,村委会距镇政府约300米。 历史来源罗松村地质属沙田区,是古代浮虚山海道“倒流海”的位置,海流的冲刷使浮虚山北面的山体凹进去,日积月累冲刷而堆积形成了罗松村的大北湾。同时浮虚山是古时大海中一座小山丘,亦是传说中龙头戏水之处,故罗松的大北湾部分地方称为浮虚龙。根据“土生土长、土生万物”之意,后来人们在字面上加上“土”字写成浮墟垅,至今罗松村仍有一部分地域有浮墟垅一说。 直至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左右,三个小围合陇成个一大围,四维的松树生势苍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遂取意“四维松”,四维乃繁体罗字,于是定名曰“罗松围”,村名因此而得。 土地耕地全村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全村总耕地面积4500亩土地,迎着1992年改革发展的春风先后征用2400亩土地发展工业,余下2100亩耕种土地, 其中鱼塘改造1500亩,杂基地600亩。 人口结构罗松村在2010年统计,全村有总户数1112户,人数4318人,其中男性2166人,女性2152人。据2005年统计,全村有66个姓氏,但仍然以梁、冯、黄、吴、何、林、陈、苏、李、冼、周等30个姓氏为主,以汉族为主,罗松人大部分居住在罗松村内,但在1966年,民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土地变迁,将罗松原有位于港口大南尾800亩土地,变迁到现在三角镇头围村,同时,开始有小量罗松人在生活工作,到1970年罗松人大规模搬迁头围,现在在头围村生活的大部人祖籍是罗松。 经济发展2010年底统计,辖区企业32家。其中村引进企业6家,村级公有物业5300平方,年创收近40万。村级资产总额约1000万,村民小组资产总额约900万。2010年村民小组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400万。其中10万元以下收入的生产小组5个;10---20万元收入的生产小组6个;20---30万元收入的生产小组2个;30---40万元收入的生产小组6个。 村貌建设全村道路约10公里,在近几年在市公路局、体育局等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到2010年底已完成约7公里5米宽的道路硬底化,在2011年计划整治5米宽的道路硬底化3公里,目标将全村道路硬底化达到95%以上。为全村人民群众打造一道有利于出门远行、创业致富的道路。 经济现况罗松村位于阜沙镇中心城区西面,与城区结合部相连接,北靠鸡鸦水道,南靠阜东、牛角村,东与东凤镇吉昌村相连接。东阜公路贯通村七八村民小组,镇的公安,交警、交管、国税、城建、执法等行政单位座靠该地段;鸡鸦水道带来我村近3公里的河岸线,形成码头、工矿、金属收购行业的蓬勃发展。2007年全村总户数1103户,人口4420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391万,其中工业总产值5250万,农业总产值5141万,人平均收入7997元,2007年村民小组总收入269万元,全村全面实行股份分配。 村设小学一间,属于市一级学校占地30亩,在校学生500人,村设幼儿园一间,占地1.5亩,托教儿童73 人。村与城区结合部地段用作镇商住小区房地产及工业小区发展,占地面积1600亩。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