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家伦评传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张晓京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3-1 版 次:1页 数:366字 数:276000印刷时间:2008-3-1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010068671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应该说是罗家伦最有心得、最有建树的领域,也被认为是他“飞黄腾达”的“不拔之基”。但是,无论是罗家伦年仅三旬即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时期,还是他执掌中央大学近十年的光阴, “赫赫声名”的背后却是难抵毁誉参半的忧伤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抗日战争期间,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罗家伦的的确确是发挥他“学者化”的“政治人”与“政治化”的“文化人”的优势和特长,在中央大学校长的任上,他著书立说,撰写了《新民族观》、《新人生观》等著作,从中华民族起源的角度,构建其“新民族”的理论体系,以“文明史”替代“政治史”,强调政治的统一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通过从体格、品格等多方面塑造“强者”的形象以影响青年,试图培养一代具 “新人生观”的“新青年”,以应对民族生存的危机。无奈,这些努力虽在当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随着他的去职,也都一一销声匿迹。出使西北,在饱览河山壮美之余,目睹“建设的落后”,“政治的腐败”,“分裂的危机”,罗家伦也曾经忧心忡忡,言辞恳切地上书中央政府和蒋介石,发出”经营趁早”的呼吁。然而,所谓“开发西部”对于忙于内战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而言,无非是一个暂时安定边疆的权宜之策,不可能有长远的规划和实质性的措施。罗家伦富有远见的建设性意见也不过如泥牛人海,毫无声息。任命历史学出身的罗家伦出任印度大使可以说是“得人之举”。罗家伦对中印关系问题也一直比较关注,并曾经撰写过一系列文章加以讨论。在大使任上,他竭尽全力,为维护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的“国际形象”而四处奔走,但却无法挽回“蒋家王朝”“大厦将倾”的政治宿命。降旗撤馆,黯然返台,他的所谓“外交”实践,一言以蔽之可以用“以受命危难开始,以彻底失败结束”来形容。罗家伦的政治生涯,一次次的起落,无一不是“高调开场”,尴尬收局。到了晚年,罗家伦终于回到了他一直不能释怀的老本行——历史学的天地,可惜,他所从事的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被“偏安一隅”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再一次“御用”的“史政管理”,被台湾学者吴相湘语带嘲讽地讥为“修史不成编”。 作者简介张晓京,女,1967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副研究员。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30 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或合著),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3项,北京市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目录引言——回到“现场” 第一章 “引领时代风潮”——罗家伦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学生运动 一、“二十世纪中国之新学生”——罗家伦童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时代的学校教育 二、“今日之世界新潮”的“弄潮儿”——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罗家伦与“新潮社” 三、“一笔写出五四潮” ——罗家伦与“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第二章 “国难一时未已,当储学以救民族的沉沦” ——罗家伦与他六年的海外“求学问之路” 一、“关了罗马史,翻开思想书”——罗家伦的六年美欧游学生活 二、“为学术而学术”?——罗家伦美欧游学期间的“学术的兴趣” 三、“对于国家辞不了的义务”——罗家伦美欧游学期间的“社会的兴趣” 第三章 “教育救国”——罗家伦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教育思想 一、“党务教育”的“正规化”、“学术化”——罗家伦与中央政治学校 二、“新清华”的“学术独立”——罗家伦与国立清华大学 三、建设“复兴民族文化的大本营”——罗家伦与国立中央大学 四、建设“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和塑造“强者”的“新人生观”——罗家伦的“大学之道”和教育思想 第四章“闲职”不“闲”——罗家伦的西南、西北“宣抚”和他的“新边政观”、“新民族观” 一、“滇黔寄兴”——罗家伦的西南边疆考察 二、“经营趁早”!——罗家伦的西北边疆考察 三、“新疆——中华民族的屏障”——罗家伦与新疆监察区监察使一职 四、“国家是民族的国家,民族是国家的民族”——罗家伦的“新民族观” 第五章 “悲惨的光荣”——罗家伦与国民党政权和印度政府的“建交”和“断交” 第六章 “痛定思痛”——罗家伦在台湾 结语——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体制内”和“体制化”知识分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