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宜园 |
释义 | 教育家、书法家、革命的先行者简介吕宜园(1907.3.10—2001.11.24),原名吕培咸,字宜园。河南省商丘市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革命先行者。他多才多艺,工诗词、善书画、精英语、痴戏剧、喜体育,是民国时期商丘为数不多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学生之一,是宁陵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早年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后竞背熟《辞源》,抗战时期他曾任侯镜如军长的秘书。他曾随齐白石学习绘画并被收为弟子,其两枚印章便是齐白石亲手所刻;他与著名诗人苏金伞、著名京剧艺术家齐如山、豫剧活动家樊粹庭、“豫剧皇后”陈素真过从甚密;他一生诗词颇丰,著有《听雨斋诗草》一册,当代国学大师张中行赋诗赞曰:“雅颂追工部,真行继率更。”吕宜园文武全才,世人称之“豫东才子”。《河南百年》收录商丘文艺界著名人士仅三名,其为之一。 神奇坎坷的一生早年他的一生十分坎坷,1907年3月出生于宁陵县一书香门第,1918年考上“北有清华,南有预校”之称的著名学府——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之前身)。在校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宁陵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因宣传进步思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后,他威武不屈,写下《狱中咏扑灯蛾》一诗:“粉翅一双轻,翻飞乱绕灯。焚身终不悔,常是向光明。”一语双关,借诗名志。在狱中,吕宜园时常与苏金伞隔墙缝传递纸条交换诗作。 1938年5月29日,宁陵沦陷,吕宜园坚辞不就伪政府之职,携眷属流亡汝南路途中,年幼的次子在贫病交加中死亡,他挥泪写下了《过新黄河》:“敌粟伤心未忍尝,西来故国任流亡。纵教饿死终不悔,到处青山是首阳。”铮铮铁骨,掷地有声。 在汝南百泉乡师任国文教员期间生活清贫,但其诗中仍不乏忧国忧民之作,如《题画菊》:“卷帘相对量肥瘦,魂断当年李易安。”《汝南见雪》:“大雪来今古,依然又汝南。先登怀李愬,高卧忆袁安。骨肉一家散,河山半壁残。不堪天际望,千里路迷漫。” 吕宜园一生诗作颇丰,但闲掷散失,所剩者十不及一,晚年编有《听雨斋诗草》一册,当代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看后击节赞叹,曾赋诗赞曰:“雅颂追工部,真行继率更。”赞颂吕宜园的诗词有杜甫的神韵,书法有欧阳询的遗风。 在留美预校、中州大学读书时,为学校足球队“五虎上将”之一;标准的美式英语发音演讲,美籍教师哈亨利博士用remarkable(非凡的、异乎寻常的)来形容吕宜园;被捕入狱后,他“在狱中竟把《辞源》都背熟了”;其书法洒脱雄健,法度严谨,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而他曾随国画大师齐白石学习绘画并被收为其弟子的一段经历,却鲜为人知。 拜齐白石为师1943年,时任教师的吕宜园投笔从戎,做了预校同学侯镜如(时任第九十二军军长)军部中校秘书。抗战胜利后随军接收北平,因为军政治部主任侯吉晖和齐白石是同乡,吕宜园得以与时年82岁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认识并结为“忘年之交”...... 一天,吕宜园又访齐宅,齐白石拿出一小块纸递给了他。上书七律一首,诗中充分表达了齐老对抗日胜利的欢喜,也有对吕宜园的赏识之意。吕宜园步齐白石原韵和诗一首,最后两句是:“若许樽前称弟子,不辞旦暮叩门来。”其实吕宜园和诗的最后两句,是表示愿拜齐白石为师。吕宜园并问齐白石这应该举行一个什么样的仪式。齐白石说:“不必拘泥形式,你这一说算是啦。以后你要勤来,我画着,你看着,随时给你指点一下就行了,光讲些空洞的理论没有多大用处。”有趣的是,看过吕宜园的和诗,齐白石对他说:“你的晚景还不错。”吕宜园问他此话有何根据,齐白石说:“你和我的那首诗,押韵还相当稳当,凡次韵和诗能把韵押稳当的都有很好的晚景。”白石老人迷信,此番论诗又是一例。 往来时长,齐白石还破例上馆子请吕宜园吃贵州菜。后来齐白石还给吕宜园刻了一名一字。给吕宜园章子的时候,齐白石说:“你的名字很不好刻,尤其是‘宜园’两个字封闭在两个方框里,不能伸腿,我琢磨很长时间才刻成这样。”至今,齐白石亲手所刻的两枚印章仍完好无缺的保存在“听雨斋”内。 1945年后,吕宜园在北平城内大约居住了两年左右。当时不少军政巨公通过侯镜如索要齐白石的画,这种应酬多由吕宜园办理。此间,吕宜园得以和老人作画、谈艺,白石老人将吕宜园视为知己,两年间前后共赠给吕宜园画作10件,中堂、屏条、斗方、群虾、牡丹等一应俱全。 社会活动吕宜园还和“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豫剧皇后”陈素真、京剧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有密切交往。 吕宜园和樊粹庭是求学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校的同窗好友。在预校读书时,他们常常合作编导一些独幕小话剧或古装戏,并粉墨登场与范粹庭演出。抗战期间,吕宜园邀樊粹庭、“豫剧皇后”陈素真率狮吼剧团赴宁陵义演6天,为前线将士募捐寒衣。 吕宜园还痴迷于京剧艺术,拉得一手好京胡,或自娱,或聚会时客串过把瘾。那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在空气中飘扬,闲如浮云缥缈无形,促若晨鸟瞅瞅齐鸣,宛转悠扬,韵味无穷。后客居北平时,结识了著名京剧戏曲理论家齐如山,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京剧的心得。 吕宜园极具音乐天赋,配乐“火棒操”便是其创造之一。“火棒操”原名“小棍棒”,源于欧美,当时国内比较罕见。他与预校的同学涂心园(后移居美国,美国地质学博士)在体育老师应翔原授的基础上,改编成了双人配乐“火棒操”,仅演习一周后,便在学校文娱晚会上助兴演出,随着音乐节拍两人对舞,如四条火龙上下腾跃,技惊四座。 1931年吕宜园出狱回到宁陵县后,任教宁陵县简易师范的数学、物理和县中的英文,及其他教师不敢问津的教育学、伦理学等课程,“也不得不由他担任执教,且颇能胜任愉快。他在学校师生中以博学多才著称。”著名戏剧史论家沙新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吕宜园。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吕宜园回到故乡宁陵县初级中学教英语,不久便被调往商丘一高(今商丘师范)任教英语,深受学生的欢迎。1956年,时任河南文联副主席的苏金伞想让其去河南大学教学,并联系了安排事宜。1957年后苏金伞、吕宜园都被错划为“右派”。吕宜园遣回原籍劳动自谋出路达20余年,历尽坎坷。1980年的春天,已年逾七旬的吕宜园平反后,任宁陵县高中顾问,主要辅导英语教师与语文教师,时称“老师的老师”,那标准的美语发音又响彻校园。 晚年在吕宜园90大寿那年,数十位年届古稀的学生给他祝寿。在一群白发学生的簇拥下,百感交集的老人深深的陶醉了,遂“秀才人情纸半张”挥毫泼墨以丹青相赠。 晚年,吕宜园移居郑州,曾担任政协宁陵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河南省第五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特约撰稿人等。随遇而安的他将书房、客厅、卧室于一身的斗室取名为“听雨斋”。吕宜园虽年逾九旬仍用放大镜一丝不苟的查阅《牛津英汉大辞典》及《说文解字》,埋头于故纸堆之中。曾发表《我与齐白石的一段交往》、《忆同窗好友樊粹庭》、《留美预校的体育运动》及《“神脚”涂心园》等回忆文章,文笔流畅,简约传神。樊粹庭的夫人常警惕女士写信道:“您把他给写活了!”其中《我与齐白石的一段交往》被刊登在台湾《中央日报》长河副刊。2001年11月24日吕宜园病逝于郑州,享年95岁。 他一生风风雨雨历经沧桑,以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品格向往光明,以乐观豁达、热爱祖国人民的精神博学广采,他的生命,不仅在血气方刚时喷焰闪光,而且在壮志暮年中流霞溢彩。作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学者,他的事业,是一团燃烧的火;他的生活,是一首优美的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