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兆珊自传 |
释义 | 书籍简介书名:陆兆珊自传作者:陆兆珊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时代文献出版社、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版次:1版 开本:850×11681/32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作者简介陆兆珊,女 1925年8月8日生于江苏无锡。 1937—1943年就读于上海新本女中。 1943—1947年国立上海交通大学。 1946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7年—1950年7月,受中共地下党指派先后在以下单位工作: 杭州浙赣铁路局料账科;上海第一儿童福利基金站女青年会第二工人夜校教师;刘行女青年会乡村服务区教师;宝山县粮食局会计科;榆林区中华第一纺织厂教师。 1950年7月—1984年3月 先后任榆林区委秘书室研究员、副主任,榆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榆林区卫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杨浦区委教委部副部长,昆明街道党委书记,杨浦区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区工人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凤城街道党委副书记,杨浦区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 1984年3月离休,享受局级待遇。1 1984年参加上海市老干部合唱团(担任声部长)。 1985年参加市老干部邮协,任理事、副会长。 1989—1997年参加杨浦区志的编写,主编区卫生志。 图书目录第一章无忧童年,初看人间 18 一陆氏家世 18 二老家童年 18 三初感不平 21 四遗恨难补 22 第二章反抗探索,追求进步 25 一国难家难、困境抗争 25 二度日维艰、学业争胜 29 三活跃校园走向社会 30 四力破世俗考入大学 31 五靠拢进步融入集体 33 第三章投身革命,新的斗争 35 一战线一兵锻炼成长 35 二人生抉择新的起点 40 三民族正气压倒美帝 40 四护校反战波澜壮阔 41 五民主堡垒屹立交大 46 六民主堡垒屹立交大 47 七尾声 49 第四章“山茶”盛开校园留芳 51 一山城含苞申城怒放 51 二文艺尖兵扎根群众 52 三天涯海角情深谊长 53 第五章走进工农,考验频频 56 一职员生涯学运延续 56 二弃职从教初遇祸端 57 三隐蔽流浪考验频频 58 四结缘宝山接触战事 60 五情延“中华”时短谊长 62 第六章求索是误,调整自我 65 一回顾论证 65 二“固执己见死不改悔” 67 三妇女解放路还很长 68 附件 70 陆兆珊同志事略——钱小海 70 挽联——陆兆鸿 71 永远怀念我敬爱的珊姐——陆兆瑜 73 一多读些有益的课外书 73 二烂水果可以做水果羹 73 三珊姐教我唱革命歌曲 74 四人们叫我“横道线” 74 五一块小红抹布 74 六山茶社社友聚会 75 山那边哟好地方——陆兆庄 76 原文摘录………… 我离休以后的生活比较充实:编写杨浦区区志;还有老干部局和支部的活动,特别是我刚离休就参加了上海市老干部合唱团,每周练唱一次,活动地点在丁家花园,离我家很远,但是,离骏姐家倒是较近,所以,我基本上是每周都要到骏姐家去一次,多数是吃了饭去,偶尔也在她那里吃饭。那时姐夫也已经退休,白天就他们老两口在家,很冷清,所以每次我去他们都很高兴,我若不在他们家吃饭,他们还会直埋怨我。我每次去从不空手,买些水果或食品带去,他们也更感欣慰,我和骏姐俩忆忆往事聊聊现在,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话题十分广泛,当然也会互相交流交流兄弟姐妹的信息。在夏天,我总是在他们午睡之前离开,但他们常希望我多呆一些时间,甚至要我吃了晚饭再走,我家中虽有老伴在照顾,但我也希望早些回家,有几次我也在他们家吃晚饭,晚饭后就和甥儿们一起聊天,有时庄弟也来,那就更热闹了。有时我们还会相约,轮流到各自家中吃年夜饭,但比起来,在骏姐家的聚会好像更规模些,毕竟是长姐嚒,就好像是踢“足球赛”时的主场一样。 去骏姐家去多了,我渐渐发现她欢快的时间不太多,隐隐约约常带些忧愁,我几次询问她,但她总也不肯开怀倾吐,但从她的谈吐中也多少了解了一些。日子久后我总算渐渐摸清了骏姐的心事。她忧虑的事实在不少,多年的腰痛病久治不愈,时时被腰痛折磨的她,对自己的病起了怀疑,她的大儿子宗炎曾多次陪他到医院诊治,我也为此向医院做过咨询,还买了一些保健用品给她,但见效甚微,虽然诊断明确是腰椎的一般性疾病,但她心中疑虑难除,成了心病;年老腰痛使她力所能及的事越来越少,家务全都推给姐夫管了,自己已经感到不能理直气壮地生活,由此而产生了自卑感。 更使她伤心的是家里人对她的腰痛缺少同情和理解,特别是姐夫,确实对她缺少关切和理解,姐夫曾经对我说过:“她的腰痛其实没有她自己说的那样严重,只要加强锻炼就会好,她又不肯听!”。后来姐姐的耳朵又出了毛病,听力明显减退,有时我跟她讲一件事情,她没听清楚或者没有听到,接着又问我刚刚说过的那件事,我当然接着再讲给她听咯,不料姐夫在一旁恰不耐烦了,对我抱怨说:“你看看,刚刚说过,又问了!”,完全是一种责备的口气。我跟姐夫说这不能怪她,是她耳朵不好没听清楚嚒,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地发生,使我心里有点为骏姐不平,于是,有一次我不客气地对姐夫说:“人老了,各个器官都会渐渐老化,她现在耳朵不行,将来你也会有这种情况的。”。我感到姐夫对骏姐的态度不是体贴关心,而是厌烦。骏姐的话也愈来愈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骏姐都喜欢吃花生米,每次去她家,她总是拿出一小盆花生米,或是糖果什么的,可是话再也不多了。 有时骏姐留我吃晚饭,也会吃了没几口就搁下碗,自顾自上床去睡觉了。我知道,她另外还有一块很大的心病,就是她的小女儿。她的小女儿是一个低能儿,生活不能自理,找工作当然更是不可能的,一旦两老撒手西去,叫她如何过日子?我多次劝她,她的其它子女会照顾她的,如不放心可以开个家庭会,将照顾的方案一起商定落实。事实上几个子女也早已表过态,要父母放心,可骏姐就是放不下心,一直为此忧心忡忡。对瑜妹去美国定居,她也是放不下心,成了她晚年一个忧郁的心病。我的劝解,子女的安慰,都未能使她解开这些心结,忧心变成了忧郁,这忧郁就这样一直伴她到死。 其实,她的子女都还是不错的,姐夫后来也卧病在床,在这期间,居住在外的大儿子宗炎、才从贵州回沪的女儿宗珊,都是每到休息日必来探望,且帮着料理家务杂事。大儿子一次一次地陪她去医院看病,逢此,她情绪就会变得好起来,但过后又叹息:“可惜只有两天!” 日子长了,身边的子女中少了每天的问候,姐姐倒没什么,倒是姐夫愤愤不平起来,几次向我诉说,我很难就事论事,就只能用“代沟”的说法来劝解。看来,他们是既寂寞又各有愁事缠心。忽然有一天甥儿告诉了我一个早就担心、又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医生说骏姐已经出现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她常常无端外出,甥儿们关照保姆时刻注意,别让她一个人独自外出。1995年4月,姐夫因病去世,先骏姐而去,家里虽然加强了了防范,但不幸的悲剧终于还是发生了!那是当年八月的一个晚上,已经是晚上十点钟,忽然外甥来电话,我很惊讶地问他怎么那么晚了还来电话,他说:“我妈妈没了”。我大吃一惊,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遭遇车祸,外甥答称不是,是外出不归,经过家人和派出所多处寻找,才在附近一处住宅小区的花草丛中,发现了她的尸体,骏姐面向下倒卧在草从中,发现时,人已经没有气息。这事离姐夫病逝只有四个月。骏姐“堪为老人先”之处,是她早就让大外甥为她办好了遗体捐献的手续,因此,后事就很简单,只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仪式结束后,我坚持要去看看事故发生的现场,目睹了现场,并听了家属发现骏姐尸体时的描述,我不禁潸然泪下。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