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坝村 |
释义 | 基本概况陆坝村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区外南,系武侯区金花桥街办的下属自然村,幅员面积1.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辖8个村民小组,719户,总人口2163人,外来人口12000余人。开革开放三十年来,陆坝村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实践“三个代表”,立足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大格局,支持以人为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和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探索和实践,业已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进步、农民得实惠的路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村组织上下团结务实、以人为本、倾力服务发展,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近几年来从未发生一起由于村、组干部不廉洁或玩忽职守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全村和谐稳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成都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开革开放以前陆坝村还是传统的农业大村,基础差底子薄,人们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改革开放后,陆坝村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开始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业,并适时引进发展其他产业,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上世纪末,成都鞋业基地落户武侯区金花片区,陆坝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对此,陆坝村两委会及时审时度势,迅速转变工作思路,有效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集中民智搞建设,凝聚民心促发展,紧密依托毗邻成都鞋业基地和武侯科技园的区位优势,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全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科学规划布局村内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和道路建设,主动承接有关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积极为鞋业、印务业、机械制造加工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全村经济迅速进步。截止目前,陆坝村共引进企业196家,其中规模企业8家,总投资近10亿元。作为陆坝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村级集体经济也发展势头良好,该村通过“滚雪球”发展形式和争取信贷资金,准确定位“写字楼”经济发展模式,先后修建了6座办公楼、7座厂房用于出租,并有效利用场地资源开展商业活动扩大收益,现累计实现村级集体资产上亿元。2007年,全村实现税收207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7500元。 社会事业随着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村级财力逐步提高,为建立村民集体福利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陆坝村从1992年开始了从减到免农业税的脱变,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向农业和农民的“反哺”。现在陆坝村已在全村范围内实现了“少能有学,老能有靠,病能有医”的良好村级福利体系。一是从2002年起率先在全省推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对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一次性奖励4000元,每逢“六·一”节向全村儿童发放61元过节钱。二是从2002年起试行对全体村民发放医疗补助,并逐年增加标准,现已增加到每人每年200元,同时从村级自有资金中提取2%作为大病统筹基金,用于帮助那些没有钱治病或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三是从1998年起开始为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现行标准为每人每月180元;每月30日,村党支部还给当月过生日的老人集体祝寿,发放80元的生日红包;重阳节举办“九九夕阳红宴”,发放“九十九元长寿红包”。四是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全体村民粮油全供给:每月29日,每位村民将从村委会领取一袋珍珠米,逢年过节还将领到泰米和5公升食用菜油。 村务工作为了全方位实现民主理财和村民自治,把村两委会的工作全面纳入“阳光轨道”运行,促进经济社会事务廉洁、高效、科学、规范开展,陆坝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务、财务公开办法。首先是采取“一账两式”的方式实行公开,即一套账采取全区统一设计的专业公布方式进行公布,做到规范化运作;同时又制作一套流水账式财务公开专栏,采取“滚动式”方式通俗易懂地公布村社财务,确保每个村民都能对村、社的土地流转、财务收支都能看得明白,搞得清楚,确保村民“心中有杆公平枰”;二是在各社建立了由8户家庭代表组成的民主监督小组,采取“半轮换”模式,每月实施一轮民主监督,不到两年时间即可实现全部农户轮流监督一次,从而让每户人家都能有机会平等地、深层次地参与财务管理;三是村上专门成立有一定工作能力的群众代表参加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每月定期对本村和社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核,从组织途径再加“保险”确保全村财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真正做到交给群众一本明白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