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路下桥暴动 |
释义 | 起因1929年清明时节,中共崇安县委派遣祖籍路下桥村的张天送以为母亲扫墓的名义回到路下桥西溪村,张天送召集几位青年在村外后山的草庵中,向他们介绍了崇安上梅农民暴动,"造反分田"、"打土豪"的斗争情况,激发了路下桥民众对革命的向往。4月下旬,中共崇安县委书记陈耿又指派花桥籍的伍弟奴等7人回到路下桥,伍弟奴等人以亲戚串亲戚、朋友串朋友的办法,秘密宣传崇安民众会"打倒土豪劣绅,农民种田不交租”等革命道路。6月19日,伍弟奴等17人带着土铳、大刀、长矛,摸黑闯进路下桥抓拿绰号"太保爷"的税棍杨牯仔,杨牯仔闻风跳楼逃跑,其弟杨理明被捕获,连夜押往崇安白水街。从此,以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暴动揭开了序幕。 发展崇安县委表彰了伍弟奴等人的革命行动,正式命名路下桥农民秘密组织为"民众会”,伍弟奴等17人被编为崇安红军"民众队"的一个排,伍弟奴任排长,归崇安民众局领导。不久,崇安县委书记陈耿同志亲自到路下桥视察工作,讲授军事知识,对"民众队”的武装行动作重要部署。在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路下桥"民众会”一边放手发动群众,一边不断袭击国民党民团。两年多,发生大小战斗30余次,活动区域涉及松溪、浦城、建阳、政和四县共四十八个乡村,形成红色割据。民众会也在战斗中不断的发展壮大,1930年3月,崇安红军团部指示将"民众会"武装整编为一个连,伍弟奴任连长,下辖三个排,共三百多人,民众会员发展到一千多人,形成一支活跃在松建政浦边区有组织、有领导的红色武装。 1931年5月下旬,在崇安县委的帮助下,"民众会”在路下桥村何森弟家,正式成立了松溪县第一个革命政权组织──路下桥苏维埃政府。 影响以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民众暴动使敌人十分的恐慌,反动派多次纠集武装力量进行镇压,妄图扼杀这股革命势力。先后发生的"报恩寺事件”、"建瓯小松事件”,使"民众会”受到很大损失。1931年6月"民众会”在登山、黄塘与国民党"大刀会”激战,民众会牺牲11人,伤者多人,伍弟奴也身负重伤,"民众会”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不久,伍弟奴在赴崇安团部求援途经浦城石陂时被民团捕获,活活烧死,副连长刘智有转移到梅口时也遇害。由此,历时两年多的"民众会”活动转入低潮,但是,路下桥"民众”暴动,为建松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