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
释义 | 概述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肠道病毒分类见表11-13。这里主要叙述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这些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引起散发或流行性发病,波及全身各个系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儿童时期尤为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虽大都属轻症,但也可危及生命。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类脊髓灰质炎、心肌炎、流行性胸痛、出疹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以及流行性急性眼结膜炎等。 病因肠道病毒具有不少共同的理化生物学特点,详见"脊髓灰质炎"。 柯萨奇病毒的最大特点为能使小白鼠致病,根据其乳鼠致病的不同,可分为A、B两大组。A组病毒至今已发现23个型(A1~24型,其中23型已归入埃可9型),此组病毒可使乳鼠发生广泛的骨骼肌肌炎和坏死,引起弛缓性瘫痪。但大多不易在组织培养中分离。B组病毒已发现6型(1~6型),可使乳鼠发生局灶性肌炎及棕色脂肪坏死、心肌炎、肝炎、脑炎、胰腺炎等,引起肢体震颤和强直性瘫痪,B组病毒可在组织培养中分离。 埃可病毒已发现31个型(1~34型,其中10、28、34型已归入其他病毒),只对人类有感染性,而对乳鼠不致病。猴肾或人肾细胞对埃可病毒很敏感,常用以分离病毒。自1986年以来又发现了免疫特异性与已知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不同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肠道病毒各型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仅少数型别之间有抗原性交叉。 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于局部粘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出现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循环导致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深圳鹏程专家解释说病毒可随血流带至全身各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粘膜、心脏、呼吸器官、肝、胰、肌肉等处,在该处进一步繁殖引起病变,并再次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 不同病毒株具有组织亲嗜性不同,靶器官各异,引起不同系统病变。病理变化视所侵犯的器官及程度而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脊髓灰质炎相似,但一般较轻,以脑膜炎症为多见。脑炎患者有灶性单核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在新生儿常引起广泛病变,涉及脑、肝、心,以灶性坏死为主,伴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炎患者常有间质瘀血及炎性细胞积聚,心肌纤维灶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破裂、心包炎性浸润等。肌肉可见严重细胞浸润或肌纤维坏 死。 鉴别诊断1.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多流行于冬春,常伴腮腺肿大,血清淀粉酶可增高,但柯萨奇病毒B3、埃可病毒9、16型也可引起腮腺肿大,则不易鉴别。 2.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如伴有瘫痪较易诊断,因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很少发生瘫痪,且多为轻症,大多不留后遗症。 3.乙型脑炎多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起病急,多伴神智改变,周围血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为其特点。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轻症 或未经彻底治疗者尤需加以鉴别。起病急,脑膜刺激征 明显,脑脊液检查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多,糖和氯化物 降低,如能在脑脊液中找到致病菌即可确诊。胃肠专家陈春莲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 5.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其他结核病灶及结核接触史,脑脊液糖和氯化物降低,有薄膜形成,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6.隐球菌脑膜炎多起病缓慢,病程反复迁延,易有后遗症。 7.婴儿脑型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如中毒性脑炎)均应注意勿与肠道病毒性脑炎相混淆。详细病史及仔细体查至为重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