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释义

基本概述

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行性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临床上称之为“消化不良”。1983年全国腹泻经验交流座谈会决定,将EPEC引起之腹泻,一律称之为EPEC肠炎,而不称作“消化不良”。

发病原因

EPEC形态、生化与普通大肠埃希杆菌相同,两者之鉴别主要依靠血清型之不同。EPEC有13个常见血清型,0111最多,占总病例数之40%~50%。

发病机制

EPEC比较肯定的致病性是它们对肠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病原菌经口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紧密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征性损伤,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肠黏膜坏死、溃疡,出现腹泻。此外,EPEC尚可产生非洲绿猴细胞毒素(VT),引起肠上皮细胞向肠腔分泌液体。全身脏器均可出现非特异性充血、水肿,以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较明显。

症状体征

1.潜伏期:一般为2~5天。

2.症状和体征:起病一般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轻症不发热,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蛋花样带奶瓣,量多。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发热、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在出现肠麻痹前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有里急后重,表现为“痢疾样”。

依据大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阳性及血清型鉴定阳性尚不能确诊,必须同时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支持才能诊断为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辅助检查

周围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稍高,大便镜检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偶可见满视野,有大量脂肪球。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鉴别的疾病有痢疾、沙门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病毒性肠炎和幼儿急疹等。

并发症

有重度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低钙,肺炎,心、肝、肾功能障碍,败血症等。

预防方法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及带菌者,有婴儿带菌者,亦有成人带菌者。传染性强,以直接接触传播为主,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或用具而传播,成人之间常通过污染的食品及饮水;也可能由呼吸道吸入污染的尘埃进入肠道而发病。5~6月份为发病高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2 岁以下小儿多见,有时也可侵犯成人,局部地区成人病例可占一半左右。呈散发流行或托儿单位暴发流行,或在医院内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也可引起食物中毒。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用山莨菪碱足叁里穴位封闭可减少便次。胃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药肥儿散等,均可促进大便性状好转并增加消化功能。对于重症及营养不良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状况。

西医治疗

1.饮食疗法:基本同轮状病毒肠炎。人乳中的IgA 可阻止需要铁的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的生长,故人乳喂养是防治婴幼儿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的有效措施。

2.抗菌治疗:轻型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而自愈。对重症婴儿及有败血症者,仍需抗菌治疗。据临床观察,以口服多黏菌素B 及多黏菌素E 效果较好,但药源较困难。临床上常首选诺氟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小檗碱,另加甲氧苄啶(TMP),亦可口服庆大霉素或肌注妥布霉素。疗程均为5 天。

护理方法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臀红及肛周脓肿。臀红用红外线局部烤干,肛周涂松花粉、鞣酸软膏等。

疾病预后

成人预后较好,婴儿死亡率较高,主要死于脱水、酸中毒、营养不良、肺炎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