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元恺 |
释义 | 卢元愷先生生平 卢元愷先生,谱名衍镳,1920年农历正月初七生于乐清市清江镇坎头下村一个贫苦农家。 卢元愷先生生于动乱的民国初期,年少便痛失怙恃,兄弟姐妹5人皆成孤儿,全家生活陷入困顿之中。幸蒙小芙蓉包宅姑父母怜爱,悉心栽培,将他送至芙蓉桥头堂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他年仅15岁,即跟随朴头叔公郑之初先生外出学医。民国初年医科卒业的郑之初先生,曾于1917年回乡在大荆创办性善医院,是乐清历史上最早的西医私人医院。卢元愷先生随叔公辗转金华、宁波等地,郑之初先生不仅教他包扎、配药等医学知识,还每日定时教他学习拉丁文。在叔公的呵护下,卢元愷先生悟性很高,医技进步很快。 抗战事发,卢元愷先生从戎成为一名抗日军医。一次,在与日寇战斗中,由于他救护伤员表现突出,还立过功。因家境贫寒,姐妹弟弟生活无着,作为兄长的卢元愷先生于1943年离开部队回乡务农。为谋一家温饱,他在家种地、斫柴、落涂,还担过私盐,什么活都干,勉强维持全家生计。一年后,他被聘为虹桥同春医院医师,全家生活才稍有转机。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又陷入内战的深渊。芙蓉是个革命老区,是浙南游击队活动频繁的地方。在这里,一个偶发事件,成为卢元愷先生人生道路的一次转折。该镇后垟村的小铁匠林启河,经常为浙南游击队修理枪支,一次修枪不慎,弹伤脑部,生命垂危。受聘在同春医院的卢元愷先生,闻讯从虹桥赶来抢救,以其高超的医术,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并治至痊愈。此事在当地引起轰动,也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关注。后垟村1938年入党的林宏生同志,受地下党组织委派到虹桥同春医院动员卢元愷先生参加地下革命工作。 1946年2月13日晚上,党组织指派林宏生同志引送卢元愷先生到良园村西首小地名“祖师坦”林余丰(即林立荣)同志家,会见郑伦、陈式友两位地区领导人。郑伦同志,朴头人,是卢元愷先生的母舅。他笑着说,你来真好,与我们共同参加革命。并决定卢元愷先生在后垟溪边祠堂开一个诊所作为掩护,实际的任务是去雁芙、岭底等地交通站为隐蔽的同志医病治伤,以及报告敌情等等。于是,卢元愷先生随即从虹桥同春医院辞职,按党组织的意图,在芙蓉后垟溪边祠堂开设了“元愷诊所”,为地下游击队看病、送信、购药等等,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当时地下党所需的药品,卢元愷先生总是积极支援,每次提药大都是交通员陈宝林同志。1948年,一次伤病员经过岗根岭脚,蔡康娒同志派人员去请卢元愷先生,他随叫随到,为伤病员换药治疗。据梁德钗等老同志回忆,邱清华、蔡熙等同志经过这个地区工作时有病,卢元愷先生得到通知都及时前去医治。老前辈陈式友同志生前回忆:“卢工作比较好,我们的伤病员都是他治疗,他不但为金强同志治病,次年晚秋时间,伤员经永乐黄边区转运到岗根岭脚,他连夜赶来包扎,治疗”。陈式友同志还说:“他利用治疗机会,了解到华屿山(芙蓉后垟)敌人的军事设施,及时告诉我们。” 卢元愷先生曾在一个回忆材料中写道:在国民党清剿的岁月里,母舅郑伦同志壮烈牺牲,他随身携带的地下党组织花名册遗失,这事牵涉到人头落地。在这时,蔡康娒、林宏生两同志为大局动员我不要离开后垟。他们说,还有好多伤病员要你关注,其次,芙蓉一带贫苦人民需要你为他们看病治疗,如果一旦发生其他事故,还要抢救。因此,我不为白色恐怖所惧,继续开设诊所为我党积极服务。 卢元愷先生生前还讲叙了一段惊险的经历:1948年秋,驻扎在良园的浙保四团一位敌兵来我诊所买药途中失踪,敌人重兵包围后垟,被捕去群众四五十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并受到匪部审查。在危急之中,党组织通过名望绅士蔡履平先生出面保释,我才得以脱险。…… 阴霾散去,终于盼来了乐清解放。土地改革时,卢元愷先生一家被定为贫农,还在芙蓉后垟村分到了田地。1951年,卢元愷先生应党组织的安排,到乐清县人民政府医务所工作。1952年1月,由组织指派到虹桥接收汪朝宗医师私办的珠山医院,成立虹桥区卫生所,并出任首任所长。此后,卢元愷先生又先后调任柳市、白象、仙溪、清江、芙蓉等区卫生所(院)所(院)长等职,为医疗卫生事业辛劳了一辈子。 1980年,卢元愷先生在芙蓉卫生院光荣退休。他定居芙蓉后垟,仍然热心为当地群众治病施药,热心老年协会工作,热心当地的公益事业,深受广大群众的敬重和爱戴,被推选为芙蓉镇老年协会副会长。 忠于职守,默默奉献,这是卢元愷先生的高尚品德。他身为非党民主人士,担任区级卫生所(院)行政职务,总是与党组织派来的书记配合默契,出色地做好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尽职尽责。在开展“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医疗队赴白石、钟前水库为民工服务等等,都受到上级的表彰。据《乐清市人民代表大会志》记载,卢元愷先生在1954年首届乐清县人民代表大会时,当选为县人民代表,以后还连连当选多届县人民代表。 不计名利,随遇而安,这是卢元愷先生处世襟怀。他几乎调过全市各个区级卫生院工作,每次调动,全家租房搬迁。夫人看到人家都有象样的住房,提出能否买点房子,他总是说:“现在是社会主义,我们还要实现共产主义,今天艰苦一些,把工作做好,将来什么都会有的。”大约在1960年,卢元愷先生临时抽调到贸易农场工作,他举家搬到虹桥瑶岙,除了给农场人员看病外,还种菜种瓜,悠然自得地过起农家生活。他服从组织安排,每到一地,忘我工作,都留下很好的口碑。即使在“文化革命”中戴上“走资派”帽子受到批斗,他一回到家,倒床便呼呼大睡,毫无牢骚怨言。 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这在当地是有口皆碑。解放前,卢元愷先生曾成功救治林启河、林忠年等危重病人,病家沿路敲锣打鼓,送来缠着红布的“功同再造”和“术起沉疴”的匾额致谢,名噪一时。在各区卫生所(院)工作时,身为所(院)长,每遇危重病人,总是亲自救治施药,化险为夷,深得病家感激。退休后,仍热心为当地群众医治伤病,为病家释疑解惑。有的看起来患有大病,而在卢元愷先生手上只需花几角几分钱就能治好,解除了病痛。特别是医治少儿疾病,名声更大,连永嘉、温岭、玉环的病人都送过来求治。 丹心济世名扬杏林,妙手回春誉满桑梓。这位卢元愷先生就是我的爷爷。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他总是默默无语,每天为忙于前来看病的人而顾不得吃饭。他对每个人都是那样慈爱,2010年中秋前夕,他走过91年人生之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卢元愷先生安息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