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运良 |
释义 | 龙运良龙运良,乳名运儿,1957年8月18日生于湖南省岳阳县步仙乡柘山村龙家组的一个农家。兄弟共五人,属长子。相传柘山龙家是青龙歇息之地,而留下龙的美名,龙门虎子,曾几何时,一代代龙家人,光宗耀祖。他父亲龙季芳,初通文墨,以种田为生,也肩挑步担做点小生意。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生产组长,工作积极,任劳任怨,踊交“爱国粮”,生产组工作项项走在前列。完成国家税收任务,因而赢得了“老积极”的绰号。母亲黄菊英,善良、温柔、勤劳、俭朴、善解人意,无论在贫困的年代,还是危难之秋,她都能为老伴排扰解难,为孩子们尽职尽责,孝敬公婆,待人诚恳,乐于助人,邻里有困难要帮忙的,她都竭尽全力。龙运良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人多,贫苦却有良好家风的农民家里。龙运良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印着在一盏小油灯下纺线的祖母那张头发纷乱,黄瘦多皱的脸,印着父亲、母亲夜以继日和为集体为他人奉献的高大背影,印着人们为生活、生存奔波的情景。从他懂事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信念,那就是要和这穷苦的生活抗争,改变这穷山恶水的面貌,为国家作贡献。 1964年秋,刚满7岁的龙运良来到离家不远的柘山小学就读,他勤奋 好学,又善于独立思考,第一天接到新书,翻开第一面,他看到五星红旗,看到毛主席画像,就问老师“这个红色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人是谁?”。当老师告诉他“这是五星红旗,你们小朋友要热爱祖国,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时,小运良睁大了眼睛,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幼小的心灵开始孕育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操,后来他常听老师、大人们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事,刘胡兰、王二小等英雄传奇,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像他们那样干一番大事业。学习上他用功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有一次,因为集体放牛而没有及时赶上上课时间迟到了,他背着书包低着头毕恭毕敬地站在教室外面听课,他懂得不能随便打扰老师上课和同学听课的道理,后来,老师发现后,才将他叫了进去。下课后,他主动到老师面前承认了迟到的错误。此后为了不影响学习,他每天清晨起床,一边放牛,一边割草,再也没有迟到、缺席过。他乐于助人,关心同学,尽管他家经济困难,学习文具奇缺,龙运良还经常将自己的学习文具送给比他更困难的同学,自己从山上捡来黄驻在石板上练习。王仕明、龙胜良、姚二生等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有时回到家里,爹妈问他的笔、纸为什么用得这样快,他先是红着脸不作声,在母亲的再三追问下,他才回答说“给了××伢”,母亲也就不追问了。在校学习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72年下半年,厄运笼罩在龙运良之家,父亲大病,母亲患眼病,年幼的运良是兄弟五人的大哥,繁重的家务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为让父亲安心养病,让弟妹们求学读好书,龙运良毅然放弃了升初中的机会缀学了。老师来家中劝学,同学们来家劝学,看到他家境况,都只得摇头叹息。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坚持认真自学,并利用节假日向老师同学请教,自学完成了初中课程,为他以后在部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74年全国上下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为发展巩固集体经济,大队、生产队都创办了林场、猪场。大队里必须从各生产队调集精干、事业心、责任感强的青壮年劳动力担任大队林场、猪场职工。龙运良光荣地被选调进来,虽然还未成年,但他具有一个成年人的思想境界和成年人的劳动能力,他深知这是大队党支部、革委会和父老乡亲对他的信任,要把握机遇,为大队里集体事业做点贡献,尽点责任。他白天跟着大人们,一身汗,一身泥,开山造林,种地种瓜,种花生,晚上回场部还帮助切猪草,煮猪食。有时一干就是深夜12点,困了喝一杯泉水,饿了啃一点野生土杂果,就这样运良一干就是大几年。他和大人们植的杉树、松树、木子树,发芽了、长高了,郁郁葱葱;创办的猪场,头头膘肥体壮,收入可观。林场干部为保护好林场,又组织了林场守卫队,日夜巡逻值班。1976年冬,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轮到龙运良值班守场,在离场院部较远山沟外,龙运良发现有人偷砍树木。龙运良决心抓住窃贼,只身匍伏爬近窃贼,将那人逮个正着,一见面他还是龙运良的远房亲戚,在大事大非面前,龙运良深明大义,如实揭发了该人破坏集体林场的犯罪事实,并得到应得的处罚。从此,龙运良不徇私情,爱场如家的优秀事迹传遍了柘山,传遍了步仙山山水水。 龙运良勤劳检朴,热爱集体,令人钦佩,还体现在他舍已救人、助人为乐上。早在196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儿时的他和同伴们在野外捉泥鳅、抓虾鱼,几个不懂事的小朋友在离家一里多路远的茶木塘塘堤上嘻闹逗打,其中一个叫光伢崽的男孩(四岁半),一不小心掉进水深二米多的水塘里,在场的小伙伴都吓得哭着两头跑,正在田里捉泥鳅的龙运良听到呼救声,慌忙丢下桶和泥鳅,一口气跑到出事地点,二话未说,就跳下塘中,将光伢崽救起。不料,他在奔跑中自己的脚被尖石割破了一道深口子,鲜血涌注,后被大人们及时赶到急找医生上药,才避免了事故发生。 1976年冬月,也就是运良入伍的当年,邻居龙迎兵家失火。龙运良又是第一个冲上最危险的地方,及时帮助扑灭了大火,保住了邻居家财产,村民们都夸赞运良真是一个好孩子。 197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青年发出了冬季征兵号令。龙运良等适龄青年,热血沸腾,决心改农从戎,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经体检、政审合格,龙运良和同村青年陈切华光荣入伍了。入伍启程那天,龙运良胸前戴上大红花,昂首阔步走在最前头,他的心愿终于成了现实,乡亲们都为运伢崽送行,千叮咛,万瞩托。龙运良含着热泪,怀着保家卫国之志,带着乡亲的重托,踏上了新的征程。 1977年龙运良分配至53560部队71分队。整洁的军营,紧张而又秩序的军营生活、团结友爱的官兵关系、辛苦而又快节奏的军事训练,使龙运良得到了煅炼。新兵训练期间,他刻苦训练,严格要求,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和嘉奖,被优先分配下连队。下连队后,龙运良更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军训,参加文化、政治和业务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各方面长进快,进步大,第一、二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士兵光荣称号,受连奖励二次。在此期间,他不忘父老乡亲的教诲,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经常利用军余时间向亲友写信,介绍部队情况,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教育开导弟妹们要积极生产,认真学习,做一个有用之人。在他的影响和开导下,弟妹们个个都成为村里的生产能手和学习标兵,为以后生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979年2月,越南当局在我国西南边境挑起事端,不断骚扰,打死打伤我居民,抢走我居民财产,强占我国神圣领土。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家卫国,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布了对越自卫还击命令。命令传到龙运良所在的部队,全军战士,群情激奋,义愤填膺,纷纷响应。龙运良和战友们都在认真思考:“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眼下不正是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的最好时机吗?儿时和入伍时的雄心壮志不正是发挥和实现的时机吗?”。龙运良和战友们决心将一腔爱国热情化成凌云壮志,奋勇杀敌,报效祖国,报效党,报答爹娘。阻击战出发前,龙运良已预感到这次战斗的残酷,他必须作好牺牲的一切准备。当晚他对同乡同村的战友陈切华说:“如果这次回不来,请你转告我父母和所有亲友,只说我运良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尽了忠、尽了孝!如我父母百年之后,你一定要代我向他二老三鞠躬,以谢他们的养育之恩。”龙运良和战友们向部队递交了请战书、入党志愿书和家书,表示将在战斗中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1979年2月17日凌晨,凉山对越自卫阻击战终于打响了,龙运良所在的班一行16人担任主攻阻击任务。龙运良在班长的带领下和全班战友匍伏前进,走在最前头,仅用10多分钟,迅速抢占了有利的无名高地,狡猾的敌人隐蔽在茂密的树林和预前修好的工事里,不见动弹。龙运良和战友们正迅速看准目标肃清残敌时,冷不防从北面的树林中射来一颗罪恶的子弹,正好打在班长的右腿上,鲜血涌注,班长倒在血泊中,但仍双手紧握钢枪,不停地说:“战友们,冲啊!为祖国立功的时候到了!”敌人不甘心失败,一次又一次向负伤班长方向冲来。龙运良英勇奋战,冲锋在前,同全班战友一次又一次阻击敌军,歼敌多人,打退了敌人的疯狂反扑。战斗即将结束,战友们护送班长和两名重伤员转移,眼明手快的龙运良发现返程前方约10米处的西边密林中有三个头戴钢盔、手握卡宾枪的三个越军在晃动,正准向龙运良所在的返程护送伤员队伍扫射,龙运良和同乡战友陈切华等迅速扣动扳机,叭!叭!叭!三声枪响,三个越南兵应声倒下,龙运良等战友迅速转移,突然从东边的岩石背后冒出两个越南兵,罪恶的枪口对准班长和龙运良,龙运良为了掩护班长和伤员转移,为了战友的安全,毅然扑向班长担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越军的罪恶子弹,班长和战友安然无恙,自己却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起来,年仅22岁。随行的其他战友迅速找准有利战机,全歼了剩余的歼敌。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清理烈士的遗物时,龙运良身上仅有20元人民币,口袋里有一份入党申请书,并在最后写下这些话:“这次战斗假若我死了,这20元钱就作为我上交唯一一次党费。”另一份是给父母的安慰信,信中写道:“爸妈,假如我这次回不来,你们不要太悲伤,儿子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死而无悔,请父母多多保重!”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翻阅龙运良所在班的请战书,在请战书的开头上端端正正地写着这首烈士的诗抄。这正是龙运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价值,而向先烈学习的最好体现。他的壮烈牺牲正体现和实践了“还有后来人”的铮铮誓言,体现了他为祖国和人民洒尽鲜血的伟大壮举。龙运良牺牲后,部队和战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79年8月1日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1979年8月10日,国家民政部批准龙运良为革命烈士。1980年1月,根据龙运良父母亲友的要求,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中越边境革命烈士陵园,永远守卫在祖国的西南大门。充分体现了龙运良和龙运良父母以实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伟大爱国主义心怀。 忠骨在边陲长眠,运良与山水同在。龙运良烈士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他永远活在祖国人民心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