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泰詹
释义

(1790-1852),字尊卿,一字峨如,号沙农,别号水曲山人。靖江人,梓溪刘氏之后。博学多闻,文采斐然,人称靖江名儒。著有《爱日堂文集》、《卮言斋诗稿》等。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翁心存参加乡试,在江南贡院的号舍里,他意外遇到了久闻其名的刘泰詹,两人一见如故。考试结束,两人在寓舍里抵足而眠,聚谈永夕,相互推崇。两人还把参加乡试所写的文章拿出来,预测是否可以得中。翁心存看罢刘泰詹的文章,道:

先生文章具首尾,独开生面,故尔根砥蟠深,不愧名宿。特恐古调自爱耳。

翁心存这句话有褒有贬,他认为刘泰詹的文章虽然功力深厚,但不合潮流。

刘泰詹看了翁心存的文章,也说:

先生文定许抡魁,以前八行能批隙导窾也。遇赏音即此,否则并落孙山,又是槐柯一梦矣。

刘泰詹也毫不留情面。他说翁心存的文章迎合主流,切中关键,但是如果遇不到知音,也只好落榜而归。

这段对话反应了两人各执一端的作文理念。两个年轻人都心高气傲,彼此颇不服气。结果,乡试放榜,翁心存高中,刘泰詹名落孙山。

六年后,翁心存又中进士,从此青云直上,开创了常熟翁氏家族辉煌的历史。而刘泰詹前后参加乡试十五次,均无功而返。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成为恩贡,才做了一任直隶州的州判。

刘泰詹为人耿直,敢于担当,热心公益事业。他人生最辉煌的篇章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的靖江抗英斗争中,与朋友陈凤喈力主抗敌,劝募军需、招募乡勇,策划守城抗英之策,从而击退了英国侵略者的进攻,保住了靖江的安宁,为靖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

丹徒人赵楫曾赋诗称颂刘泰詹,其中有句:秋风何事叹冥鸿,卌万苍生总望公。荆溪人屠墉②赠诗曰:莫谓儒生难恺敌,经纶小试卫江城。

刘泰詹在靖江参与领导抗英斗争的时候,翁心存也正好在常熟老家。道光十八年(1838年),翁心存回原籍奉养老母,家居十年。道光二十二年五月,英国侵略军侵入长江,沿江守军溃散,百姓四散逃命。翁心存带着全家逃难,避居于常熟南乡钓渚渡卫家滨。

道光二十四年,翁心存的朋友程兆炳担任靖江马洲书院主讲,了解到靖江抗英的详情,写下了《书靖江县事》。翁心存读到后,仰慕不已,作有《刘尊卿先生传》,称刘泰詹是他的益友与畏友。他认为刘泰詹文武全才,可惜没有更大的舞台,让他施展才能,只能“借诗文自娱,良可惜已”。

亲属:

刘颖(1821-1902),是刘泰詹的次子。

刘和(1828-1856),字筱周,一字少卿,是刘泰詹的小儿子。

刘苏(1832-1888),字棣生,一字开第。是刘泰詹的侄子,世居城内石皮巷,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

刘庭燝(1851-1904 ),字景星,号拙园。刘和子,刘和病逝时,刘庭燝年方6岁。他天资聪颖,自幼受名师指导,举凡儒家经典、诗词书画,靡不涉及。父亲的遗著《青立山房诗集》也是他的范本,时常记诵。他还是擅技击,是个武林高手。光绪二年(1876年),他果然不负众望,考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他终于圆了他祖父与父亲的梦想,考中进士,时年32岁。他也是靖江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