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沙战役
释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对国民党军占据的湖南省城长沙的进攻战役。

发生时间

1930年7月23~27日

发生地点

湖南省长沙城、平江县境

事件背景

1930年6月上旬,中共红军第五军军委在鄂东南大冶县刘仁八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红军代表大会和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精神,并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以红五军为基础成立红军第三军团,同时组成中共红三军团前敌委员会。彭德怀任军团总指挥和前委书记,滕代远任军团政治委员,邓萍任军团参谋长,袁国平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辖第五、第八两个军,共1万余人。第五军,彭德怀兼军长、滕代远兼政治委员、邓萍兼参谋长、彭国平兼政治部主任,辖4个纵队(第一纵队,孔荷宠任纵队长、胡筠任政治委员;第二纵队,李实行任纵队长、张启龙任政治委员;第三纵队,吴溉之任纵队长、喻庚任政治委员;第四纵队,郭炳生任纵队长、张纯清任政治委员)。第八军由原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而成,李灿任军长(后何长工)、邓乾元任政治委员、卢匿才任参谋长、柯庆施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纵队(第一纵队李锷任纵队长、郭一清任政治委员;第二纵队,谢振亚任纵队长、石恒中任政治委员;第三纵队,何时达任纵队长、徐策任政治委员)。随后,湘鄂赣区的部分地方部队组成第十六军,由孔荷宠任军长、黄志敬任政治委员,隶属红三军团。

事件介绍

红三军团组成后,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向国民党军占据之交通要道和中心城市进攻的指示,于6月中旬,乘国民党新军阀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何键部大部兵力从湖南省长沙地区南追张发奎、李宗仁部至湘桂边境之际,由湖北省大冶地区乘虚向西南进击。至6月底,红三军团先后占领铁山、金山、鄂城、通山、崇阳等地,并控制了咸宁。在通山,红军击溃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第三团,缴枪60余支。中共红三军团前委通山会议决定,乘岳阳守军势单力弱,夺取该城,切断武(汉)长(沙)铁路。旋即,红三军团1路攻击,进占蒲圻县的赵李桥、羊楼洞和湖南临湘县的羊楼司、城陵矶、云溪等城镇,进抵岳阳近郊。7月4日,红军与守城王东原部激战2小时,攻占岳阳城。接着转兵向南,进至平江地区。7月中旬,中共红三军团前委,湘鄂赣边特委及湘赣边各县负责人在平江举行联席会议,根据长沙守军兵力薄弱的情况,决定红三军团在平(江)浏(阳)地区工农武装支援下,于7月25日沿平浏边界向长沙推进,夺取长沙。此时,国民党军第四路总指挥何键鉴于红军进至平江地区已对长沙构成威胁,即从衡阳、永州(今零陵)调回第十九师第五十五旅,与留守长沙的第十五师第四十五旅等部共约7个团的兵力,指令第十五师师长危宿钟统一指挥,于7月19日由长沙沿长(沙)平(江)大路向平江前进。企图先机而动,消灭红军于平江地区,解除对长沙的威胁。红三军团得悉这一情况后,迅即完成了在平江城外迎击国民党军的准备,并计划在打退其进攻后乘势进攻长沙。

事件战况

23日,国民党军先头第55旅孤军进抵晋坑。25日,红3军团向第55旅发起攻击,歼其1个团,余部逃向金井。红军乘胜追击,并于26日攻占第45旅守备之金井,歼其大部。27日继占榔梨。接着,红军渡过浏阳河,突破国民党军以败退部队及新从宝庆(今邵阳)调来的独立第9旅一部、从衡阳调来的第19师2个营设置的沿河防线,并乘其溃乱之际,于午夜攻占长沙。 从晋坑战役起,3天之中,红军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4战4捷,共俘国民党军4000余人,缴各种枪3000余支、迫击炮20余门、山炮2门、电台9部,不仅予国民党军以重创,亦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第一次长沙战役

简介

第一次长沙战役(又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会战”,日本称“湘赣会战”),指1939年(民国28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这次战役是继“二战”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日本为达到对国民政府诱降和军事打击,集中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了进攻。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为司令长官)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了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至10月9日,中国军队第195师恢复到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陆续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至10月14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有两个因素令日军发动这次战役,其一是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另外日本关东军刚刚在诺门罕战役中被苏联红军击败,因此希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恢复士气。

战略

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以所谓天鑪战法,依湖南的地势,左倚洞庭湖,右凭幕阜山,以其间新墙河, 汨罗江,捞刀河,浏河这四条河做为迟滞日军的依据,并彻底实施“化路为田,运粮上山”的做法,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力消除,故总体方针为“后退决战,争取外围”, 国军以且战且退做法在四河与幕阜山间游移,攻击然后后撤躲藏,将日军拖入四河之中,最后再以长沙城中主力与外围藏在山林中的部队合围深入四河中的日军

兵力介绍

长沙一次会战日军战斗序列

第11军指挥 冈村宁次

第6师团 稻叶四郎

第33师团 甘粨重太郎

第101师团 斋藤弥平太

第106师团 中井良太

上村支队 上村干男

奈良支队 奈良晃

第三舰队 香月清司

第三航空团 管原道大

共约18万人

主要战事

日军于9月17日发起进攻,其部队从江西省北部向西进攻湖南省,但是日军的进攻由于向西过度延伸及国民革命军从南北两面反击,因而被迫向东撤退。

9月19日,日军沿新墙河对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虽然日内瓦战争公约禁止使用毒气,但日军却利用毒气攻击中国军队,到9月23日日军将国军逐出新墙河地区,其第6师团及第13师团在炮火支援下渡河及沿汨罗江向南推进。

激烈的战斗在23日后仍然持续及中国军队向南撤退以吸引日军,同时其增援部队到达东西两翼以实施包围,9月29日日军到达长沙外围,但是他们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未能攻占该城,10月6日在长沙附近之日军大量地被消灭,只有少数残余部队北撤。

总结

长沙是第一个没有失陷的中国主要城市,其指挥官薛岳从他在该城的胜利中获得荣耀,这令中国阻止日军与中国南方的部队会师。

第二次长沙战役

简介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二次长沙战役(又称“第二次长沙会战”),指1941年(民国30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本次会战从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月。

经过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一方面抓紧作对苏战争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压力,妄图早日结束日中战争。因此,日军于8月中旬起秘密集结 5个师团,30余艘军舰,100余架 飞机,共12万余兵力在岳阳、临湘地区,由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准备再次进攻长沙。日军这次将主力并列于狭窄正面,纵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师团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团等部位于岳阳的桃林、西塘、新开塘地区,为第一梯队,直取长沙;第40师团和第33师团的两个联队位于临湘地区,为第二梯队,沿粤汉铁路两侧及长(沙)岳(阳)古道正面进攻长沙。 另外以第6师团的两个联队由忠防、西塘分两路向大云山实施包围,掩护主力部队集中和展开;以第14独立混成旅团从岳阳乘军舰渡洞庭湖向营田以西地区进攻,保障主力攻击部队右翼安全。

为确保长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第3、第5、第6战区对当面日军发起攻击,以牵制日军集中;第9战区除用相当兵力在赣北、鄂南、湘北袭扰日军后方外,由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集中12个军33个师,一部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布防,一部在株洲地区机动, 采取逐次抗击日军进攻;诱日军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两岸歼灭之。

9月7日,日军第6师团两个联队分别由忠防、西塘地区出发,在飞机配合下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大云山。中国军队第4、第58军各一部英勇抗击。8日,日军占领大云山,9日中国军队反击,日军不支,大部败回大云山以西地区掩护主力集结。18日拂晓,在杨林以西20千米的狭窄地带,日军主力强渡新墙河,遭中国第4、第58、第20军阻击。19日,日军抵汨罗江北岸,随即分路强渡汨罗江,突破中国军队防线,至21日全部渡过汨罗江,并全速前进。此时浏阳、株洲地区第9战区军队依计划逐次加入战斗。第26、第72、第74军自浏阳方向侧击日军;第10、第37、第79军、暂编第2军从长沙以东正面迎击日军;第4、第20、第58军向日军后方攻击。至26日,中日两国军队大战于持刀河南岸。日军第4师团、第13师团一部以捞刀河、石子铺正面进攻长沙,第3师团由渡头市向长沙东南迂回,第6、第40师团及第33师团一部、独立混成第18旅团等部由春华山、永安迂回至长沙以东地区。27日,日军便衣队、伞兵袭入长沙市区,被中国军队歼灭。此时,中国军队将逼近长沙的日军实施围歼。第4、第20、第58军紧衔日军之尾,向捞刀河压迫。 日军在南北夹击下伤亡惨重,粮弹俱缺,被迫于10月1日向北突围撤退。中国军队追击,日军5日渡过汨罗江,8日渡过新墙河,此后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双方形成对峙,基本恢复了战前态势,战役结束。

结果

第二次长沙会战历时33天,日军伤亡4.8万余人,被击落飞机3架,击沉汽艇7艘,进攻失利,攻占长沙的计划宣告破产。据日方统计,中方遗弃尸体54000具,被俘4300人;日军伤518人,亡1670人。据中方一些战史资料统计,中国军队伤亡达7万人,日方伤亡达2万余人。[2]

第三次长沙战役

简介

第三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或称“第三次长沙会战”),指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九战区国民革命军部队在湖南岳阳新墙河至长沙浏阳河之间地区抗击日本军队第11军进攻的防御战役。由于该战役中方大获全胜,因此又被称为长沙大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1年12月24日,日本第11军出动12万兵力从湖南新墙河南进,第三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长沙守军由薛岳将军布置兵力,第十军李玉堂将军驻守长沙市区,并在岳麓山布置炮兵部队。国军第四军、七十三军、七十四军以及九十九军等参加长沙会战,总兵力约30万。

背景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支援进攻香港之日军,日本中国派遣军命令华中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率领第3师团、第6师团、第40师团及独立混成第9旅团,以及泽支队,配以空军、炮兵、坦克及海军舰艇,从岳阳进攻长沙。同时,命第34师团和独立第14旅团从南昌实行佯攻。

中国第9战区司令薛岳推断日军目标为长沙城,因此作战规划以长沙城为中心命令部队逐步后撤至长沙周边吸引日军追击,后撤时沿途破坏道路及配置伏击兵力分割包围日军,最后以大兵力反包围小股日军达到作战企图,这种以人数与地形做为凭借的后退决战规划称为天炉战法。

过程

12月24日,阿南惟几向集结于新墙河之日军下达进攻命令,沿路守军顽强抵抗,予敌重大杀伤后,即根据计划,退避侧后。

12月31日,日军攻入长沙市区,双方展开巷战。此时日军认为长沙已经拿下,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发贺电到国内报喜,以一洗前两次长沙会战未胜之耻。然而岳麓山炮兵旅的攻击以及日军的补给被切断,情势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1942年1月4日,国军在长沙包围攻城的日本第11军。阿南惟几仍然错误命令继续攻打长沙,从而在既无援兵又无补给的不利情况下,最终只好强行突围。从汨罗江到新墙河80公里,日军在空军不断空投的补给下狼狈逃走;国军一路尾追及侧击,虽令日军损失惨重,唯始终无法对日军构成大建制的包围、歼灭。1月6日,日军退回新墙河北岸,会战以中方胜利结束。

结果

中方的统计,国军伤亡28,116人,歼灭日本军56,994人。日方的统计则称伤亡6,000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同盟国自珍珠港事件爆发以来第一场大胜,其战果甚比台儿庄战役更辉煌。蒋介石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最令人鼓舞的胜仗。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同盟国士气,以及国军的奋勇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第三次长沙会战更应该看作“日军的胜利,国军的失败;阿南的失败,薛岳的胜利。”但也充分暴露出国民革命军军在数倍于日军兵力却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同时,当国民革命军只有一点被击溃,则会出现大规模溃败的景象,也给了后来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作了伏笔。

长沙战役-战役结果

此次战役,红3军团给了国民党军何键部以沉重的打击,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但由于红3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占领长沙,进而夺取武汉,并影响全国起义的精神,未能及时主动撤离长沙,以致当何键集中兵力大举反扑时陷入被动,被迫于8月6日撤出长沙,向平江县长寿街方向转移。[1]

事件意义

长沙战役是红一方面军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滕代远的指挥下,乘长沙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较弱,3天打4仗,追击近50公里,经过伏击战、追击战、阵地攻坚战,以8000人枪打垮3万人枪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夺占省城,这对于年轻的红军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战役胜利,“这在军事史上是不多的”。这是彭德怀、滕代远等军团首长审时度势,抓住战机,正确指挥的结果,也是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结晶。当然,战役的胜利并不能掩盖战略指导的错误。在客观上,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在某种程度上又助长了立三路线错误的发展。在这一方面的影响作用,同样不能否认。正如1931年3月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决议所指出的:“三军团第一次进攻长沙在整个政治战线上是执行立三路线,但三军团所以能够占领长沙,在政治意义上获得这样大的胜利,是因为三军团前委正确地估量了长沙本地的敌我力量的对比,是三军团的英勇斗争”。

主题关键词:伏击战 进攻战 追击战 阵地攻坚战

分类:民主革命战争

相关人物:彭德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