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氏古民居建筑群
释义

刘氏古民居建筑群

位于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1980年,该古民居建筑群曾被列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建筑群南面有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白石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白石宫》),前面有清朝建造的南文武馆“选青斋”和北文武馆“凌云斋”。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筑群,于2003年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沿革

泉港区后龙镇临海一带,群山环拱,中间是6.25平方公里的平原。明代靖难之变后的永乐二年(1404年),居于兴化(今莆田)的贵族刘宗孔携眷渡海到湄洲湾南岸避难,见此处峰峦相映,曲水停蓄,遂命名为“涂山”,欣然居之。

据谱牒载,刘宗孔传有四子,次子与三子分别徙居云南、广东,长子、四子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土坑的刘氏后裔至今已繁衍22代,延拓出18个自然村共1万余人,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这18个村庄的起始母村。

刘氏一族在这荒原野地开拓创业,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生、主监,至此下传的明清两朝代代皆有入廷为官者。这些才俊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自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土坑村中共建有40多座的古大厝,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

明·惠安知县叶春及曾说:“土坑府,会得人,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兴旺……居螺北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春及》)

规制

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土坑古民居倒塌毁坏近半,现存有27座,共占地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100多米长,以青石板铺设。

土坑古民居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这些古民居排列井然有序,分8排排列,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为闽南最佳朝向,又便于交通、活动。

刘氏古居群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壮观宏伟,气魄辉煌。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多样。它们皆是砖石、木材结构,那些清初古大厝的石材、衫木是分别从泉州、福州采购的。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可知其建筑坚固程度。

两兄弟后裔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分南侧、北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建筑4座三进古大厝和33座二进古大厝。

南侧的四排座直线建造,前排建造三座并排三落厝。其中“刘百万”居住的古厝是一座三落双护卫,置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大砖埕加围墙,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是地方少有的大宅院。其建筑左右都各有两间,讲究对称。第三排有8座相向二落厝,成为一条小街道。

北侧建造的四排屋,其中一座三落为提督府第(清·咸丰五年,提督刘开泰府第),庄严威武。刘开泰的提督府第比较奇特,左边是两间,右边是一间,这个很少见,可能跟风水有关。

廿世纪初,刘开泰提督府第还可见门前高大坚实的旗杆座,以及练功石、铠甲、大刀、石敢当和圣旨碑,府内大堂上挂着朝廷官员的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两世三忠”牌匾,现大部分文物或毁或失。

雕塑

古民居门前两壁肚和窗门镶嵌的雕塑种类数量繁多,规模宏大,图案古扑,技艺精湛,立体感强,具有较高的时代艺术价值。

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

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

按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鱼虫雕、禽兽雕、楼阁雕。

石雕上的构图均衡,线条细腻流畅,人物胡须衣袂恍若欲飘,枝上喜鹊追逐栩栩如生。雕塑的房屋有的窗户和门户镂空相通,别出心裁。

在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蹲着、立着、卧着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石狮,此外还有各式各样锲刻花纹的柱石斗、石鼓、石花架、石砣,有别具一格的圣旨牌、石桌、石花盆,现在还保存着一些陶瓷古大缸、铜塑小盆、木制坐垫,皆精雕细镂,古色古香。

石圣旨碑现存于祖祠之中,高约1米,两侧雕“双龙朝珠”图案,龙鳞、龙须栩栩如生,中间是隶书“圣旨”二字。相传刘开泰三叔侄同榜中进士时,道光皇帝获悉其侄希颜之母不足20岁便守寡,含辛茹苦育子成材,特浩封她为“太安人”,并赐立牌坊,此圣旨碑原来便镶嵌于牌坊之上,后牌坊圮毁,圣旨碑移入祖祠保存。

土坑地灵人杰,文人、举子、明经、进士层出不穷,石旗杆林立,成为一道历史人文风景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