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锦毅
释义

个人履历

刘锦毅(1929-2007)印度尼西亚爱国华侨代表。

中文名: 刘锦毅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印度尼西亚万隆市

出生日期: 1929年5月8日

逝世日期: 2007年6月1日于美国丹佛市 享年78岁

个人生平

刘锦毅先生于1929年5月8日,出生 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市。祖籍福建省龙海市白水镇。幼年回国在厦 门市鼓浪屿读小学,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薰陶和影响。1937年为逃避战乱随父母出洋,回到印度尼西亚万隆市定居。随后进入万隆市名校--中华小学读书,受该校进步教师的启蒙教育和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东南亚期间,失学当学徒。1946年,他受聘在新明学校任教。1947年,万隆当时唯一的完整中学——华侨中学(简称侨中)诞生,他积极转往华侨中学求学,该校校长对他非常器重,要求他先 参与该校行政工作,这样也为日后发挥领导侨校的卓越才能奠定 基础! 直到第二年1948年秋,他才终于如愿进入高中一班读书,成为该校第三届高中毕业生。他是该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佼佼者。

刘锦毅先生在读书期间,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追求进步,要求自己严格,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入到华侨学生运动中去,成为万隆华侨学生界的学运领导人,是万隆华校学运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1949年秋,在 刘锦毅先 生推动下,由他代表华侨中学,和清华、南化三校学生会的代表一起筹备成立了“万隆学生联合会”。“万隆学联”的成立是万隆华侨学生运动史上的首创,在印尼华侨学生运动史上也是最早诞生,增进了各华校学生的大团结。

1950年秋,刘锦毅代表“万隆学联”和雅加达的“雅华学联”代表筹组了“爪哇岛华侨学生联合会”(简称“爪华学联”),对爪哇各华校中学生搞好学习、交流经 验和扩大联络作出了创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0年秋,刘锦毅代表“万隆学联”和雅加达的“雅华学联”代表筹组了“爪哇岛华侨学生联合会”(简称“爪华学联”),对爪哇各华校中学生搞好学习、交流经验和扩大联络作出了创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0年秋,刘锦毅先生领导的“万隆学联”创办了“学联夜校”,任该夜 校主任。专门招收无力升学的社会青年,晚上上课。便于他们的业余学习,为万隆华侨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这是万隆华侨社会办得最出色、最有成效的业余学 校之一。

1951年印尼“苏基曼内阁”发动全国“八一六大搜捕”事件,刘锦毅先生 因是万隆华侨学生运动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而上了黑名单,和万隆华社、华校有关领导30多 人一起被拘押,关入SUKAMISKIN监狱。他不失时机地向陈燕生和霍东阁 (即霍元甲的儿子)等人求教和学习。他在狱中广交朋友,他把监狱当作学习和战斗的场所。

1950年中国和印尼建交后,中国和印尼的友好关系蒸蒸日上,双方代表团 互访频繁。1955年4月间在万隆市举行了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当时由于会议前夕发生美蒋特务制造的“克什 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周恩来总理的安全深受危胁,在中国使领馆和中国先遣队的领导和指挥下,万隆市华社侨领和刘锦毅先生都一起参与和组织保卫周恩来 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安全保卫工作。刘锦毅先生通过了“万隆学联”和各华校当局以及学生会组织的爱国师生在马路边、会场周围和周总理代表团住地附近加强 安全保卫工作。

此后,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刘少奇、陈毅等和各代表团来访印尼时,刘锦毅 先生都会协同万隆中华总会侨领们负责欢迎接待和安全保卫工作。当吴学谦率领中国青年代表团来到万隆访问时, 刘锦毅先生主动代表万隆华侨青年登门拜访请示。 刘锦毅先生的人缘、师生缘、同学缘都很好,他在万隆华侨学生和各界侨胞中具有极高的感召力、影响力、亲和力和凝聚 力。

1951年刘锦毅先生高中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华校的教 育事业中去,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1960年在担任清华小学校长的同时,被选任为 侨中董事。在教学的同时,刘锦毅先生还参加了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中文系的学习,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1952年, 刘锦毅 先生应聘到万隆清华学校担任初中二甲乙两班语文教师一年,当今印尼著名华文作家林万里就是他当时精心栽培的学生。1953年清华中小学正式分家,当年清华董事部决定聘请他为清华小学校长。 刘锦毅 先生深感责任重大,决心迎难而上,团结全校教职工,改革创新,立志把清华小学办成一个美丽的教育园地,成为一流的名校。

1959年清华小学的学生人数已突破了2千人的高峰,成为万隆和各地华校小学间的一流名校。为了增强华侨华人和印尼各兄弟民族之 间的友谊, 刘锦毅先生领导和组织了清华小学的学生参加了1959年 芝榴莲河的义务劳动。1964年及1965年, 刘锦毅 先生又再次发动和组织清华小学的学生参加了开发查蒂鲁胡水库及苏加沙里新区疏理河道的义务劳动。使学生们得到了劳动锻炼,参加了社会活动。

1960年中印双重国籍解决条例执行后,刘锦毅先生组织部分教师作为志愿 人员为玉融公会和学生家长选籍工作服务。

1960年,刘先生和在侨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温玉香老师,双方志同道合产生了深厚的爱情,组成了和谐美满的家庭。他为人至善,他对妻子至爱,对父母至 孝,对师长至敬,对同事、朋友至诚,对晚辈、学生关爱至切,和蔼可亲,悉心教诲。刘先生的诚挚之心,深厚之情,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

1965年印尼风云突变,“9·30事件”之后,印尼中国的关系迅即恶 化。作为一校之长的刘先生,首当其冲,处境陷于险恶。1966年3月11日,在一群排华反华的暴徒们闯入学校,糟蹋并焚烧图书之后, 竟然强使刘先生签字移交学校,当即遭到刘先生的断然拒绝。

自1957年起直到1966年奉调回国 止, 刘先生一直是万隆市华侨社会的核心侨干。1953年 直到1966年期间,历任万隆教师公会、中华总会、中华业余社及漳泉公会常委 等要职。1958年起,任万隆市各侨团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华总会的中文秘书 长,后兼任中华总会基金会成员。

回国后

1966年5月, 举家奉调回北京,由中侨委安排在干校学习,曾组织他们到延安等地参观学习。1968年10月,由中侨委军代表办公室分配到广东花县华侨农场接受再教育。1969年6月突然遭到厄运,受到了军代表办公室代表组织对刘先生进行了完全错误的批判和 斗争,上挂刘少奇,下联刘锦毅,刘先生在身心上人格上遭受到了极其可怕的侮辱和摧残,直到1979年2月才由组织上正式宣布撤销这一冤假错案。这一冤案前后历时10年之久。刘先生在遇到人生坎坷、遭受极不公正的况遇之际,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 子女及他人,宁可自己忍受一切痛苦,而对家人却是百般的恩爱、体贴,给予最热诚的温暖。对他人却若无其事,真诚待人,乐于助人,也能积极向前看,不怨天忧 人,不消沉颓废,而是经受着最严重的人生考验。他总能以乐观和豁达的心胸和精神待人处世。在这跌入人生最低谷境遇的10年里,刘先生的为人充分表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凡与他交往过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 倒。

1969年6月, 从北京下放到长沙, 被安排到湖南绸厂当工人。1973年恢复干部身份,筹备厂工会任专干。1976年调往厂工人大学办公室任职。1977年回厂工会工作。1982年调到教育 科,后任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1978年至1984年,任长沙市侨联常委、长沙市总工会委员。1984年—1990年,任湖南省侨联 宣联处副处长。1985年—1990年任省侨联委员。1985年被评为湖南 省直机关优秀党员。1986年—1990年,任省侨联《侨声》杂志主编,党支部学习委员。1986年 被评为中国侨联工作积极分子、湖南省侨办侨务工作先进个人。刘先生以严谨治学、勤奋敬业的精神,对《侨声》刊物倾注了极大热情和心血,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 地步,把一份省级刊物《侨声》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令人喜爱的有海内外影响的刊物。

1990年退休,但刘先生“退而不休”,仍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 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尤其是参加海内外万隆华校校友的联谊活动和交流工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为此,他特地奔波于印尼万隆、中国香港、北京、天津、 大连、上海、杭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地。每逢佳节和各地校友会周年庆祝活动,刘先生必定以诗会友,写诗热情歌颂和祝贺。因此,在海内外万隆华校校 友的心目中,刘锦毅先生被誉为海内外万隆华校校友的“民间大使”!并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海内外万隆华校校友们的敬重和爱戴!

逝世

2007年6月1日,因白血病辞世于美国丹佛市。

亲友悼念

永远怀念刘锦毅老师!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我们敬爱的师长,我们的归侨老乡,我们的侨中校友刘锦毅先生不幸于今年6月1日因病在美国丹佛逝世,我们感到万分悲痛,今天我代表在 长沙的全体万隆归侨和万隆侨中校友向刘老师的亲属表示最深切的慰问!

我和刘锦毅老师认识将近有六十年,1949年,当我刚从万隆中华小学毕 业,考上华侨中学时,就认识刘老师,当时他是侨中学生会领导人之一,以后又积极投入到华侨学生运动中去,先后参与建立万隆学联和爪哇岛学联,为增进印尼华 校学生的大团结,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和广大海外爱国侨胞的高度赞扬。

1950年中国和印尼建交以后,作为华校领导以及华侨总会的负责人,在第一届亚非会议期间,用最大的爱国热情参加保 卫以周恩来为首的中 国代表团的的工作,和海外侨胞一起,接待过访问印尼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刘少奇、陈毅等,谱写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友谊的华章。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海 外华侨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的学生不仅遍布印度尼西亚,也遍布祖国大地。

1956年我回国升学,大学毕业后留在湘雅医院工作,在此期间, 我和刘老师长达十几年失去了联系,这段时间,印尼发生了1965年的军事政变,而我国又发生了文化革命这场政治动乱,不仅海外华侨受到冲击和迫害,国内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 也处于水深火热。 大约在1973年的某一天,我在长沙又意外见到了阔别了十几年的刘老 师,当时的感觉就象做梦一样! 才知道印尼发生政变以后,在反共排华的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下,于1966年5月举家奉调回国,当时最小的女儿还在襁褓之中,处境之困 难,可想而知。在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下,也和祖国人民一样,受到种种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总是不消沉、不灰心,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扎实工作,任劳任怨。是我们这一辈和下一辈的楷模。

刘老师把一生都献给华侨的教育事业,也发扬了华侨一贯 的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们永远怀念他,永远感激他。

敬爱的刘锦毅老师永垂不朽!

湖南 长沙 湘雅医院 张成裕

2007年9月16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