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沙简牍博物馆 |
释义 |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也是长沙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窗口。本馆占地30亩,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本馆简牍藏品主要为1996年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另外,青铜、漆木、书画、金银等其它藏品约3500件。 中文名称:长沙简牍博物馆 类别:现代化专题博物馆 地点: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92号 竣工时间:2003年 开放时间:星期三——星期一上午9:00至下午5:00(下午4:30停止领票进馆)开馆,每周二、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闭馆 馆藏精品:长沙吴简,两汉遗珍 占地面积:占地30亩 简介长沙简牍博物馆是长沙市政府为专题保护1996年长沙出土的14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而斥巨资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该馆始建于2000年,主体建筑2003年完成,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后试对外开放。 本馆建筑风格采用魏晋时期高台建筑和中国现代园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形式,馆舍建筑形式新型,采光效果好,给观众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处集参观、休闲、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殿堂,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 位于长沙市天心阁和白沙古井之间的长沙市简牍博物馆,设计为汉代风格,借鉴了三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博物馆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一楼为3000余平方米的保护库房,主要用于对简牍的脱水、保护和保存;二楼为展示厅,展示已经整理出来的简牍和近年来在长沙附近出土的其他文物;三楼为研究中心。 长沙是中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城市。 1996年10月,长沙市走马楼一处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简牍,共计14万余枚,超过此前中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由于三国时期史料匮乏,这批吴简被认为是中国继殷墟甲骨卜辞、敦煌文书之后的又一“世纪考古大发现”。2003年12月,长沙走马楼又出土了1万余枚西汉时期简牍,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盛世风云。 为了让这些数量空前的文物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长沙市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投资6600万元,建立中国最大的简牍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将集简牍的保护、研究、展览于一体,充分展示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 中国古代在纸张未发明之前,典籍、文书主要写在以竹、木为质地的简条上,再用丝线捆扎联结,便于阅读和保存。古人把以竹为材料的称为简,以木为材料的称为牍。秦汉以前,简牍是使用最广泛的文书形式。 长沙简牍博物馆各功能区设计完善、布局合理,有独立中央空调系统,双向配、供电系统,完善的消防安全系统。在安全保障方面,该馆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在库房管理上,该馆严格库房管理,严把文物进出关,库房采用恒温、恒湿设备,确保文物藏品安全;在安防设备方面,本馆斥资200余万元,在各重要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系统、震动报警系统和巡更系统,所有功能设备均与长沙市公安局110报警中心联动。 基本陈列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名称为《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三国吴简》系统介绍三国吴简的形制、内容及十二年来对该批简牍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吴简中关于赋税、籍薄、司法、户籍、职官、纪年等主要内容,通过复原、动漫、宣传片等形式再现了古代简牍制作、生活及简牍发现、发掘场景。 二、《中国简牍》部分主要通过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按时代序列介绍了战国至魏晋时期各地区简牍发现与研究的主要成果,使观众能能清晰了解中国简帛学发展历程。 三、《世界文字载体》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文字书写载体的基本情况,使观众充分认识作为文明基本要素的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承载与传播。 四、《中国简牍书法》部分主要以图版形式介绍中国简牍书法的演变、发展和成熟过程。 另外,该馆的主要辅助陈列为《长沙出土文物精华展》,该展览由《青铜神韵》、《湘楚瑰宝》、《两汉遗珍》、《瓷釉华彩》四个部分组成。其中,《青铜神韵》介绍长沙宁乡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向观众展现了商周时期中国三大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之一的宁乡青铜器的重要发现和历史地位。《湘楚瑰宝》重点介绍春秋晚期以来,长沙作为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历年来出土大量该时期的精美文物,着重介绍成套铜陶礼器、手工业制品和祭祀用器。《两汉遗珍》主要介绍长沙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长沙国的精美文物,该部分展品以吴姓和刘姓长沙国王室墓地出土的玉器、漆木器、签牌、印章等为主。《瓷釉华彩》部分主要介绍享誉国内外的长沙铜官窑的情况。该部分展品丰富,突出展现了长沙窑作为中国釉下多彩的发源地和唐代重要外销瓷的主要特色。 大事记1999年,长沙简牍保护研究中心项目正式批准立项。 2000年6月8日,长沙简牍博物馆馆舍动工兴建。 2002年11月16日,长沙简牍博物馆正式批准成立。 2003年底,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完成土建工程。 2005年底,长沙简牍博物馆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 2005年12月26日~2006年1月3日,长沙简牍博物馆试对外开放9天。 2007年11月8日,长沙简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12月,长沙简牍博物馆绿化广场建成开放。 机构设置办公室1、组织实施全馆各项政务决策; 2、负责重要文件、文稿的起草及制定各项管理规章; 3、负责财务、机要、信息、宣传、提案议案、会务、保密、档案等工作; 4、负责全馆的体制改革、机构编制、人事劳资、培训工作; 5、负责全馆的党建、政治思想、计划生育工作; 6、负责全馆固定资产的管理、设备的维护、物品的维修等后勤管理工作。 保管部1、从事馆藏文物的保管、保护、研究; 2、做好文物出入库的接收、办理各种手续; 3、建立健全文物帐目,做好文物建档、建卡,确保文物帐目清楚,帐物相符; 4、建立健全文物保管制度,使文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文物安全。 保卫部1、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卫制度并组织实施,确保观众及文物安全; 2、定期对安防、消防及报警设备检测维护,确保安防消防系统正常运行; 3、负责协调和管理保安人员的工作。 外联部1、负责组织、接待来馆观众,做好讲解服务工作; 2、负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3、负责志愿者的招考、管理及组织志愿者工作的开展; 4、负责对展览陈列、学术活动进行宣传、策划文案的编写; 5、负责对观众建议与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反馈观众的建议与意见,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典藏介绍典型藏品图... 展馆一楼 简牍专题陈列1996年10月,长沙出土了14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公元222年—公元280年)的简牍,数量超过了中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它的内容涉及三国时期吴国的司法、财政、赋税、户籍等多个方面,对深入研究三国孙吴时期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赋税制度、书法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序厅] 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陈列馆的序厅,大家看到的背景板是四块木牍,它们是以长沙吴简中的木牍放大而成,目的是使大家对长沙吴简的形制、文字、内容、书法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展台上摆放的是木简和简册,是按1:1的大小复制而成的。 长沙吴简走马楼出土的长沙吴简,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是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地下文献的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列入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 第一组 组图及文物陈列 长沙,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7年为配合位于五一广场的地下商场的建设,长沙市文物部门清理出战国至明代古井19口,灰坑3处,出土一大批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首次以科学的地层关系及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了长沙古城的2000余年的城建历史,为进一步探讨长沙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变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1996年7—1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的建设,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井窖57座,出土铜、铁、陶瓷、竹木等文物3000余套,在编号为22号古井窖中发现了14万余枚三国吴纪年简牍。 展柜里陈列的是从古井窖中出土的文物,均为原件。包括:陶瓦当、钱币、简牍、陶罐。 第二组 长沙吴简内容 长沙吴简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这批简牍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临湘候国)的文书档案,是目前研究三国史尤其是孙吴历史最重要的出土文献。其中赋税简出土最多。 赋税简 是长沙吴简最为重要的内容。当时赋税主要征收钱、布、米、豆、皮,其中,米类有很多名目,有税种之分、有品质之分、有产地之分等。一般说来,米、豆入仓,钱、布、皮则入库。这批赋税简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孙吴吏民缴纳赋税的详细资料。 赋税简中有大量关于当时度量衡内容的记录,容量制有斛、斗、升、合、勺,长度制有匹、丈、尺、寸,田亩面积制有町、顷、亩、步等。 精品陈列柜。为什么这批简牍能完整的保存1700余年呢?主要是这批简牍以竹笥装置,上面以粘性黄泥密封,加之深藏,地下水位高,使简牍与空气隔绝,细菌不能繁衍,所以能保存下来。长沙吴简中竹简由竹类中的刚竹制作而成。由于长期浸泡在黑色潮湿的泥土中,其饱含水分,竹质严重腐朽,纤维分离,竹简颜色为深褐色,字迹散淡,因此,长沙吴简的保护整理工作十分复杂,一般需要以下程序:剥离、揭取、清洗、检对、登记、存库、换水、施药、防霉、防腐、脱色、脱水、照相、释文、建档、保管、出版等。 第三组 吴简形制 长沙吴简形制有简、牍、签牌、封检、封泥匣等,其中竹简数量最多。 竹简 长沙吴简主要为竹简,其形制有两种,一种长25—29、宽1.2—1.5、厚0.15—0.18厘米,另一种长22.2—23.5、宽0.5—1.2、厚0.05—0.1厘米,用上下两道编绳编连好后再行书写。 牍 《说文》:“牍,书板也。”即用于书写的木板。其宽度比简宽,可以书写数行。长沙吴简所见之牍多系木板,杉木质地,但也极少数用竹板做成,长与简略同,宽窄不一,厚度均超过竹简。 检 《说文》:“检,书署也。”《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露也。”封检用于封缄和标识各种物品和文书,大多署有文字以说明封缄的目的,如传送、封存等。有些封检虽无墨书文字,但其封泥上必有印章文,使之具有信用功能。长沙吴简所见封简均为长方形,木质,下端有缚强的绳槽和填泥的方孔,方端则是书写标题的题板。类似于现在的封条或印戳。 楬 《说文》:“楬,楬桀也”。即标签、签牌,属于标识文书,是特殊的简牍形式,实物所见皆为器物楬和文书楬两种。长沙吴简所见之楬均为文书楬,木质,楬上书有标题。 名刺 刺是用以谒见禀报的实录文文书。长沙吴简中不少是名刺简,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安、谒见、荐举、赠物等内容。如展板所示:“弟子黄朝再拜问起居 长沙益阳字元宝”。意为:一个叫黄朝的弟子再次来拜见他的老师,目的是向老师问安,他是长沙益阳人,元宝是其字号。 第四组 简牍的制作书写 简牍的制作一般包括备料、片解、刮削、杀青(或上胶液)、编联诸程序。这里展示的是简牍制作过程的工艺流程。 中国简牍简牍,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始于春秋战国或更早,盛于秦汉、衰于魏晋,先后使用了三千余年,因而留下了辉煌的文献资料,成为中国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宝藏。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简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和承载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奠基时期起着重大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组 战国时期简牍(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 商周时代的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战国时期的简牍是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省。 第二组 秦代简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秦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王朝。由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使秦代保存下来的简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在湖北、湖南以及秦腹地甘肃。 第三组 汉代简牍(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代是简牍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简牍发现的地域更广泛,数量更庞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深远。 以1900年新疆于阗、楼兰遗址发现的汉晋简牍为先声,至1949年,中国简牍发现的地点集中在西北地区,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完善,客观上为国际汉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料。但由于当时国家处于贫穷落后战乱的局面,这一时期简牍的发现大多和国外探险家活动密切相关,所发现的简牍也大多留存在海外。 22号古井复原井剖面 22号古井窖位于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工地东侧,是不规则的圆形袋状竖井,井口距地表深约800厘米,直径310—350厘米,简牍层厚约20-50厘米,简牍以竹笥盛装,上以黄泥覆盖,简牍层上距残井口约150厘米,下距井底约360厘米。简牍层下出有大量的青瓷器。井底有一方形木构井圈,以吸存地下水。该井窖是一座建于东汉晚期、废弃于三国时期的仓窖储藏井。 世界文字载体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自有了文字,便有了书(刻)写文字的载体。世界最初的文字载体,与本国的环境资源密切相关,既丰富多彩,又具一定的共性。随着文明的发展和各国文明的相互影响,世界书写材料逐步趋向统一。尤其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纸大量使用并广泛推广,使纸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第一组 泥 版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沼泽地盛产的粘土制成泥版,用芦苇杆削成切面呈三角形的笔,在泥版上印刻成文字。由于这种文字呈楔形,后来便被人们称为“楔形文字”。泥版作为最初的文字载体,具有取用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点。泥版在两河流域使用时间长达3000余年,为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见证。 第二组 纸 草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生长一种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用它的纤维杆制成“纸草”作书写材料。英文的paper和德文、法文的papier,都源于“纸草”(papyrus)这一名称。在古埃及,纸草的生产由国家垄断。从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的纸草就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区。 第三组 羊 皮 公元前2世纪,埃及拒绝供应纸草给敌对的帕加马(今土耳其境内),小亚细亚的抄写员只好用羊皮制成羊皮纸用于书写。 第四组 石料、树皮和树叶 古代使用石料做文字载体的民族部落比较多,而最具特色的是聚落在印度河流域最早发明印度河铭文的人们和美洲大陆上最早在石柱上刻写文字的玛雅人。 第五组 甲骨、青铜、竹木、帛、纸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较清晰地看到甲骨、青铜、竹木、帛、纸等文字载体的发展过程及其特色以及她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简牍书法文字发展到战国秦汉,简牍是文字最主要的书写载体,其详细地记录着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发展史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展馆二楼 长沙文物精华展《长沙文物精华展》所展出的部分珍宝,如瑰丽凝重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玉石器,绚丽夺目的漆木器以及华丽多彩巧夺天工的长沙窑釉下彩瓷,浓缩和再现了长沙这片神奇土地上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这一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造,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而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期。近百年来,以长沙宁乡为中心,相继出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兽面纹提梁卣等一大批精美绝伦、件件是国宝的商周青铜器。长沙成为和四川广汉、江西新干齐名的中国南方三大出土商周青铜器群的重要地域。 青铜神韵您现在看见的这是一幅商代统治者祭祀的场景复原。商周时期是统治者权力至高无上、神权被充分利用的时期。他们认为神灵是有先知的,统治者无论是大事小事都会以祭祀的方式求助于神,希望获得神灵的智慧,得到神灵的保护。商人祭祀不仅隆重,而且十分虔诚,他们会不惜花费大量的牛、马、羊等作祭品。说到祭祀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礼器,礼器是中国先秦时期用来别等级,明身份的器物,是奴隶主贵族在重要的祭祀和宴享中使用的青铜器,一般包括酒器、乐器、食器、水器等。这边陈列的就是一组祭祀中使用的酒器。我们先来看这件兽面纹提梁卣,它的腹部装饰有一兽面纹,又称饕餮纹,古代传说饕餮是一种生性贪婪的凶兽,兽爪锋利,粗眉大眼,给人以恐怖的感觉,这正代表着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威。下面陈列的是人面纹方鼎、兽面纹铜觚、兽夔龙纹提梁卣。 接着让我们一同走入展览的第二部分湘楚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力量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互相争霸。楚国到了楚庄王时已经发展成“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泱泱大国,当时争霸称王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是青铜兵器,长沙是楚国南疆的军事重镇,所以遗留下来的兵器有很多。首先我们看到的这是青铜剑,发掘它时就已经是这么锋利无比了,可见当时铸兵工艺是十分先进的。在这里陈列的有青铜戈、尊、矛、弩机等。我们来看这件弩机,它是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武器,战国时期楚国已能制造出连发20支箭的弩机了,楚国的强大与其能生产和拥有先进的武器有密切关系。 湘楚瑰宝长沙是楚国铜镜制造业和玻璃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自制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铅钡玻璃,无论从造型工艺或数量上,都远居全国之首。铜镜作为一种照容的生活用品,在中国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中就有铜镜出土。今湖南和河南是战国时期南、北两个重要的铜镜产地。这里展示的部分铜镜的精品,不仅铸工精巧,质地轻薄,而且纹饰细密而不繁缛,十分精美,是当之无愧的镜中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可以看到这枚铜镜的背面清晰地印有五个“山”字,称为“五山铜镜”,这在楚墓中是很少见的。接着往前看到的是一组由小到大排列有序的铜砝码,用于商业交往活动中称量货币,反映了当时发达的商业经济生活。现在您看见的这个漆器叫“风鸟架鼓”,旁边的是“镇墓兽”,是古人放于墓室里,起到驱邪避鬼的作用,反映楚人信鬼重巫的思想。 两汉遗珍两汉时期,长沙为郡国首善之地。马王堆汉墓、河西咸家湖古坟垸西汉王室墓等一批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稀世珍宝:玲珑剔透的玉器、繁华亮丽的漆器、精美绝伦的乐器、巧夺天工的丝帛,为今人构筑了一个二千年前五彩缤纷的世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长沙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盛况。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丝弦乐器—筑。筑身十分修长,一端呈长盒状(这是它的共鸣箱)一端如棒槌,长117厘米,宽11厘米,高6厘米,这是建国50年来中国文物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筑是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有研究者认为,它发源于中国的南方,战国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来筑上是有五根丝弦的,但历经2000多年,丝弦已被腐蚀掉了。据考证,它是古筝的前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燕赵名士荆轲刺秦王便是在悲壮的筑声中踏向三秦大地。 湖南虽然不出产玉石原料,但由于长沙是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玉器也出土不少,尤其以西汉长沙国时期为多。长沙出土的玉器多为礼器玉和装饰玉。玉璧是礼玉中的一种。有三种用途:一是为祭祀物;二是两国邦交馈赠的礼物;三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持璧人的身份由璧的纹饰和执璧数量的多寡表示出来。 相信大家都喜欢看歌舞表演吧,那汉代的宴饮场景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球。请大家随我一起前往吧。场景中有三位演奏家,中间的在鼓瑟,左边的在击筑,而右边的则在吹笙。汉武帝建立乐府,目的是改革传统的郊庙音乐。乐府大规模地采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民歌,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优良传统,它大胆反映现实的精神在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汉乐府的建立,对中国文学、音乐发展都起到决定性作用,更使民乐得以进入宫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西汉后期漆器工艺在中国十分普及。漆器轻便、美观、不易摔破,是较好的生活日用品。 瓷釉华彩唐代长沙,城市繁荣,工商发达,特别是制瓷业成就突出,其中最具盛名的是长沙窑瓷器。这是一幅由长沙窑瓷器的碎片堆砌成的瓷墙。虽然镶嵌在这里面的瓷器有些是长沙窑瓷器中的残品,有些色泽不是十分艳丽,但还是无法掩饰它们所散发出的光彩。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工艺。其瓷器的装饰手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更是独树一帜,堪称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该遗址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长沙窑釉下彩瓷充分发挥铜绿和铜红釉的窑变特点,在青、褐、白、黑诸釉的配合下,巧妙地发挥火的作用,让釉汁在高温下起化学变化,使瓷器出现了未曾有过的釉下彩绘的美丽色彩,从而在瓷器装饰领域里开启一个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是中国瓷器史上多彩瓷的发源地。您看,这件壶上就贴有椰枣树的图案。那我们知道当时的长沙是不种植椰枣树的,那它又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壶上呢?这个椰枣树的贴花图案具有典型的西亚风格,是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的花纹。可见当时的长沙就和外国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了。在釉下书写诗词、谚语是长沙窑的一大创造,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虽非名家名作,却是当时最流行最普及的民间风格。您看这件壶上写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是一首表达忘年恋的情诗,很有趣吧。前面的这个壶上则写着“言满天下无口过”,意思是长沙窑的瓷器誉满天下,有口皆碑。可见铜官窑人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商业广告的作用。真是令人惊叹啊!长沙窑的雕塑小动物是长沙窑瓷器的又一特色,这些造型活泼可爱的雕塑小动物,是当时儿童们十分喜爱的玩具。您瞧这些小猪、小鸟身上有许多孔,是可以用来吹奏的乐器;像有些平底的小动物则可以用来作镇纸用,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旁边的这个虎形瓷枕,造型生动,小巧精美,制作、绘画、施釉均属长沙窑产品中的上乘之作,它是用于医疗的脉枕,为长沙窑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一件。在它旁边展示的是长沙窑龙窑的剖面,我们利用电光效果再现了当时烧窑的过程。长沙窑的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长沙窑的外销瓷器,不仅为开拓唐代的海外市场,繁荣唐代经济作了积极贡献;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丰富唐代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放时间长沙简牍博物馆于2007年11月8日起实施对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欢迎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前来参观。 星期三——星期一上午9:00至下午5:00(下午4:30停止领票进馆)开馆,每周二、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闭馆。 领票方法持有效身份证件,到长沙简牍博物馆领票处领取参观券; 团体参观须提前一天电话预约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在领票处领票。 领票后请排队依次通过安全检察进入展览大厅。 交通路线到长沙简牍博物馆的交通很方便,坐旅2路、122路、202路、 314路、406路、803路、东线至城南路口站下车,或者坐124路、901路天心阁西门下车。 游客须知(1)为给您提供一个雅静的参观环境,确保文物安全,每天上午限定参观观众为2500人次,下午为1500人次,请您入馆后自觉接受管理人员的引导。 (2) 您随身携带的物品通过安检后,方可进馆参观,较重的物品携带不便可在服务台免费寄存,贵重物品自己保管,寄存处不承担责任。请您在16:30前取回您的物品。 (3) 衣冠不整者、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携带宠物者禁止入内。 (4) 展厅内禁止吸烟,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5)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须有监护人陪伴参观;高龄老人、心血管病患者、行动不便者须有人陪伴参观,在馆内出现问题院方不负责任。 (6)请爱护公共设施,花草树木,如有损坏须照价赔偿。 (7) 为保护馆内环境卫生的整洁,请不要随地吐痰、饮食、吸烟、喧哗、玩耍嬉闹、口香糖切勿随地乱吐、随手乱扔废弃物、请不要在展区做与参观无关的事情。 (8)请不要在展厅内使用闪光灯拍照,这样对文物有损害,谢谢您的配合和理解,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9)下雨下雪天您进馆参观请在入口处将雨具套进塑料袋,以免弄湿地面。 (10)本馆停车场仅供团队参观停放,入馆的非机动车辆由工作人员引导至指定地点有序停放,确保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秩序。 详细地址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92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