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海市档案馆 |
释义 | 历史概况馆舍和设备情况从建国开始,都是利用办公用房存放档案,面积小(仅4间,60 平方米),建筑结构差。为确保档案安全和便于集中统一管理,1978年12月,县委办公室打报告,要求建造档案库房。1979年底档案馆破土动工,1980年11月19日县档案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启用。 新馆址在县府大院内,一幢座北朝南的三楼房,总建筑面积430.77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235平方米。库房为钢筋混泥土结构,起脊式屋顶,环形外走廊。1965年,为了备战需要,县档案馆曾在双港区龙泉乡大平裘建造平 房两间(约17-18平方米),作为县档案馆后库。 1967年 8、9月间,临海地区陷于混乱状态,县档案馆的档案连夜全部转移到台州军分区,存放在县人武部弹药库内。 1995年12月临海市人民政府迁至城东新市府大楼办公,市档案馆库房也随之迁移安置在新市府大楼辅助楼三楼。南北、东西朝向。库房内设有资料室、暗室、裱糊室。库房设计基本上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库房地板为多孔板结构,每平方米承重500公斤, 地面采用水磨石。墙体为双层隔热墙,屋顶为钢筋混凝土现浇铸的整体结构上加三油两毡,再架空了30公分,起到了防漏、隔热作用。库内呈半密闭式,“L”形走廊,安装了中央空调、换气扇。馆 库设备有:除湿机9台、电子湿度自动控制仪2台,毛发相对湿度自动记录仪2台、半导体相对湿度仪1台、低温杀虫消毒柜1台、吸尘器2台、换气扇7只。 发展临海市档案馆是国家综合性档案馆,属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临海市所属单位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它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管理临海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临海市档案馆建馆初期,条件较差。“文革”开始,档案人员被调走,档案库房仅留原县委办公室一名干部看管。自从1979年恢复档案馆后,随着人员和档案数量的增加,局、馆在业务工作上初步有所分工,馆内业务建设逐步得到加强。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定级升级活动的开展,馆里的工作人员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由2人增至目前的11人,其中10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馆员4人,助馆3人,管理员1人。 2、基础工作迅速增强。表现在: (1)丰富了馆藏。馆藏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档案种类由单一的文书档案转向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人物档案并存,档案载体由单一的纸质转向纸质、胶片、磁带实物兼有。(2)实行了档案管理规范化。整个馆藏档案资料从划定全宗,排列编号到固定存放位置都条理清楚,整齐有序。(3)健全了手工检索工具。档案检索工具有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开放档案目录、人物卡片、文件分类卡片等。重要档案实现了电子检索。(4)建立了各种统计台帐,基本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5)加强了档案保护技术。 3、利用工作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社会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前来查档利用者络绎不绝。据统计1985年至1996年 间,共接待利用8043人,提供档案资料20376卷(册),提供复制16030件,使档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1988年,首次向社会开放档案资料2541卷,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的欢迎。同时本馆还注意做好利用信息反馈工作,广泛收集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馆内工作,跟踪了解档案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情况,汇编印发了《档案利用效益实例选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