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树华 |
释义 | 1941年8月出生,广西藤县人。初中文化。曾任消防队员、厂通讯员和收发员等职。现为柳州化肥厂退休职工。业余小说作家、诗人。系柳州市作协、散文、诗词学会会员,柳州罗池诗社理事,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协会名誉副主席,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联盟文学艺术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汇文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赤壁文学院诗词楹联研究所终身制研究员,北京墨斯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等职。并被多家组织授予“中华当代词圣”、“当代诗仙”、“中国诗学大师”、“中华才子”等荣誉称号。有诗、词、歌、赋、对联、散文、论文等千余首(篇)在百余种报刊上发表,并有部份获奖。如“百色红七军纪念馆赋”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一等奖,小说《东行录》获第二届中国长城文学一等奖。其中有现代很少人懂的,用古格律写成的千字以上长赋多篇,如《马鞍山赋》、《登黄鹤楼赋》等。两百多字的长联有《毛泽东百年诞辰联》,百多字的长联多副,如《黄帝陵联》、《香港回归联》等。有百万的神话小说《东行录》上下卷传世。传略载入《20世纪中华诗人传略》等几十种辞书。2002年7月5日柳州日报用半版报道了他本人事绩。多次被邀出国访问、考察、参展等活动。也多次被邀进京参加各种座谈、论坛、颁奖、研讨等会议。2004年5月1日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的“五一”谈座会,并同有关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长期致力于文学(小说)和诗词创作,小说《东行录》被读者评为“中国第五大名著”。擅长诗词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并写出了多篇诗词方面的论文,如“诗林史话”、“诗林杂谈”、“诗词的语法特点”、“漫谈填词”、“词的押韵”等等。抚今追昔,勇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新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到北海市观海》和《登天安门城楼》等多首有价值的诗作,并有《东行录与我国的科技》和《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是和平统一台湾的最大障碍》,《平型关大捷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鼓舞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等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精品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凸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艺术把握,也从另一个侧面展开了一个诗人在20世纪所取得创作业绩和向社会奉呈的代表佳作,为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参考借鉴史料,为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宏扬、推动和积累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步入新世纪,他虽已近年迈,但仍豪情依旧,与时俱进,坚持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新中国一起开始新世纪的征途,难忘的一瞬间,这是人生的一个光环,光辉历程载入史册,流芳百世,恩泽后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