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北部,是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三万公顷。区内有种子植物203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31种;有脊椎动物33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尤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最为著名。 主要景区景点有:活人坪景区、珍稀动物观赏区、森林垂直带谱、亚高山草甸、太白红杉纯林、石门瀑布、烽火石柱、第四纪冰川遗迹等。

中文名称: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所属地区:陕西省

面积:三万公顷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

简介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青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北与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为界,东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南界和西界分别与洋县华阳、茅坪镇11个行政村的集体林相邻。地理位置在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9′~33°44′,海拔在800—3071米之间,总面积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11000公顷,缓冲区3409公顷,实验区15497公顷。保护区处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竹林面积达21358公顷,成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已知区内有种子植物135科601属1556种,列入《中国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的有31种;脊椎动物有29目78科311种,其中兽类63种,鸟类202种,两栖爬行类28种,鱼类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其中Ⅰ级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朱鹮、金雕、林麝7种,Ⅱ级有黑熊、毛冠鹿、大鲵、血雉、红腹角雉等33种。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保护区广泛分布,是当今中国最有保护价值的大熊猫密集分布区,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长青保护区的总体目标是:永久性地保护和维持长青自然保护区的整体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维持能在特殊环境中生存的大熊猫种群,并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历史沿革

长青保护区是在原陕西省长青林业局的基础上建立的,长青林业局于196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68年开始筹建,71年正式投产。1979年5月,经林业部批准将长青林业局内岳坝、大古坪林场划出,建立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长青林业局内龙草坪、西岔河林场分出,建立省龙草坪林业局。截止1993年12月1日停止采伐,长青林业局累计生产木材78万m3,共消耗森林蓄积172万m3。平均每年采伐作业3万多立方米,然而每年的森林生长蓄积量远远低于消耗量,使森林资源日益枯竭。加之长青林业局与地方的林权没有界定,周边村民越界采伐、狩猎、采药的非法行为时有发生。导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孤岛化、破碎化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影响大,特别是国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资料显示:保护区域有一个相对独立,密集分布的大熊猫种群,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国家计委以计农经(1992)991号文件批复建立长青自然保护区,由于政策、资金、技术等问题未能实施。1993年,在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等科学家的呼吁下,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经国家林业局、林业厅等政府部门和长青林业局的共同努力,终于将长青林业局转产安置建立大熊猫保护区,纳入了GEF项目在中国计划开展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

地理构造

长青保护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海西——印支褶皱的中部,由一系列东西向褶皱与平行展布的断裂构成的复式褶皱带,后被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侵位、吞蚀、破坏,现存的构造格局多呈一些残缺不全、规模不等的褶皱、断裂构造。主要岩石有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多种,使地质上称为“华阳岩基”的主体部分。保护区北高南低,呈斜面山岳地况。由于地球构造运动,流水侵蚀,以及冰川、冰缘风等外营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地质复杂,地形多变,岭梁纵横,山高谷深,区内最高海拔兴隆岭梁(活人坪)3071米,最低茅坪保护站800米,相对高差达2271米,山系由北向南依次为亚高山—中山—低山。

主要河流

长青保护区河流水系位置地处长江流域。区内主要河流是酉水河、湑水河,属汉江水系一级支流的上源支流。酉水河发源于保护区北界兴隆岭混人坪南坡酉水谷,由北向南汇入汉江,区内流程47.5公里,流域面积280.55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31亿立方米。湑水河在区内流域面积约18.51平方公里。区内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的水资源总量为14.64亿立方米,水的化学性质属重碳酸盐型钙组Ⅰ、Ⅱ、Ⅲ型,PH值6.45—7.9,为软水、中性、淡水。水质清纯,可直接饮用。

气候条件

长青保护区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过渡地区。保护区的北边有秦岭主峰太白山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寒流的入侵;南边暖湿气流沿汉江河谷直达中高山地带,形成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具有雨热同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区内气候及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等特点。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变化,900m以下为亚热带气候;900—1400m为暖温带气候;1400—2300m为温带气候;2300m以上为寒温带气候。区内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较为明显。沿山逆上,“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依据海拔高度从800—3071米的逐步增高,气温聚降,降水量猛增,年平均气温在14.6—1.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813.9—1044mm之间变化。因受基石、降水、温度、生物、地形等因子主要影响,长青保护区土壤类型以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为主。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

功能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和林业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及《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并依据林业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于1987——1988年联合组织开展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综合调查成果资料,1983年以来该区大熊猫观测巡护和科研成果情况以及国务院国函[1995]129号文,将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分布集中,活动频繁以及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11000公顷范围以自然地形分界区划为核心区,其具体范围包括西河口、核桃坝、左机河、陈学沟等以

上区域,其余18906公顷范围区划为实验区。

长青保护区建立以来,由于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大熊猫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实验区,因此需要调整原有的功能区划。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0]357号文同意了功能区划的调整,即核心区范围不动,在实验区内划出一部分缓冲区。调整后的功能区划为:

核心区

面积仍为11000公顷。其范围是,西由华阳保护站与太白林业局交界的土地沟和西沟梁顶端,沿山脊而下,并由国有林边界经苍耳崖、碾子坪大梁、山王庙至仰天窝到板长梁与崖洞坪东大梁交汇,然后与纸厂大梁、干沟河南大梁相连,折向菜子坪垭豁,再向东沿天园寨至古坟寨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其中:人行通道区,其范围是核心区内兴隆岭梁顶至苍耳崖段、山王庙至烂店子梁段的公路两侧各10米。

缓冲区

面积3409公顷。从园花寨下沿保护区边界经土地沟哨卡至苍耳崖,沿边界经仰天窝上至庙沟梁顶,顺保护区边界下至核桃坪到姊妹山,顺石塔河西沟下至窑瓦沟再上到漆树垭,沿沟下至左机河,再沿边界至陈学沟、天园寨到小河沟,顺小路至松垭。

实验区

在保护区范围内,除去核心区(含人行便道)和缓冲区外,其余为实验区,面积15497公顷。

生物资源

长青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库”。

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35科601属1556种,列入《中国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的有31种;脊椎动物有29目78科213属311种,其中兽类7目24科51属63种;鸟类13目36科123属202种;两栖动物2目5科5属8种。

爬行类动物2目6科17属20种;鱼类5目7科17属18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金雕、林麝、云豹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黑熊、毛冠鹿、大鲵、血雉、红腹角雉等33种。

被誉为“四大国宝”—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等国宝级珍稀野生动物均有分布。尤其被世界生物学界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本区广泛分布,其数量有100余只,约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1/3,是当今中国最有保护价值的大熊猫密集分布区,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科研概况

保护区成立之前,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就在此开展了近10年的研究工作,出版了《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继续生存的机会》两部专著。

保护区成立后,高度重视科研在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为此设立了科研科具体负责保护内日常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很好的促进了整个保护事业的发展。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7—2000年分两次先后与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本区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出版专著《长青保护区动植物资源》。1998—2000年,长青保护区获得GEF小型科研基金资助,开展了长青保护区生境破碎化对大熊猫和羚牛种群影响的研究课题。

2001年,保护区在各项经费极为紧张,无外来科研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了“长青保护区巡护员定量化考核办法研究”、“茅坪地区亚热带植物种类与分布研究”、“人为活动干扰的研究”等一系列课题。

1998—2002年,在GEF项目的支持下及WWF的资助下,长青保护区开展了大熊猫等重点物种及其它野生动物资源的监测工作。2002年后虽然再无资金及项目支持,保护区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将此工作继续坚持下来。

2002年至今,在美国孟菲斯动物园的支持下与佛坪保护区合作开展了“秦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对不同生境类型适应性研究”、“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的种类和分布规律的研究”等合作研究。

2006年在环保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开展了详细的资源本底调查,出版专著《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管理状况

保护区是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北与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为界,东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南界和西界分别与洋县华阳、茅坪镇11个行政村的集体林相邻。地理位置在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9′~33°44′,海拔在800—3071米之间,总面积29906公顷,其中核心区11000公顷,缓冲区3409公顷,实验区15497公顷。保护区的总体目标是:永久性地保护和维持长青自然保护区的整体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维持能在特殊环境中生存的大熊猫种群,并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Changq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隶属于陕西省林业厅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设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财务科、保护科、科研科、公众教育科等10个职能科室,下设森林公安局、华阳保护站、茅坪保护站等6个基层单位。全局现有职工194人,具有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有78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20人,初级43人。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站、巡护哨所三级管理,坚持以保护为中心,保护、科研、公众教育三位一体的保护管理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野外巡护、科学研究、社区共管及林业产业化等取得了显著成绩。

保护区周边社区有洋县华阳、茅坪两镇的板桥、县坝、九池等十一个行政村。周边社区群众历史上以伐木、狩猎为主要产业,部分村组森林采伐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曾经高达75%以上。社区人均耕地0.8-1.6亩。由于缺乏和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监督、约束、激励机制,外来人员勾结当地极少数不法分子猎杀野生动物事件时有发生。

实施天然林保护以来,村民转而以农业为主,附带一些种植、养殖业。未来重点发展产业方向:1)建立保护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魔芋种植、扶持社区发展黄连、元胡等中药材种植;2)发展规模化圈舍养牛、养羊和牧草种植;3)扶持组建社区越野导游、运输队及农家乐饮食服务,开发傥骆古道游,建立联合参与的生态旅游体系,调整社区产业,发展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0-2002年,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在板桥、九池两示范村实施了包括秦岭细鳞鲑养殖、改建节柴灶示范、卫生所扶持、经济发展小额信贷等子项目的基于保护的社区发展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了社区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了社区与保护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第一步目标。

2001年通过了国际旅游认证体系——“绿色环球21”认证注册,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的以观赏大熊猫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已经实施。

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

2003年被陕西省人事厅、林业厅授予林业生态建设先进集体。

2003-2004年,在板桥、县坝和九池3个村实施了联合参与式保护项目。项目从社区发展及保护和反偷猎需要出发,吸纳非传统保护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广泛联合林、农、电力、能源等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包括建立集体林巡护队、反偷猎信息网、快速行动队退耕还林和竹林改造、节柴灶改建、农电改造、农特产品收购站扶持、粮食综合加工厂等子项目活动,构成了长青保护区联合参与式保护项目。

2004年被中国林学会确定为“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1月,被中国林学会命名全国林业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生态旅游

资源介绍

1000多年前长青自然保护区内就留下人类开发活动的足迹。保护区所在地的华阳镇历来是军事要冲,政治重镇。在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唐朝这里曾设县制,以及众多古代邮亭、驿站。汉代开拓的傥骆古道穿越保护区腹地,历代庙宇、陵墓、栈道、断桥、城垣遗址尚存,人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另有蔡伦墓(祠)、朝阳寺、古戏楼、镇水塔、红25军司令部旧址、烈士纪念塔等景观名胜散布周边,被誉为“山南要隘”的古军事重镇华阳,是访古探幽、寄情怀古的好去处。保护区及其周边有重要人文景观二十余处,那些庙宇、坟茔、栈道及残垣断碑遗迹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华阳,歼灭尾追之敌千余人,建立苏维埃政权。当年红军书写的9条标语至今犹存。1985年在华阳设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这些史实为开展红色旅游,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加了厚重的史料。2001年通过了国际旅游认证体系——“绿色环球21”认证注册,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的以观赏大熊猫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已经实施。

旅游特色

长青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以高、寒、奇、险、秀为特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崇山峻岭与飞瀑流泉交错分布,奇花异草与珍禽异兽相互映耀;从海拔800米到3071米的垂直分布带上,亚热带到寒温带四个气温带的动植物广泛分布,是天然的动植物资源库;汉代开拓的傥骆古道穿越保护区腹地,历代寺庙、陵墓、栈道、断桥、城墙遗址尚存。阳春山花烂漫;金秋层林尽染;隆冬银妆素裹。经常可见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徙游河谷,爬树嬉水,毛色金黄的金丝猴群居密林,腾跃若飞,威武雄壮的扭角羚成群结队,撒欢山野,幻若仙子的朱鹮翩翩飞舞,徘徊流涧。

主要景观

亚高山草甸、太白红杉林、巴山冷杉林、朝阳寺、石门瀑布、烽火石柱、冰川遗迹、玉女潭、黑龙潭、象鼻山、雷家潭瀑布、镇水塔、姊妹峰、方家坟、中流砥柱、林带奇观、法老神像等。

土特产品

土蜂蜜

土蜂蜜——中国土蜂(中华蜜蜂)采集高寒森林野山花粉充分酿制而成的蜂蜜。蜜色泽深、口味独特、香甜味浓,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记述其对人体健康价值高,是药引的首选蜜,堪称“蜜中精品”,也由于酿蜜周期长、蜜源稀少被誉为“蜜之珍品”。

华阳位于陕西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腹地,这里气候宜人,天然物种丰富,为土蜂养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土蜂蜜酿造历史悠久,是汉中地区土蜂蜜的盛产地之一。这里的土蜂蜜是地处秦岭南麓的土蜜蜂采集山中野山花、西洋参、天麻、金银花、大黄、连翘等多种天然中药材花粉酿制,经低温浓缩、多级过滤、净化等科学工艺精制而成。其色泽金黄、口味独特、纯净无杂,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润肠、润肺、解毒、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是秦岭山区的纯天然食品,也是来我区游客必带的馈赠佳品。

木耳

黑木耳滑嫩爽口,清脆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可食、可药、可滋补的素中之荤。黑木耳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大类。黑木耳富含必需氨基酸有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中国近代医学界认为:黑木耳有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等功效。中医常用于治疗寒湿性肠痛、肠风痢疾、痔疮出血、手足抽筋、崩漏及产后虚弱等病的配方药物。此外,由于黑木耳含有胶质磷脂等物质,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对不水溶性纤维、尘粒等具有较强附着力,可以润肺、清涤胃肠和消化纤维素的作用,因而成为纺织,矿山和理发工人的一种保健食品。近年来,据国外报道黑木耳含有核苷酸类物质,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 20%。黑木耳中含有多糖类物质,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经常食用黑木耳,可以降低人体血液凝块,对心脏冠状动脉疾病有防治作用,还可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腺苷。

香菇

中国是食用和生产香菇的大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香菇的食用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刻,对菌类有“素山珍”之称,现又有“保健延年”之称。香菇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并有防癌、抗癌功能。因此,享有“菌中之王”“保健食品”和“抗癌新兵”等美称,秦岭香菇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 100g 干香菇中含水分 10.9--15.25g ,粗蛋白 18.32g( 纯蛋白 12.57g) 、碳水化合物 66.32g (其中还原糖 54.83g )、水溶性物质 45.21g 、灰分 3.36g 、钙 124mg 、磷 415mg 、铁 25.3mg 还含有维生素 B1~20.07mg 、 B2~1.13mg 及维生素 D2~128 个单位,尼克酸 18.9mg 此外香菇中还含有香菇精、月桂醇、月桂酸等成分构成秦岭香菇具有独特的香味。再加上秦岭香菇含有各种糖类及核苷酸等,组成了香菇特有的鲜味。香菇中的维生素D2 是大豆的21 倍,海带的8 倍,甘薯的7 倍。正常人每天需维生素 D2~400 个国际单位,食用香菇 3~4 克就可满足其需要。香菇中还富含一般蔬菜所缺乏的麦角甾醇,麦角甾醇经阳光或紫外线照晒,可转为维生素 D2 可在人体中调节磷酸和钙的代谢,有利儿童骨骼和牙齿中钙的存积,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是防止儿童发生佝偻病不可多得的食品之一。此外,秦岭香菇中还含有 30 多种酶,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是补充人体缺酶的独特食品。据日本东京大学木铃春研究证明香菇提取物多糖蛋白可抑制艾滋病毒增生。

枣皮

枣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红豆,红皮树等,因地区不同名字叫法各异。其果肉入药,系名贵中药材,它形似枣核,色棕红,去核获肉,为山萸肉,其味酸涩,性微温,无毒,有补肝益肾,固精止汗,滋阴助阳,暖腰膝,逐温寒之效。主治耳鸣眩晕,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小便频数,阳痿遗精,月经过多诸症。《本草纲目》记叙:山茱萸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虫。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鼻塞、目黄、耳聋面疱,下气出汗。有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治脑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它果核同时含有山茱萸甙,或皂甙,鞣质、熊果酸,苹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十分名贵的医疗保健药品。

华阳枣皮以果大、肉厚、味正、无病虫、色红油润、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点闻名全国。每到深秋采果季节,奥、日、美、英、德、韩、苏等数十个国家亲自到华阳采购枣皮,还有濒临12个国家的华侨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老板前来购货。这时的小车、摩托车昼夜奔驶穿梭来往,整个华阳无论是街市还是农家户院灯火辉煌,通宵达旦,车鸣声,叫卖歌声容为一体,给华阳经济增添了活力。

在华阳不论是农户场院边,还是地头垄坎上,你都会看见山茱萸三三两两,一簇一簇,错落有致,布遍沟沟畔畔,或者一长行,或者一大片壮观地排列在山坡上。早春二月,万木苏醒之前,它就先向你报春了,蝶舞蜂飞,嘤嘤嗡嗡,算得上华阳一景,到金秋,那红亮的枣皮果子像玛瑙,像红宝石般压满枝头。

华阳人民誉枣皮是“儿子”、“财神爷”、“摇钱树”。如今枣皮是华阳支柱特产,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门路。

历史人文

长青保护区毗邻的华阳镇是洋县北部第一重镇,这里民风纯朴,具有独特的山地生活礼仪习俗,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为一体,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川陕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塞,历代均有重兵把守。兴于三国之前的傥骆古道途经于此,唐朝曾先后在此设“华阳县”和“真符县”,使华阳鼎盛一时。到宋朝时由于迁都和宋金开战,这条古道渐渐没落。至明清时期,平原上战火连绵,灾害不断,人们纷纷躲进大山,这条古道再次繁荣起来,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会馆林立。留下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保存至今,形成了今日的华阳古镇。这里的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造就了一片优美田园风光;国宝朱鹮不时翱翔起落于山水田园间,为华阳田园风光增添亮点;烈士纪念碑、红二十五军司令部等革命遗迹无不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辉煌。

这里为什么叫华阳,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古代认为华夏大地乃世界中心,秦岭矗立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故称之为华山,按照古人的哲学思想山之北谓之阴,山之南谓至阳,故盛唐时在秦岭北部设有华阴县(今华山附近),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将位于秦岭之南物产丰富的稽古宝地设为华阳县。这个名称自唐朝一直沿用至今。其二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举凡华山之南的大片山河,如陕西、湖北南部以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均被称为“华阳”。随着历史的演替,有“华阳”称谓的地域越来越小,最终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惟有华阳古镇,却承载着历史,名称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由此可见一斑,素有“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的美誉。

如前所述,穿越秦岭的古驿道,对保护区及周边人口和居民点形成有重要作用。因地处陕、川、鄂通衢,历史上逢战乱、灾荒之年,外地流民入境定居,除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外,风俗“合化浑一”,民风质朴,敦厚善良,近秦风而略楚俗,语言略带蜀音。山民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具有独特的山地生活、礼仪习俗,常以火塘取暖、吊锅煮腊肉、罐罐茶、唱酒令歌劝酒等招待过往客人,解放前曾有招夫养夫的习俗。村民有“门前不植风摆柳,屋后不栽鬼拍手”(棕、杨树)的忌讳。每逢春节喜庆,民间文艺活动丰富,主要有悬台、高翘、竹马、牛马社火及彩船、狮舞、龙灯、烟火等。歌谣内容丰富,多秦风,主要形式有山歌、民谣、小调、锣鼓草、报春歌,孝歌、神歌、嫁歌等;民间工艺有雕刻、泥塑、刺绣、剪纸、纸扎,以刺绣、竹编为盛。

华阳风土民情

1、风水船镇——风水与生态契合的经典

“城在山头镇在舟,千家万姓一船收,北有古塔系古舟,南有火神坐船头,上有丰都保丰收,下有魁楼锁野渡,滴水观音保平安,石头将军把路口。”这首流传华阳的民谣,也是对华阳古镇地形地貌的高度概括。千年古镇就好像浮在两河之上的一艘大船,“二水洗铧”将华阳风水格局形象的呈现于眼前,体现着中国传统风水与生态的完美契合。华阳古镇后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称为青龙、白虎为砂山,山上植被丰茂,绿意盎然;前面有东西两河围绕古镇;水的对面还有空间深远的对景山,即朝山和案山;轴线方向坐北朝南。基址正好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使之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其中华阳古镇以主山为基址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以河流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的视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景观画面。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风,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人体会到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

2、独特的水乡民居风格

华阳古镇占据了现华阳镇区南半部,以古商贸铺板门街为主,是秦岭山区保留较完好的古镇。古商贸铺板门街长约600米,有大约300多个院落,大都为清末民初的前店后居式建筑,大部分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内部空间结构没有大的破坏,还保留着中国建筑的传统结构。所有的房屋都是“口袋式”的,即门面窄,一般都是一、两间,却有近百米深,而且有后门,门后是酉水河或者西河二水交汇,古镇住户们就在河边洗衣、洗菜,演绎着只有江浙一带才能见到的水乡习俗,被誉为“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山南古镇水乡风情画”。

3、华阳美味干腊肉

华阳山民素有款待远方来客的淳朴风气,待客佳肴必有华阳特产干腊肉。腊肉原名为昔肉(干肉),是古人把吃不完的肉食,分解干之,昔肉必须经过几天几夜的反转烘烤,熟透干缩,又以腊月烘烤者为最佳,故又称干腊肉。华阳山区老乡每年腊月,将整条尚带体温的猪肉卸成条块,用盐末趁肉温揉搓,再加适量香料捏拌后捂上几天几夜,泌出血水,然后用棕叶吊在火炕上烘烤数日,使盐味、香料渗入肉内,最后挂在通风阴凉之处,来年可吃多半年。腊肉中吃不中看,平川人觉得腊肉脏兮兮的,殊不知正是腊肉表面这层烘泌出的脂肪遮挡住烟灰,从而保护了鲜美肉质营养不受污染。吃腊肉也有讲究,先在火上烧皮使之焦黄变酥,然后在热水中刷洗干净,再在米泔水中浸泡几个小时,使之吸水变软。沸水下锅清煮半个小时,使肥肉变透亮,溢香为度。捞出切薄片,趁热食用,味美异常。肥肉不腻,瘦肉枣红耐嚼。它可与时鲜蔬菜配炒、做汤,若是和豆鼓同炒出锅再蒸半小时,便是有名的华阳美味——“豆鼓干腊肉”。

4、华阳山歌小调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有史以来,华阳山民特别是青年男女,他们勇敢和乐观地用歌声来表示反抗和斗争,用歌声来抒发对自由爱情、美满生活的理想和追求,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民间山歌小调。或在劳动之余,或田间地头,或在茶前饭后,或在喜庆之时,喜欢顺口一首民歌,华阳人称为“山歌子”,也叫“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四六句”。陕南山歌丰富多彩,歌词多为七字句,句式有二句头、三句头、四句头、五句头、多句头。在巴山林多为通山歌,此类山歌多产生在山林茅坡,通常同高腔唱,曲调高亢悠扬,自由舒展,内容以爱情生活为题的居多。山歌有号子“哟依哟嗬”等衬词,借用唢呐曲牌或山歌旋律唱。在秦巴山地,劳动的歌声传越广阔的山野,特别是夏天在苞谷地薅草时,锣鼓草的演唱非常灵活,你若是劳动踏实卖力,演唱者就编词号召大家向你看齐;若是干活不讲质量,偷工耍懒,便指名道姓地唱出你的毛病。出口的词非常清新活泼,生动形象,颇富山区生活气息。

5、彩莲船与花鼓

陕南秦巴山地流传的“彩莲船”与“花鼓”本是一种形式所含的两个内容,船为舞,花鼓为乐,虽有先后,但从表演形式来看,属孪生。彩船,民间称为“耍彩莲船”、“跑旱船”,是陆上行舟的一种生活提炼。现在表演“旱船”的风俗较为普遍。善以村童份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采歌载歌戴舞,以小型轻便为宜,一人船里,一个船外,一唱一合,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浪前行。“花鼓”是陕南民间流传的一个乐曲,专为彩船伴唱,明确句逗,划分舞段,开成启、承、转、合的完整结构。“花鼓子”也像山歌一样,内容丰富多彩,演唱形式多样,但大都随彩莲船舞演唱,也有平时以小戏形式演唱或当山歌信口而唱的,有参拜词、祝贺词,登山过街见啥唱啥,卧灯词,有已形成固定的唱词,一船为长调、短调。长调十字为句,短调七字为句。

人文历史传说

1、石门和烽火石柱的传说

在保护区昏人坪左手沟口,对面的山崖上有一块巨大的凹陷崖体,活象一扇石门。传说上古时候姜子牙为讨贼平叛,曾在此蓄将练兵,白天点兵点将在附近的光头山操练,兵将夜宿石门洞扉存放兵器,只是如今咒语失传,石门里封锁着一个传说中的秘密宝库呢。烽火石柱位于大坪与柏杨坪分界梁顶上,有一高耸石柱直插云霄,柱粗十人难以合围,其东北西三面壁立万仞,形同刀削。传说姜子牙为了抵御犬戌入侵在此设立烽火台,四周视野开阔,易守难攻,百里之外风吹草动尽收眼底。

2、石牛粪金牛岭梁

牛岭是秦岭南麓中段九岭之一,它与秦岭南麓最高峰混人坪,海拔超过3000米的兴隆岭遥遥相对,是古傥骆道必经之处。关中地区与蜀地自古因崇山峻岭相阻隔,互无往来。战国时秦惠王一直想吞并蜀国,却苦于秦巴天险,难以施行。后来,秦王命人沿傥骆道雕凿石牛于山中,偷放黄金于石牛臀下,佯称石牛能粪金,并将这一消息传到蜀王耳中。蜀王便派使臣前来讨要金牛,秦王应允。蜀王便派有名的大力士五丁率民工凿山开路,沿千里蜀道修筑栈道,打通秦蜀关隘,运石牛入蜀。历时数年,国力耗尽,“五丁”也累死于汉中五丁关。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王派大将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十万大军沿傥骆道进入汉中,后又沿着蜀王开凿的金牛道进兵,很快就灭掉了蜀国。石牛粪金牛岭梁的传说就是这段历史最好的作证。

3、酉水源头酒祭梁

华阳河是酉水之上游,发源于兴隆岭南坡。相传三国蜀魏交战时,马谡大意失街亭。赵云、邓芝布疑兵阵,被曹爽识破打败。赵云烧毁褒斜栈道得以生还。后来诸葛亮伐魏,乃走傥骆道出兵,和魏军对峙武功五丈原。由于蜀国兵少、粮草奇缺,而魏国兵多粮丰,蜀军以游击战为主要方略。蜀军派出小队人马在各要塞广插旗帜,广布炊烟,甚至用空城计愚弄魏军,使得魏军不敢冒然前进。尽管诸葛亮以其文韬武略,旷世奇才取得了一些胜利,终因蜀国人力匮乏、后方空虚、独木难撑而出时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恢复中原之志耿耿于怀,死不瞑目,想以忠魂镇守秦岭,震慑敌军,就遗嘱蒋琬将其密葬秦岭梁,因而此山叫长寿房,而邻山叫做兴隆岭。由于诸葛亮是隆中人,以兴旺隆中之意来天佑蜀国江山的一巩固。古华阳庶民得知诸葛亮逝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便携酒前往祭祀。由于酒水有限,蒋琬命部下将酒倒入河中,让将士、百姓饮用以怀念诸葛亮。故此地叫做酒祭梁。而华阳酒水河取曹操“衮雪”象形会意,也就成为今天“酉水”的来历了。

4、苍耳崖的传说

苍耳崖处于古傥骆道咽喉要地,崖高10米,长30米,下有80平方米的空间,可容百人遮风避雨,一股清泉自崖下冒出汇成一眼古井,道路穿山崖而过,崖石盖顶,古称“擦耳崖”。对面崖下有一个可容纳七八百人的山洞,穿越山洞有一座三层的木楼,为古傥骆道上的一处驿站,解放前被土匪放火烧掉。相传唐两代皇帝德宗李健,僖宗李儇分别在公开740年和880年逃难,经傥骆道途经此地,在山洞中避雨宿营。原山洞中有石床、石桌、石凳等设施,70年代还存在,如今已经不知去向。石床称“歇龙台”,现崖下尚存石碣一处,为大清顺治年间所立,碣文称苍耳崖为“稽古福地”,曾搭建客栈,吊楼数间,连云栈道,依山傍水凌空飞渡,如今栈孔、房基清晰可辨。苍耳崖附近谷峡涧深,险峻异常,加之两侧高山耸峙,无它道可以迂回,为扼守防范隘口,宋代韩裔诗云:“苍崖险峻应藏虎,碧洞阴森恐隐仙”。所以这里又被称为“藏耳崖”。

5、三台寺的传说

华阳古镇以西的小山丘,叫三台寺梁,此处土质肥沃,出产的大米,质优味美,在唐宋时为“贡米”。三台寺梁丫河对面侧峁下,有一个天然石洞,每逢雷雨突至,放牛娃们便常去避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一个乞丐样的人常宿三台寺,靠吃供品度日。不料三台寺失火而毁。乞丐就将放牛娃避雨的石洞凿宽凿深至一间房大。打造些石凳、石桌、石床之类用物。然后自称“游僧济公”,接受礼贡。开始,山民们对他也是“见佛就叩头,见僧就上供”。他的穷日子也还将就。不料时间长了,“假济公”吃了五谷想六样,竟勾引起良家妇女来了。这些妇女或者和丈夫吵嘴赌气出走,或在山坡上打草、放牛路过,“假济公”都不得以针头线脑的小恩小惠或制造流言欺骗她们上当受辱,老百姓们知道这“假济公”原来才是个偷鸡摸鸭的流氓。于是群起而攻之,把石桌、石凳搬出洞外弃于荒草之中,又把此恶棍用石块封死在天然洞里,“让他得道成仙”。后来此事被人们淡忘了,但是,也有人说,此洞是唐德宗李适南逃时,将一些笨重器物“皇封”于此的藏宝之穴。因此,这儿又叫“皇封洞”,真相如何,有待探索。

6、华阳古城之谜有三说

到华阳的游客在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时,都会诧异偌大的华阳古城遗址,为什么只有一户居民?洋县文管会研究员周忠庆先生认为:唐宋时期,傥骆道枢纽重镇华阳人烟辐凑,商贾云集,多于通衢大道两旁兴集设市,而旧城货币交换远距数里,十分不便,于是城里人便相继迁至现今的华阳老街。作家王蓬在考察过程中,百姓反映:每当电擎雷鸣,暴风雨来临之际,旧城址常能听到格斗、呐喊、妇人哀嚎声。居民恐惧鬼魅作祟,就相继迁走。作家王蓬认为:旧城曾遭遇兵乱时,适逢雷雨天气,战场声波被此处的地磁所记录。由于华阳古城址下岩石中含有磁铁矿成份,每逢同样的大气物理条件,便会通过地磁放电现象重播出来。其实这和人们知道的“鬼火”产生是一样的道理。华阳古城址唯一周姓主人说:这里离水、柴较远。挑水、打柴极不方便,于是原来的住户都陆续迁走,古城才日益萧条冷落。

7、朝阳山与朝阳寺的传说

朝阳山位于茅坪保护站辖区东北10公里处,南北走向,为方圆百里名山。山顶建有朝阳寺,初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据《洋县县志》记载,明天启年间(约1625年)皇后曾逃难到此。崇祯六年(1663年)为纪念此事,曾赐金扩建敕名广湘寺(因原寺中有湘殿故名),群众惯称朝阳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寺院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庙殿五进,现山门前两殿已被火焚,后三殿系明代重修,红墙绿瓦,整个殿宇宏伟壮观,古朴敦厚。数百年来,香火不断,有主持常住,每年春秋两季,朝阳山香客和游人不绝,尤以农历二月、七月逢庙会时最盛。登高远眺,山峦起伏,群峰环绕,苍松翠柏,秀竹成林,山上有时云雾缭绕,山天相连;有时艳阳映寺,金碧辉煌。历有“苍茫蜃气晴疑雨,淅沥寒声夏亦秋”的赞誉,为避暑和佛事胜地。相传明朝天启皇后在此避难时本已受佛主点化,欲羽化登山,可佛主又托梦给她,需三月三日落前在明阳山数清群峰,此乃天机。娘娘在明阳山透云拔雾,数呀数呀,一直数到黄昏,只数到九十九座,却忘数了自己站立的明阳山。太阳落山了,时辰已过,娘娘终于未登仙而去,却留给后世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8、姊妹山的传说

七姊妹山位于茅坪九池陈学沟支梁,七座山峰偎依咫尺,形似神态各异、仪态万方的七仙女。相传天宫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看到人间有九个胜过天宫瑶池的碧池(九池村名来历),相约偷偷下凡来九池洗澡嬉水,被九池村七个健壮的后生瞅见,倾慕不已,便抱走了相中仙女的五彩裙裾。七仙女丢失了五彩裙,不能驾云上天,在太阳升起后化作七姊妹山,而她们的凡胎却永远留在九池村,与相中的后生成婚。如今九池村的姑娘、后生个个生得眉清目秀,心灵手巧,也许就是七仙女的后代吧。

9、阴阳石的传说

阴阳石在红二十五军司令部下方,因天然形成酷似阴、阳二器而得名,相传是镇守华阳红石窑村风水的两块宝石。据说当年大财主的余家大院给主人娶亲,迎亲的轿子进村的时候被阳石挡住了去路,新娘子也是大户人家,不愿意绕道走后门入洞房,主人就下令把阳石给斩断了,结果后来红25军打过来,大财主全家就吓得逃往山外,没想到半路上被土匪打劫,财物被抢全家把命都给搭上了,所以余家大院绝了后,人们说那就是斩断阳石的报应。那阴石却生在对面的山崖上,据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看见,阴石和阳石之间就会驾起一座烟桥。后来红石窑的群众就把那块阳石想办法接起来,民间现在流传说如果哪家夫妻不孕,来摸摸阳石就能生男,摸摸阴石就能生女,据说还挺灵验呢。

10、石塔河伏击战和秦岭游击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为开创陕北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当年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程子华带领下从鄂豫皖根据地长征到达华阳的时候,国民党陕西警备二旅张牙舞爪地紧紧迫了上来。红军一边发动群众,—边作战斗准备,决心教训教训敌人。1935年3月6日,红二十五军在距华阳东南7.5公里的石塔河布下了口袋阵。石塔河地形极为险要,山高林密,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沟道,利于打歼灭战,红军就在山沟两翼的丛林中布下了埋伏。当将骄兵疲的张飞生旅进入伏击圈后,其先头部队未见红军,只见山上有些农民砍柴。他们问:“红军在哪里?”农民答:“走远了。”实际上这些砍柴的“农民”就是红军。诱敌深入之后,红军战士从山沟两翼的丛林中猛冲下来,霎时间,弹如雨下,杀声震天,将敌军截为数段。敌军遭到红军的突然袭击,惊慌失措,阵势大乱。经过一场血战,张飞生的两个先头团全部被歼,后面的一个团调头逃窜。旅长张飞生负伤逃命,这就是著名的石塔河伏击战。红二十五军撤离华阳北上不久,敌人就对华阳苏区进行三次重兵围剿,华阳苏区虽然只存在了143天,这里却是红二十五军自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休整时间最长的地方,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载入史册。红军和人民在华阳建立的生死与共的血肉关系永远传为佳话。杨家滩村护理红军的农民蒲光有为保护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吊坝河村的游击队员黄正文把在石塔河战斗中负伤的、红二十五军战士黄仕儒背到几十里以外的花椒园洞掩护起来;吊坝河乡苏维埃主席蒲顺才的儿子,年仅12岁的蒲海水在敌军的百般拷打下,始终不说出革命者的姓名,最后被敌人在脑门上钉铁钉,鼻子里灌辣椒水,遭受酷刑折磨致死;游击队员梁绪娃拒绝给敌军带路追剿游击队,被敌人在高家坪刀劈分身,从容就义;石塔寺乡苏维埃主席曾喜、游击队员刘道人、冯水娃、戴瓜瓜等坚贞不屈、惨遭活埋;县委交通员李茂林被敌拔舌挖眼,削鼻割耳,英勇捐躯;伍启汉等18名烈士在龙凤山被敌人杀害……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悲壮的革命故事,至今仍然在当地传诵。

1943年春,奉鄂豫陕省委书记郑位三指示,原华阳苏区革命委员会委员孙鸿,在太白上大仓梁竖旗组建“秦岭游击队”,开展游击战。华阳吊坝河人孙鸿担任游击队长,率部频繁活动在华阳山区和秦岭南北的佛坪、太白、周至等地,建立了广大地域的抗日游击区,东至潼关,西逾宝鸡,北至渭河区域的民众,提起秦岭游击队,众口皆碑;汉奸恶霸、地头蛇无不谈虎色变,破坏抗日的国民党地方政府屡遭重创。蒋介石急命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限日剿灭秦岭游击队,严惩匪首孙鸿”,1945年7月,因遭受国民军特务团及胡宗南104师围追堵截,终因弹尽粮绝而解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