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氏亮蟋
释义

基本信息

学名:Phaloria liangi Xie et Zheng,2003

中文名: 梁氏亮蟋

中文拼音: LIANGSHILIANGXI

分类等级: 种

概述: 未知

原始属名 未知

模式标本产地 广东封开黑石顶

模式标本保存地 武汉工业学院

国家保护级别 不祥

CITES公约级别 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 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 未定

中国特有 是

形态特征

体长18.6mm;前胸背板长2.8mm;前翅长15.3mm,宽8.4mm;镜膜长5.0mm,宽6.7mm;后足腿节长14mm;后足胫节长13.3mm;触角残。

雄性体扁平,黄褐色,杂有黑褐色斑纹。头小.下口式,额突略宽于触角柄节。额突和头顶黄褐色,杂有4条黑褐色纵纹.其中2条自额突伸至头顶后缘.中部各围1环形黄褐色斑纹;另2条自触角基部伸至头顶后缘。额突被长纤毛,头顶被微毛。复眼后方颊区黑色,被徽毛。复眼黑色,侧向突出。触角黄褐色.细长.柄节后方具生白色斑纹,单眼黄褐色,呈三角形排列;中一单眼位于额突端缘线上。颜面密被微毛,黄褐色,中部隆起呈平板状,两侧具平行的黑色纵纹。额唇基沟平直。复眼中下后方颊区黄褐色,杂有黑色斑纹唇基区、口侧区及口器部位黄褐色,后唇基两侧、上颚基部两侧及上唇端部各具1个黑色斑纹。下颚须细长,黄褐色,第3节长于第4节,第5节最长,呈斧状。下唇须短小,黄褐色,端节呈斧状。

前胸背板密被微毛,前、后缘平直,前缘被长毛;背区褐色,杂有黑色和黄色斑纹,凹凸不平,中部略凹陷,背中纵沟前2/3段明显;侧区前下缘圆弧形,明显向外伸展,下缘后放一明显镒缩:侧区褐色,中央自前向后有1条黄色纵纹。前翅黄褐色,密被黄白色微毛,略透明,宽大,超过腹部末端;镜膜宽大于长,前、后缘均呈圆弧形,内具2条分脉,基部1条略直,端部1条略呈弧形:索脉3条第1索脉以2条斜横脉分别与镜膜的基内角和后角相连,第2索脉弧形,第3索脉呈直线;斜脉9条,前3条短小,都从Cu2拐角处分出,第4条近拐角处分出,后5条长而平直且基部靠近;Cu2拐角呈直角;端域短,翅脉不清晰、模糊、排列不规则,杂有大量褐色斑纹;侧区黄褐色,M脉与R脉间具8- 9条横脉,Sc脉具21一22条分枝。后翅黑褐色,与前翅等长。3对胸足密被微毛。前足和中足黄白色,杂有黑褐色斑纹:斑纹位于腿节基部、中部和端部,胫节基部、中部和端部,基跗节端部和第2跗节;胫节具2枚端距;基跗节略短于第1,2节之和。后足黄白色,杂有褐色斑纹;腿节外侧基部斑纹排列成斜向纵纹;外侧中部、近端部和内侧中部及端部,胫节基部、端部和所有背距基部,基跗节端部和第2跗节均杂有褐色斑纹;胫节背缘从基部到端部具细刺,刺间具长背距,内、外侧各具4枚,背距被长纤毛;胫节具端距6枚:外侧3枚较短,中端距约是上、下位端距的2倍;内侧3枚较长,上位端距长于中位端距,下位端距最短。基跗节长于第2,3节之和,基跗节被纤毛,背面具4个黑色刺,端距2枚。体躯腹面黄褐色。腹部末节腹向弯曲向前。尾须黄褐色,被长纤毛。阳茎基背片膜质,两后侧臂骨质且端部分叉;阳茎基侧突骨化且具细齿;阳茎基外叶内缘具细齿;阳茎基内叶高度愈合,呈H型;阳茎端刺细长,前端分叉,后端伸达阳茎基外叶前端间;新月杆细长且前端愈合。

分布地区

广东省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

广东省肇庆市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黑石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