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连胜纪念中学
释义

“连胜纪念中学”现名“乐昌市第二中学”前校名是为了纪念徐连胜将军,徐连胜将军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一员爱将,湖南桂阳人,职任广州警备司令,1918年7月在援闽战役中牺牲于广东大埔县黄天洞。为纪念徐将军,1919年孙中山提议筹建“连胜纪念中学”,并经国民党中央执委讨论同意。或因时局,延至1942年始成立“连胜纪念中学”筹委会,拟建校后转为董事会。负责人由许崇清(曾任广东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兼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担任,校董有:孙科(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李济深(曾任广东省主席)、邹鲁(曾任车府委员中山大学校长)、金曾澄(即曾广登,曾任广东省教育厅高级参议,粤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罗翼群(曾任中央委员,广东省政府南区行署主任)、程潜(曾任武汉行辕主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高信(曾任广州市党部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张发奎(曾任广州市行辕主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李毓克(曾任湖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宪周(曾任广东平凡通讯社社长,三水县党部书记长)、陈劭南(曾任第四战区编委秘书,中山大学训导长)、徐森麟(曾任湖南省地方行政干训团教官,良友出版社总编办)、徐济东(曾广东省图书杂志办事处坪石专员,始兴县督学)、邓仲三(身份不祥)。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一)罗翼群发起捐助款,其中罗翼群个人捐助国币五千万元;(二)徐连胜遗属捐助租谷一千二百担;(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发给徐连胜遗族托恤金每年十八万元;(四)徐森麒、徐济东兄弟捐助田四百亩,店铺两间;(五)梁鸿楷每年捐助港币(折合国币四千五百万元)。筹建案呈报广东省教育厅并获批准。校址选在坪石乡坪石镇(现老坪石镇)文化街123号。另租楚南会馆和江浙会馆作部分课室和男女生宿舍。筹建就绪,1943年9月1日正式开学。

1944年,为安置战时失学青年,学校接纳了由湖南省战时保育院、华侨救济会、临武县府、国民党坪石区党部推荐来的400多名青年 学生免费就读。

1945年1月,坪石沦陷,广东籍学生由陈劭南带到仁化董塘继续上课,湖南籍学生由徐济东带到临武继续上课。两处分校同时为当地群众子女开办义学。后部分学生留在当地参加游击战争,组织战地服务团,为抗日义士服务。8月,日本投降。9月两地师生返回校本部。

1947年,徐济东征得学校同意,在广州农津西路280号创办“连胜纪念这”的姐妹学校“名渊中学”(“名渊”为徐连胜别名)。

1948年,增设文学院。秋,部分师生随军南下广州,1949年秋,学校暂告停办。

1950年7月,徐连用夫人张少卿女士向乐昌县政府申请复办“连胜纪念中学”。8月,乐昌县政府批文同意,并更名为乐昌县第二初级中学“,由乐昌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李康寿任校长,第五区区长何祥兼任副校长。同年12月11日,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任命廖裕光为校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