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官镇
释义
1 安徽省临泉县长官镇

乡镇名称。安徽省临泉县长官镇位于临泉县中部,北距S102省道10公里,界临淮跨省公路穿境而过,临艾河、涎河纵横交汇境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闻名遐迩。辖区面积74.2平方公里。辖3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7.4万人,7.4万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镇。湖南省永顺县长官镇位于永顺县东南部、酉水河畔,东与回龙、小溪两乡接壤,南同古丈隔河相望,北同松柏乡交界,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人口6500人。其他还有山东省宁津县长官镇。

长官镇原名长官店。有史书记载在元朝时期,长官店是一个来往行人歇脚的小店,到明洪武年间,姓夏的店主人的儿子做了官,他为清廉,体恤民情,深受人们的爱戴。当时,人们对官吏的泛称叫长官,这个小店子也就叫做长官店了。历史变革,长官店先后建乡、建区,解放后建立长官人民公社,1979年撤社建区,1992年3月辙区并镇名为长官镇。

长官镇的古建筑有清真寺、育才阁和山陕会馆是重点保护文物。

育才阁 在长官集中心的涎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张蕴华于1929年任长官小学校长时所建。当时,他组织有学生会、穷人会、夜校等,提出“扒庙宇,打神像,兴学堂”的口号,带领学生、教师和穷人先后扒掉7座庙宇,建成育才阁后,他在大门上写一别对联:“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在二门上写一副对联:“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育才阁有上、中、下三层,共16间。第一、二层为教室,第三层仅一间,仿意大利式建筑。从整体看,既美观而又严整,既朴实而又和谐。

长官清真寺 在长官集南首。建于明代万历(1573)年间,已有420余年历史,当时作为长官店回民礼拜场所。大门楼悬挂一横匾,上书“古清真寺”;二门楼横匾“率由理门”;北讲堂匾额“主敬存诚”;大殿明柱上有对联:“认真主无影形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远唯一理在心”。1983年县政府拔专款又重修大殿6间,南讲堂6间,北讲堂5间及大门楼和二门楼,使清真寺面貌焕然一新。

长官镇是一个回汉两族聚居的乡镇。全镇共有回民崐4000多人。主要集居在镇南、镇西、镇东、五里、下埠口和大李六个村。长期以来,回汉两族人民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相互通婚,进一步增强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为建设美好的长官镇作出较大的贡献。

元、明以来,先后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活动,佛教、道教现已不存在。伊斯兰教、基督教活动正常。

长官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润育了许多革命英雄和历史人物。

张蕴华,该县长官镇人。他自幼天资聪敏,勤学好问,性格刚强,体贴究人,富有正义感。他1917年县高小毕业后,考入阜阳省立第六中学。在校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阜阳时,他与一些进步同学组织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罢课、游行,进行声援。安庆“六·二”惨案发生,激起阜阳教育界和各界人士的公愤,他积极投身到阜阳县学生联合会掀起的声援惨案中受害的革命师生,声讨军阀摧残教育、屠杀受国学生罪行的活动。1921年秋,他考入武昌中化大学后,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次年,他休学回家,经进步人士推荐,任镇立小学校长。他一面办学,一面走向社会,支持和发动群众反对势力,提出“反压迫,反剥削,平均地权,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1925年9月调任阜阳高级小学校长。由于他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并有突出成绩,次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与共产党员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阳党小组。1928年2月,以魏野畴为书记组成中共皖北特委。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和发动了阜阳“四·九”武装起义。张蕴华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起义失败后,根据党的批示,他又回到长官店开辟以长官、临泉、曹塞为中心的党的工作。1929年,他办起了长官小学,自任校长。在校内组织学生会,副食师生和农民协会拆除了文昌阁等一些寺庙,又拆除了自家的3间瓦房,建成了育才阁,作为教室。他提倡半耕半读,半工半读,要求学生既会拿笔,又会拿锄、拿镰。1930年,他任阜阳县财政局长,先后推荐共产党员李冠英、江化难等人分别担任地方工作。同年冬,他发动阜阳各界群众,驱除了阜阳县县长宾振远,成立了阜阳临时行政委员会,他任主任委员。次年,他主持清理财政账目,勒令阜阳“八大家”交齐拖欠的银粮。当时八大家占地数百顷,不交银粮,反而收买催缴银粮的青夫,把他们应交的加在农民身上,使原来每亩380文增加到8000文。他发动农民协会,反对青夫乱加银额。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县八大家怕得要命,恨之入骨串通长官绅士郭芳坡、张端征等人图谋加害于他。共产党员张套被郭芳坡用一个菜园地和10亩耕地收买而叛变,供出了党的秘密。农历三月十九日,共产党员江化难、成有模等人被捕。此时,他根据上级批示抓紧准备武装暴动。原计划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暴动改在中秋节举行。届时,又因曹国勋派去阜阳和他联系的交通员在途中被红枪会逮捕并泄密,于是他在阜阳被捕,押送安庆。在狱中,他始终保护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正气凛然。当敌人问他皖北有多少共产党员时,他奋笔写道:“皖北共产党,三十一万八,个个昂着头,快刀杀不清。工农众兄弟,一个不知名。”写毕,愤然举起手铐,当场砸死一个法警。1931年12月12日晨,在省城安庆英勇就义,临刑高呼:“中华共产党万岁!”时年32岁。

李文汉,该县长官铁佛人。他毕业于上海美专。20岁即获蔡孑民画奖金。1965年至1968年;连续四年荣获“中日书法交流展”的特别奖。1907年任台湾“中日书法交流协会”秘书长。在任职的5年内,主办各类文艺活动及展览104次,又创立了“美协全国美术研究中心”及“全国雕塑协会”,并任雕塑协会秘书长。后又创立“当代画会”、中国水墨画学会”、“中华全国艺术家俱乐部”等。为宣传中华文化,他还曾多次主办海外《中国画展》、《中国水墨画展》、《中国现代画展》等展览。李文汉致力于国画和书法和研究,国画深受海派影响,得力于八大家、齐白石,然后独创出简洁刚劲的现代风格。书法由真、草、隶、篆,各体遍临百家之后,而得圆厚雄强之美。他个人的国画展、书法展先后举办30多次,被邀参加国际作品展达130次,其中由李文汉为主体画家的画廊有“艺术家画廊”、“民主画廊”、“国际画廊”、“凌云画廊”、“龙门画廊”及新加坡的“光艺画廊”、意大利的“ZB画廊”等。他的画作及书法,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很多博物馆、收藏家、国家元首、各国大使、书画家争相收藏,遍及全球。他历任台湾“教育部”文艺奖审查委员、全国雕塑展审查委员、全国青年美展审查委员等职。近年来,李文汉曾多次返回故乡,来往于海峡两岸,促进文化事业交流,促进台湾的早日回归。

文化方面,长官走搁是安徽阜阳地区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有近六百年的历史,现因某些问题渐失传!

此文由紫冰蓝旭收集

长官镇 的来历

临泉县长官镇,位于临泉县中部,从地图上看恰是临泉的中心,界临淮跨省公路穿境而过,临艾河、涎河纵横交汇境内。长官镇历史悠久,明朝初期涎河水治,始有夏长官店,后称长官店、长官。长官店随着明朝万历年间外地回族居民以及清朝初期山西、陕西等移民的迁入,逐渐发展成颍州以西一个较有名的大集镇,各行各业十分兴旺。民国时期革命烈士张蕴华在此发动革命暴动。

涎河边回汉两族的“移民之集”

水洼之地 夏长官店

长官(音zhangguan),这个地名让很多不熟悉的人觉得奇怪,难道这里出过大官吗?记者就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态,到长官镇采访的。到了长官,街上人来车往,一片火热的生活场景。

追溯长官集的历史,则要从明朝初期说起。据当地79岁的居民张天保介绍说,长官集原来叫夏长官店,后来又改叫长官店,解放后才简称为“长官”。长官真正开始有集市,是在明朝的时候。此前这里是一片低洼地,而且好发大水。为什么好发水呢,这还有一个小故事。听老一辈人传说,这儿靠涎河,涎河有一个河神,因为周围人少且穷,每年给他的供奉很少,让他很不满意。于是,他就把涎河上游的水变成公的,将这里的水变成母的。上游的水流到这里,与这里的水相汇合时,就像生小孩一样,水量突然增多,发起大水,尤其是在夏季,简直就是一片水乡泽国。这儿长着茂密的芦苇、杂草和野鸭、野鹅等,多少里远的人都常听到从这里传出孤魂野鬼的叫声,因此没人敢到这里来。

他说,到了明朝,附近的一个村子出了一个姓夏的大官(具体是多大的官他也说不清。记者在采访其他人时也没有得到准确的说法),在京城作官。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好官,对家乡十分热爱。由于元朝灭亡,明朝是汉人江山,家乡的人口也增长很快,口粮不足,不但需要治理水患,而且需增加土地来增加粮食产量。于是他奏请皇上说年迈父母及父老乡亲生活很艰难,他想回家乡,治理这里的水患,使百姓过上好日子,之后他再到朝廷效力。皇上看他如此孝顺,又如此体贴乡亲百姓,非常感动,便让他带职回到家乡来。他来到此前无人敢来的低洼地,呼喊河神,与他“谈判”。他向河神许诺,只要让这里野草丛生的低洼地不再发水,成为良田,老百姓的生活过好了,每年就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供奉给河神。河神想到这几百年这里经常发水,老百姓的粮食不够吃,确实没有好东西能来供奉自己,这么多年自己也没得到任何好处,苦了百姓也苦了自己,这是何必呢?于是就答应了。与河神和好后,这位姓夏的大官边带领老百姓疏通河道,边改造低洼地,两年后这里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良田,老百姓的生活变好了,河神也跟着受了益。这里变富庶了,颍州到新蔡的官道也有一段改从此处经过,这位姓夏的大官为方便周围百姓和过往的人,他出钱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客店,让族中两个年轻人来经营,客店对周围百姓和外地人施舍茶水,不得要钱;外地从此经过的人来住店,有钱就给没钱的就不收。这里慢慢成了一个小集市,于是被称为“夏长官店”。因为集市相对低洼,长官集还常被称为“槽子街”。

这位姓夏的大官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如今,在当地还有不少姓夏的居民,据说是这位姓的夏大官的后人。今年78岁的夏同乐很热心地接待了记者。他向记者介绍道,他说不清这个传说究竟是不是很准确,因为以前没有传下家谱。但当地土生土长姓夏的都知道长官是从夏长官店、长官店名字来的。据说从夏家在这里开了客店后,夏家人一直遵循祖训,客店乐善好施,“冬舍衣服夏舍茶”。夏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生意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夏家族人也十分兴旺,后来就有出去做生意并在外地定居。夏家在镇东头原来有一大片祖坟,其中有一座坟很大,从他小时候记事就有,而且一到清明节,就有外地的姓夏的族人坐着马车来上坟,这些人有阜阳的,还有河南项城等地的。后来由于夏家人口增加,没有地方住,就迁坟,在祖坟地盖房住。原来最大的那座祖坟就在他现在房屋后面。

自夏家在长官开了客店后,加上从颍州到新蔡的官道有一段改走了夏长官店,这里人员往来便多了起来。不久,陆续一些回民又迁来。据长官镇清真古寺阿訇袁圣方说,据有关历史记载,回族居民迁到长官大约是在明朝万历年间。那时候有个别的回民慕名来此地做生意,看到这里人们富裕、好客,不但有官道,还有涎河水路通往外界,交通便利,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于是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山东、河南以及颍州城附近的许多回族居民来此经商。这些回民的迁入,大部分都以经商为业,由于聪惠好学,精明能干,能吃苦,生意很好,有了钱后便买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由于回民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文化,在与当地人融合的同时,互相学习,使得长官集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来这里是以农耕为主,由于回民的到来,当地养羊、养牛的多起来,很快这里成为方圆百里的一个牛羊市场,而经营牛羊生意的主要都是回民。

说到回民对长官集发展的影响,不得不提位于长官集南首的清真古寺。62岁的回民白玉喜说,迁到长官的回民越来越多,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清真寺,作为长官店回民礼拜场所。清真古寺是临泉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已有420余年历史,也是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精美,大殿明柱上有对联“认真主无影形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远唯一理在心”。由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5年县政府又重修了大殿6间,南讲堂6间,北讲堂5间及大门楼和二门楼,清真寺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采访时,来到极具民族特色的清真古寺,这里有数棵高大的树木,环境幽静。清真古寺阿訇袁圣方说,临泉县回民大约有万人,而居住在长官的有六千多人。如今,回汉两族群众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新长官。

长官中兴 山陕会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长官集在清朝初期由于山西和陕西人的迁入,迎来了第二次的大发展。也可以说这是长官中兴。

当过大队会计、71岁的苏相臣说,在长官集周围不少人是山西和陕西移民的后代,他也是。当时是怎么回事呢?明朝末年李自成从陕西起义,使得陕西和山西很多地方战祸不断,到了清朝初期,老百姓都比较穷。大约在顺治和康熙年间,有不少人就出来做小买卖。其中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一带)的佀庄,有户新姓佀的,家很穷,两个儿子佀百年、佀百灵,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就出来谋生,到了长官来做小生意,做什么生意呢?卖火镰子(古代用来点火的东西)。由于他们受穷惯了,省吃俭用,日夜奔忙,生意做得很不错,除了火镰子,又做起了其它生意。没多少年他们积攒了不少钱,开始买地盖房,并在这安家落户。由于长官集是周围很大的一个集,后来山西的苏、李、程、杨、张、贺、马等姓的几十户人家也来到了长官集做生意,有行医的,有卖粮的,有卖布的,等等,后来也大都在这落户。由于陕西与山西交界,语言、风俗习惯等相近,可以称同乡,因此陕西和山西来的人家关系就都非常好。他们来到长官,使长官集得到空前发展,店铺、作坊林立,各行各业买卖兴隆,俨然是一座城市,长官也达到历史上最鼎盛、最辉煌时期。

而长官达到历史上最鼎盛、最辉煌时期的标志就是盖山陕会馆和花戏搂。83岁的王浩兰说,她小时候听奶奶讲过许多关于祖上的事,而她是山陕后代的第八代。当时山西商人在全国很有名,被称为“晋商”。这些从陕西和山西来的人远离家乡,有了吃穿,但总免不了想家。可那时交通不便,与父母长辈还有兄弟姐妹生离死别,很少能够回家看望父母。于是他们就商量,决定像其他地方的陕西和山西商人那样,共同集资盖了三间草房,作会馆,逢年过节大家聚在这里欢叙乡情,以解思乡之苦。山陕两省的生意人也可以到此借住,如果没钱,还可以支助盘缠。后来随着生意好钱多起来,就扒了草房,盖砖瓦的山陕会馆,并建花戏楼。据说在盖好会馆和花戏楼后,还准备盖钟鼓楼、看楼,但由于防匪患,要沿集市周围修寨墙,准备盖钟鼓楼、看楼的砖、木等都用作修寨墙了。山陕会馆和花戏楼占地很大,有七十多亩,比亳州的花戏楼还大,还壮观。可惜,文革时花戏楼被拆毁了,会馆也被破坏得只剩前后两座房子了。她记得小时候,每到阴历正月十八、五月十三、九月十三逢会的日子,花戏楼就热闹非凡,他们山西陕西商人就请一些唱戏的来唱戏,而且请的还都是有名的艺人,一出连一出地唱,什么梆剧、豫剧、曲剧都有,让听的人是舍不得走。

78岁的夏同乐补充说,山陕会馆和花戏楼确实比亳州花戏楼大、漂亮。他参加工作早,曾去亳州参加过几次地区召开的会,去亳州花戏楼看过。

记者来到如今作为粮站的山陕会馆和花戏楼遗址,看到这里是几十间的仓库,花戏楼被毁坏早已不见,而山陕会馆只剩几间房子,门前有两棵高大的古松树。78岁的夏同乐说,原来这有好几棵古松树,现在只剩这两棵了,据说是当时建会馆时栽的。

那么象征长官繁荣历史的山陕会馆和花戏楼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呢?71岁的苏相臣说,那真大。据记载当时山陕会馆分为前后两个院,而花戏楼就在会馆前面。后院的大殿、拜殿供奉关公,殿东有廓房六间,殿西有廓房七间,一条透花墙把前后院隔开,墙中央有一小巧的门楼,竹木竹架,灰瓦为顶,非常精致。前院两边有一人多高的围墙。而大门就在花戏楼的底下,整个大门建筑长有十八米,宽有十二米,高有十五米。下层三大间,中间是拱形圆门,石狮把门,门外两边各有一个圆窗,分别书有“英文”、“雄武”。上层也是三间,两边是小楼,中间是主楼。主楼高五丈,四角挑檐,有四条龙从楼尖向四角俯冲,十分壮观。而四条龙的颈上都挂有一个风铃,风吹过来铃声能传十几里远,十分悦耳。主楼呢,还向南伸出个悬阁。主楼朝北敞开,形成了露天舞台,舞台有四个顶梁柱;舞台正中,有一木遮屏;而下面(也就是前院院子)作会场。整个会馆和花戏楼,只要是梁柱就绘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只要是墙就都绘有山水或人物,而只要是门就都绘有戏剧图(如穆桂英挂率、桃园三结医义等),栩栩如生,那真是漂亮呀!现在他们这些山陕人后代,都很想将会馆能修复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都没能促成。

当地56岁的居民樊国友说,长官集原来有砖头砌的寨墙,后来大都扒掉了。当初建寨墙,就是因为长官集生意好,有钱人也多,而那时临泉没有建县,这里离颍州较远,时常有土匪来抢(主要是河南那边的)。而山陕会馆里供奉的关公非常灵,传说一有土匪来长官集关公就会显灵。其中一个故事说,清朝有一年河南的一伙土匪听说长官有钱人多,就想来抢劫,但又听说这里关公灵,这伙土匪的头头不信,就在一个夜里带了他的喽罗悄悄来到长官寨墙外。这时长官集上的人都已睡觉。正当这群土匪要越寨墙进来时,突然听到号角齐鸣,寨墙上现出许多兵士,这些土匪吓得丢下手里的刀、棍等武器就赶忙逃命去。第二天长官集上的人开了寨门,看到地上到处扔着这刀、棍,才知道夜里又有土匪来袭击了。

民不聊生 革命火起

到了清朝后期,土地大量集中在地主和财主手中,民国时期这一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导致穷人增多,社会发展受到了阻碍。而由于长官以前是一个繁荣的大集,土地集中更是十分突出,广大老百姓民不聊生。而革命烈士张蕴华就出生在这里,并办教育、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活动。

在长官小学当教师、62岁的张民,是张蕴华的大孙子。他说,关于爷爷张蕴华闹革命的事他多是从三爷(张蕴华三弟)那知道的,他小时候三爷爷好跟他讲。爷爷张蕴华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为了讨生活,张蕴华的父亲在街上当买卖中间人,张蕴华的母亲天天推磨磨面,还用小染缸染线卖,十分辛苦。张蕴华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养成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而且对穷人非常体贴,富有正义感。而张蕴华自幼天资聪敏,勤学好问,1917年县(当时长官属阜阳县)高小毕业后考入阜阳省立第六中学。他能上得起学,则是因为祖爷爷做生意,开了一家大染房,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他说,爷爷张蕴华在校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报,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阜阳时,他与一些进步同学组织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罢课、游行,进行声援。省城安庆“六·二”惨案发生后,他积极投身到阜阳县学生联合会掀起的声援惨案中受害的革命师生,声讨军阀摧残教育、屠杀爱国学生等罪行的活动。1921年他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后,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第二年,他休学回家任镇立小学校长,一面办学,一面支持和发动群众反对反动势力,提出“反压迫,反剥削,平均地权,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1925年9月调任阜阳高级小学校长,第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员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阳党小组。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组织发动“四·九”武装起义 ,他做了很多工作。起义失败后,根据党的指示他又回到长官店开辟以长官、沈丘集(今临泉县城所在地)、曹寨为中心的党的工作。

张民的弟弟张黎接着说,1929年,爷爷张蕴华办起了长官小学,在校内组织学生会,带领师生和农民协会拆除了文昌阁等寺庙和自家的3间瓦房,建育才阁作教室。他提倡半耕半读,半工半读,要求学生既会拿笔,又会拿锄、拿镰。1930年,他任阜阳县财政局长,发动阜阳各界群众,驱逐阜阳县县长宾振远,成立了阜阳临时行政委员会。第二年,他清理财政帐目,叫阜阳“八大家”交齐拖欠的银粮。当时是啥情况呢?当时“八大家”占地数百顷,不交银粮,反而收买催缴银粮的清夫,把他们应交的加在农民身上,原来每亩380文增加到8000文。由此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县。这也得罪了“八大家”,他们恨之入骨,串通长官集的绅士郭芳坡等图谋加害他,共产党员张套被郭芳坡收买而叛变,供出了党的秘密。不久,又有两名共产党员被捕。根据上级指示,原计划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暴动改在中秋节举行。可是后来又因和他联系的交通员在途中被反动的“红枪会”逮捕并泄密,他也在阜阳被捕,随后被押送安庆。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正气凛然。当敌人问他皖北有多少共产党员时,他奋笔写道:“皖北共产党,二十(廿)一万八(廿与一、八组成共产党的“共”字),个个昂着头,快刀杀不清。工农众兄弟,一个不知名”。1931年12月12日晨,在安庆就义,牺牲时仅32岁。

记者采访中来到位于长官小学院内的育才阁。记者看到,育才阁造型很奇特,外表看有些像召开遵义会议的那座建筑。育才阁有上、中、下三层,共16间:一、二层为教室,而第三层仅一间;在第三层的两边有张蕴华手书的一副对联:“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整座建筑美观而又严整,朴实而和谐。

抗战时期的1943年,山东著名的教育家张敏之,在育才阁创办了山东临时中学,招收山东流亡和当地的青少年,后来这些学生中不少人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现在,育才阁依然作教室在使用。张民感叹地说,生活在这里,教学在这里,想到爷爷那时候办学、闹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民间艺术-肘阁

2 山东省宁津县长官镇

简介

长官镇地处宁津县城东北部,镇区北倚漳卫新河、隔河与河北省南皮县相望。东邻乐陵县境,南连杜集镇、大柳镇,西邻张大庄乡。全镇总面积64.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77公顷,辖50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

沿革

长官镇原名长湾店,因有湾坑绕村颇长而得名。旧志记载:元朝设河间路总管府置长官司,设达鲁花赤长官管理军民事宜,常在宁津城北长湾店驻扎。明朝称长湾店为长官街,清朝沿用长官名。1930年设长官镇,1953年设长官回族自治镇,1958年改为红升公社,1961年改为长官公社,1984年设长官镇。2000年田庄乡并入,仍称长官镇。

历史

长官镇是著名回民聚居地,有回族居民4000人,明朝永乐年间由南京迁来居住。

长官清真古寺位于长官镇东街,是全县唯一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相传,清真寺为明朝永乐年间建成,后经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数次维修,建成二进三院的规模。有楼、台、殿、堂等传统风格建筑,挑角飞檐,上覆琉璃瓦盖顶,房脊上饰龙、狮等雕塑。礼拜大殿雄伟异常,殿高20余米,面宽七间,进深九间,面积达550平方米,16根明柱,大理石柱基,殿内藻井天棚,素帐白幕,大殿可供300人同时礼拜。另有讲堂、讲经堂和男浴室等,是回民礼拜活动场所。

经济

近年来全镇工农业迅猛发展,现有企业75家,个体工商户720个。开发工业园区已形成规模,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现已入园企业20家,,总投资额1500多万元。全镇农业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水果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从事牛羊皮的购销的车辆1000多辆,日购销牛、羊皮1万多张,日交易额达80多万元。

特产

宁津名吃长官包子产在长官镇。长官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古为传统集市,尤以饮食业为盛。始于清道光年间的长官牛羊肉包子堪称一绝。其特点是:面白皮薄,馅大肉肥,油不渗溢,香气馥郁,咸淡适口,肥而不腻,外形美观。是回民迎宾待客,欢度节日的必备美食。长官包子世代流传,声名远扬。作为地方名吃,已载入《德州风物志》《山东风物大全》和《中国土特产大全》等文献资料。

长官镇清真牛、羊肉和清真食醋、酱油成为本镇主要特产。回族群众将牛、羊肉经加工,真空包装后,销往各地的30多个大中城市,具有肉质鲜美,肥而不腻,保质期半年以上等特点。清真食醋、酱油在华北地区的10地市大量销售。

3 湖南省永顺县长官镇

长官镇境内群山环抱,海拔多在200-12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无霜期250天。

长官镇交通便捷,枝柳铁路和1828省道贯穿全境,水上交通上溯保靖,下可达凤滩。全镇面积104.7平方公里,稻田面积2903亩。辖7个村(居)委会、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00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8%,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60%。

长官镇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木材蓄积量为150立方米,是永顺县主要林业区。境内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有磷、镁、铅等,其中磷矿分布最广,储量达170万吨。该镇水域宽广,面积达10000多亩,年产淡水产品30多万斤。

永顺县长官镇是永顺县最大的移民乡镇和柑橘生产乡镇。近几年来,该镇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突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民收入连年大幅度攀升,全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1360元;2004至20()5年连续被评为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至2004年度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委”。 该镇柑橘总面积20000余亩,柑橘产业是全镇广大移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长官镇柑橘产业兴起于1981年,因开发时间早,大部分的桔园已经老化。产量低、质量差。2005年,该镇开始启动柑橘品改、低改工程,当年柑橘低改、品改面积1000多亩。2006年,该镇继续将品改低改作为巩固本地柑橘支柱产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工作中充分调动长官柑橘产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加强柑橘品改低改的宣传动员和管理技术的培训,加大品改低改资金补贴力度,在全镇掀起了柑橘品改低改的热潮。 松脂油开发是2006年度该镇新兴起的一项产业.为抓好此项产业开发,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并确实保障林农补偿资金全部发放到位,全镇上半年完成了采脂任务25吨。该镇地属凤滩库区,镇内水域辽阔,发展水产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06年初,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组织下,镇里成为了水产养殖协会,70多户养殖户加入了协会组织。全镇现已发展拦河养殖300多亩,网箱养殖200多口,预计全年水产总产量将达:300多吨,实现收入150多万元。该镇村级道路管护责任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该镇共有村级公路5条,全长约23公里,涉及4个行政村(居委会),各村(居)委会均落实了村道管护人员。确保了路路畅通。 近年来,该镇经济快速发展,人、财、物流量大增.治安管理难度增大。该镇大胆实践,在全镇7个村(居)委会、各镇直单位建立了综治办,共配备综治工作人员60多名,凝聚了综治力量,形成了大综治、大防控、大调解的机制,使全镇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防范网络更加健全。2006年全镇成功调解民事纠纷83起,成功率达94%,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群体上访事件和民转刑案件。 该镇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了全镇5个村的文化活动室、农民学校。每年的“三·八”、“七·一”、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提高农民素质,该镇认真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常下乡”活动。这些实事和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该镇高度重视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不断规范网吧的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教学的行为,确保了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