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耳鸮 |
释义 | 长耳鸮别名长耳猫头鹰、夜猫子,属于鸱鸮科,学名为Asiootus。中型猛禽,体羽棕黄色,上体密布黑褐色粗羽干纹和虫蠹状细斑。嘴铅褐色,先端黑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森林或平原树林中。主要以鼠类和昆虫为食。对于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大力保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长耳鸮 二名法:Asio o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鸮形目 科:Strigidae鸱鸮科 属:耳鸮属 种:长耳鸮 分布区域: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等地 IUCN保护级别:LC 无危 基本信息中文名:长耳鸮,学名Asio ,又名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虎鵵、彪木兔、夜猫子、猫头鹰、肖尔腾-伊巴拉格。拉丁文名: Asio otus 鸮形目(Strigiformes)鸱鴞科(Strigidae)夜间活动的猛禽,学名为Asio otus。常见於北欧和美洲的森林区。有长耳羽。上体淡褐色,具斑点和条纹,下体白色具暗色条纹。体长约30公分(约1呎)。以小鼠、鸟、鱼、蛙和昆虫为食。 分布地域长耳鸮常见于全北界,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库页岛、日本列岛、伊朗、土耳其、印度西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中国全境可见。 长耳鸮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部的大陆上,在国外分布于欧洲、朝鲜、俄罗斯、日本、亚洲中部、印度西北部、非洲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北美洲等地,生活在我国的长耳鸮除了在青海西宁、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数地区为留鸟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区均为候鸟,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等地为夏候鸟,而从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藏、广东,以及东南沿海各省等地均为冬候鸟。但是它们的迁徙行为不同于其他物候现象稳定的候鸟,而受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在东北的沈阳也曾记录到越冬的长耳鸮群体,而其他越冬地的长耳鸮栖居的时间和地点并不十分稳定。此外,食物还影响着长耳鸮的繁殖成功率和它们的种群数量。 外形特征长耳鸮是中等体形的鸮类,体长约35-40厘米。与其他大多数鸮类一样,长耳鸮的颜色也是非常暗哑的褐色和黑色,上体以棕褐色为基色具黑色棕斑,下体色较浅,以黄褐色为基色,具较细弱的黑色纵斑;双足被羽,直至足趾;长耳鸮的辨识特征主要集中在面部,耳鸮属鸟类的面盘大多非常明显。所谓面盘是鸮类面部一圈特殊的羽毛,非常紧密地排布在一起成一个平面,形成貌似猫脸的结构。在头部两侧的是长耳鸮非常大的耳孔,隐藏在耳羽之下。有趣的是,鸮类的两个耳孔不仅形状大小不同,连高度也各不相同,这对产生立体听觉,并依靠这种听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耳鸮的面盘上,双眼之间的羽毛白色,形成一个大大的白色“X”这是其他鸮类所不具有的;本物种头顶有两簇黑黄相间的耳状羽,耳状羽很长,高高的树立在头顶非常显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两簇耳状羽和耳朵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他们高高地树立在头顶,看起来很像哺乳动物的耳朵人们才习惯称它们为耳羽,而真正的耳羽是掩盖耳孔的羽毛。虹膜为橙黄色;喙角质灰色;脚粉黄色。长耳鸮在栖止状态时,身体树立,基本与地面垂直,这是区别本物种与近似的短耳鸮的一个重要特征,后者几乎是以平行于地面的姿态扒在树干上的。 它的头特别大,在棕黄色圆圆的像人脸一样的面颊上,有一对极大而向前直视的眼睛,眼睛的虹膜有浅黄色或桔黄色的绚烂光彩。头的上方,有两束能活动的耳羽簇,竖直如耳,更增加了脸部轮廓的变化。其实这对耳羽簇并没有听觉的作用,而是一个传递信号的器官,可以向自己的同类起报警的作用。另外这对耳羽簇还是有伪装作用的装饰品,在林中如同树叶一般,使其在林中栖息时不为其他动物所发现。它的尖锐而呈钩状的暗铅色利嘴,深埋在面颊上的羽毛之中,而突出羽毛外的部分,则很像人脸上的鼻子。颈部有完整的皱翎,白色并缀有黑褐色。上体的羽毛为棕黄色,密杂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颏部白色,下体都是棕白色并具有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腹部以下的羽干纹两侧还具有树枝状的横枝。腿和脚上都密被有棕黄色的羽毛,一双杀气腾腾的暗铅色利爪,藏于其中,尖端为黑色。外侧的脚趾可以随时转到后方,使脚趾变成两前两后,便于抓牢树干,称为“转趾型”。 食物特征所有的鸮形目鸟类均为典型的肉食性鸟类,长耳鸮的食物以各种鼠类为主,还包括小型鸟类,通过分析他们的唾余,人们发现长耳鸮的食谱以黑线姬鼠为主,还包括小麝鼩、小家鼠、褐家鼠等啮齿类,蝙蝠、棕头鸦雀、麻雀、燕雀等小型鸟兽。笔者在分析栖息于北京天坛公园内长耳鸮的唾余时甚至发现了灰喜鹊的残肢,说明长耳鸮有可能捕猎体形较大的鸟类,或有食腐行为。 生存习性长耳鸮喜欢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等各种类型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农田防护林和城市公园的林地中。它白天多躲藏在树林中,常垂直地栖息在树干近旁侧枝上或林中空地上草丛中,黄昏和夜晚才开始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较多,但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常结成10—20只,有时甚至多达100只以上的大群。 长耳鸮喜栖息在阔叶或针叶乔木的高枝上,而且他们的栖息地往往非常精确地固定,甚至固定到某一树枝,以至于在他们的固定居索的垂直下方遍布他们或拉或吐的排泄物,常常污秽不堪,成为搜寻他们的线索。 繁殖与保护它的繁殖期为4—6月,这时特别喜欢鸣叫。因为大多在夜间进行求偶炫耀,所以方式也比较简单,只能做一些近距离的表演,如鞠躬、拍打翅膀,以及互相亲吻,整理羽毛等,有时还鼓动着翅膀,嘴里发出一种奇异的噼啪声,并且轮番地倒换着双脚。营巢于森林之中,通常利用乌鸦、喜鹊或其他猛禽的旧巢,有时也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3—8枚,通常为4—6枚。卵为白色,卵圆形。孵卵过程全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7—28天。它的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45—50天后离巢。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年 相关报道东海发现二十余只长耳鸮 (2006年03月01日 人民网)近日,在江苏东海县的一片水杉林中栖息着23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白天它们一直在20余米高的水杉树上休息,晚上便四处捕食。 长耳鸮又名长耳木兔、长耳猫头鹰等,栖息于山地各类森林间,也出现于树边、田旁的林地和乔木林中。长耳鸮以鼠类为主食,也吃小型鸟类和兽类,属益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在江苏地区鲜有发现。如此多的长耳鸮聚集苏北还是第一次发现。 数名摩的司机救起受伤长耳鸮 (2008/05/16 海南特区报)前晚6时许,一只未成年的长耳鸮从天而降,跌至正在海口府城载客的三轮摩的司机黄先生附近。黄先生和几名摩的司机一起,将该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长耳鸮救起。目前这只受伤长耳鸮状况良好。 前晚6时许,正在府城鼓楼街附近载客的三轮摩的司机黄先生只听到“砰”的一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从天而降,跌至他的摩托车附近。黄先生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奇怪的小鸟,拾起时发现其受了点轻伤。由于不认识是什么鸟,黄先生赶紧问附近的摩的司机。七八名摩的司机顿时围了上来,并纷纷掏出手机拨打各媒体热线电话,询问救助小鸟的办法。 一个小时后,在媒体记者的帮助下,七八名摩的司机终于联系上了民间小动物保护人士李先生。李先生将该只小鸟带走治疗和喂养。据李先生介绍,几名摩的司机救起的是一只长耳鸮,别名长耳猫头鹰、属于鸱鸮科,中型猛禽,对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