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衟 |
释义 | 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有个磨刀李村,这个村庄是李氏皇族南迁江西的重要支系,唐朝末年由一个叫“李衟”的大人物开基,逐步分枝发叶,后裔遍布全县。我认真查考1983年版《永修县地名志》,确认本县所有李姓村庄,几乎全部都是该村的分支后人。他们还先后分支到武宁、九江、瑞昌、德安、湖口、新建等县,湖南平江、浏阳、衡阳、湖北麻城、郧县、阳新等地,人口众多,而且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很多后人会自发回磨刀村祭奠老祖宗李衟,给这位老祖宗上坟。因为修建柘林水库,所以墓地所在的水面抬升,“李衟”和他夫人裴氏的合葬坟墓于是浸泡在柘林水库的水里面,可是耸立在水上滩头的墓碑非常高大雄壮,其后人曾多次修筑墓庐、墓碑。 1000多年来,该家族人物风光,人才辈出,宋朝有李常、李燔、李成大、李公懋,明清有李凤翥、李凤彩等人,据说李烈钧也是其家族后人。现在后裔依然名人很多,有的在省、市、县担任职务。他们有个特别的方式,那就是据说其保留一条这样的不成文的族规:“除去磨刀不称李”,他们自号“仙李蟠根”家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有文化特色的庞大族群。 他们迁居永修磨刀的始祖,名字就叫“李衟”,是李唐王朝皇帝李世民的后代,不过他们奉李世民的三子‘吴王’李恪为第一代祖先,这个李恪是李世民很喜爱的儿子,高宗即位后,35岁的李恪被权臣长孙无忌杀害,这事情在电视剧《贞观长歌》、《贞观之治》里面很详细,与历史相差不是很远。不过《贞观长歌》里面有污蔑和丑化李恪的成分。为此,李恪的后人们,至今还愤愤不平。 关于这个磨刀始祖李衟(字少贤),他属于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的人。如果一定要估计一个大致的生活年代的话,初步认为约在公元860年到935年左右,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确证。 这个“衟”字,读音dào,,有的人误写为“道”、“衜”、“衢”、“冲”(近似于冲的繁体字‘冲’)等;在1986年版本的《永修县志》486页,误作‘李肇基’(意思是‘始迁开基’,古人管老祖宗开基叫‘肇基’,但不是名字),1984版《永修县地名志》误写做‘李路’,并把“李少贤”与之分开,这都是有细微差错的。 为了查考一下他们家族的情况,我们可以把他们家族保留的两份“圣旨”翻出来,一起来考察一下。这圣旨保留在他们家族的族谱中,具体实物我也没有接触到。 第一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敕封吴王恪诰”,内容不长,写的是: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山河带砺,所以藩屏乎王家;茅土珪符,亦以宠赉乎宗室。眷兹磐石之戚,夙被麟趾之风。古典具存,常情允当。谘尔宗子之下,宜受五等之封,服我烈祖之休,用体一人之训,尚著闻于忠”。 这份封诰是李世民对自己三子---也就是李衟祖先‘李恪’封赏为“吴王”的记录,里面也包含了戒勉鼓励在里面。这份圣旨上的书法也很精美,属于行楷中的珍品。是否欧阳询书写的,我无法考证。 另一份是唐昭宗李晔(867-904年;于889-904年在位)颁发给李衟的,任命他担任太子太傅的诏书,诏书上面写的是《唐以衟为太子太傅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笼银榜,青方列长子之宫;岳峻山绛,席启元良之座。铜鹤香生,特重凝承之选;金墀辉耀,预严讲读之资。惟羽翼之有人,乃身心其交,敕尔具官。李衟学符乾徒,德懋日新,兹以覃恩,特授尔为太子太傅。审示父子君臣之道,俾戚恭敬温文之德,将春华同秋实,齐收必东壁”。 这里“乾徒”、“ 德懋日新”等词来自《周易》、《大学》等典籍;“覃”,是延伸、延展的意思,“覃恩”,即广布恩泽的意思;“太子太傅”在当时可是最高级别的“一品”官,就是当太子的老师。对于“太子太傅”这个官职,有时候也给人予以追封,是对最高知识水准的肯定;这里还有一个“东壁”,这个典故首先来自唐朝初年那个有名的宰相张说的诗歌“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里面所指的‘东壁’那地方,建筑有‘图书府’。那么用来指代人物,就是形容其文化学识的丰富。 从诏书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李衟确实很光耀。 那既然做了如此显赫的“太子太傅”,怎么不好好在朝廷呆着,跑这山沟来隐居干啥呢? 这里有个辛酸、周折的故事,那就是唐朝末年(904年),这个“李衟”率领家族成员逃难的经历。 在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权斗争之下,穷途末路的唐朝此刻已经风雨飘摇。公元895年军阀率领部队进京城,把持朝政,还杀害太子太傅李磎。 那么李衟大约就是他的继任者。当然也不妨设想这诏书是皇帝给他逃难前的重要赏赐,以作为后世相认的凭证。后来权臣朱温入京,大肆杀伐,屠戮宗室、宰相,时刻准备篡夺唐朝的政权,皇帝唐昭宗身不由己,整个皇族处境极端艰难险恶,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朱温等人杀得精光。 904年,唐昭宗15年,朱温的手下杀光了宦官800人,又劫持皇帝迁都洛阳,走到挟州就把他的卫兵200多人都杀尽。勉勉强强地,一行的车驾终于走到了华州。 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百姓欢呼万岁,38岁的昭宗皇帝说,请不要叫我万岁,我马上就不是你们的天子了。然后他转头告诉身边(侍者)的人: ‘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语罢,君臣泣下沾襟。’ 于是皇族李家开始有规模的逃难,例如李衟和堂弟李术就逃往湖南,辗转逃到豫章建昌(今永修县)的磨刀村,而昭宗不久就被朱温手下残杀在卧室,朱温又象征性地扶持了一个孩子,做了两年八个月皇帝(唐哀帝李柷),朱温就正式篡位,建立‘后梁国’。 参与编撰《资治通鉴》的范祖禹,在他的史学专著《唐鉴》里,又言之凿凿地证明,《资治通鉴》里面昭宗对身边‘侍人’的谈话,是指皇族成员“李衟、李术”等人。 于是,李衟“晦名不士”,辞去官职,趁乱携带大唐皇族谱牒和皇族成员,避难逃亡。他在湖湘稍事停顿后,辗转来到江西永修(时称建昌),定居深山老林的‘磨刀村’,并且“托庇于黄师祖、李师母家”,就这样保全下来。他有四个儿子,其中四儿子叫李辂,梁灭亡后的后晋时期,即936年去了江南‘马楚政权’的湖南平江做过县令。湖南平江、衡阳、浏阳等地至今有他的大量后裔,武宁也有分支。 朱温的梁国,前后存在16年就灭亡了。于是这个家族开始抛头露面,马上就出了不少名人。 包括李常,还有后来的李燔、李公懋等等,这家族出了不少很有分量、有影响的名人。李公懋更是与高宗同患难。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高宗在永修与李公懋一同逃难时,封本地艾城一棵大樟树为‘樟公’,3年后(1230年),他问从家乡回朝的李公懋,“樟公安否”? 李公懋带给他一个好消息:“枝叶扶疏,岁寒独秀,何万几之暇惓惓乎?”。 对于他们这些名人,我也做过一点研究,可以参看我的相关文章。 关于李常本人的家族渊源,可以查阅到一些外围资料,包括《宋史。李常传》、《唐鉴》、宋朝苏颂《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秦观的《尚书李公择常行状》、宋朝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这些都保留有一些记录。 综合这些资料表明,他的祖先是李唐皇族,他还是名臣李涛的后代。不过关于李涛,唐朝到五代,历史上出名的李涛至少有3个,一个做过五代的兵部尚书,莒国公,一个做过913年的后梁淮南行营招讨使,还有一个做过衢州参军,这些我没有做完整的研究,暂且留给专家去研讨。 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一点,他的先祖(其名字在谱牒上叫李衟)是这样在永修扎根和繁盛起来的: “遂留江南,其裔孙曰宗诲,因占数于南康之建昌县,生知藉父产,栖遁不求仕进,乡里号处士。处士生溧水县尉,讳东,以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光禄生公,讳常,字公择”。磨刀的李常家族情况应该是这样子的。 写完这些资料,我也觉得这个家族很可敬。不仅是尊敬其人才辈出,还有这种敬爱先辈、团结一致的精神。 (该文章得到李睿教授一再指点,并提供珍贵资料,在此深深致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