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济文集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8月1日)精装: 2747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208061040 内容简介《李济文集(1-5卷)》内容简介:研究古器物学命名的问题,也就等于为每一类型器物的历史作一番考订。这一考订的工作应该以实物为主体,寻求它们所具的功能及它们形制的演变。但是做这一件事情,我们的出发点虽说是以发掘的资料为主,同时也应该藉此把著录中的资料加一番界说及清理。关于史前的部分,我们所遭遇的困难为没有文献材料作比较;到历史期间,这类困难减少了,但是新的问题也发生了。我所说的新的问题,很多牵涉到古器物的名称部分。很侥幸地我们已经有若干整理完善的成绩可资凭藉;不过也有一些未完的工作,尚需现代的学人努力。 作者简介李济(1896—1979),20世纪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史学家。他于1918年由清华学堂选送留美,1923年在哈佛大学获我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工作。一开始在南开大学教书,1925年回母校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任人类学导师,1928年10月“入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任研究员兼考古组主任。李济一生活动以主持我国近代考古学第一次田野工作——山西西阴村遗址发掘和领导河南安阳殷墟十五次考古发掘最为著名,为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作了重要的开拓工作。李济毕生致力考古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室内研究和教学,共发表专著十余种,论文150余篇。此外更主编考古发掘报告、学术集刊近80种,并主纂《中国上古史文集》。1940年,他当选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他一生培养了许多著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如夏鼐、张光直、许倬云等。 目录总目次 编者的话 代序一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1961) 代序二 对李济之先生考古学研究的一些看法(1984) 卷一目次 中国人类学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1923;中译文1990) 甘肃史前人种说略(1925) 奉天沙锅屯与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及近代华北人骨之比较(1925) 新郑的骨(英文1926;中译文1994) 周口店储积中一个荷谟形的下臼齿(1927) 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英文版1928;日文本1943;中译文1996) 译者的话 前言 第一章 难题所在 第二章 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 第三章 我群的演进:以城址衡量其规模 第四章 我群的演进:在研究姓氏来源的基础上对我群构成变化的评价 第五章 我群的迁徙:一千五百年间的中国人口统计 第六章 南方的你群 第七章 公元1644年以前的三次北方大入侵 第八章 现代中国人的整合 附录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1941) 瑞岩民族学调查初步报告——体质(1950) 中国民族之始(1950) 从人类学看文化(1951) 安阳侯家庄商代墓葬人头骨的一些测量特征(英文1954;中译文1985) 再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1962;中译文1990) 中国人的种族历史(英文1969;中译文1999) 古史研究一般 考古学(演讲记录,1926) 中国最近发现之新史料(1928)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1934) 《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1936)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1950) 中国史前文化(1951)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1954) 中国文明的开始(英文1957;中译文1970) 叶序 著者序 第一讲挖掘出中国的历史 第二讲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发展 第三讲中国的青铜时代 古代中国文明(英文196l;中译文1996)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1962) 想象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比较(1965) 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 ——青铜器的六个方面(1966) 踏入文明的过程 ——中国史前文化鸟瞰(待定稿)(1972) 卷二目次 石器时代史 远古石器浅说(1943)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之经过(1952) “北京人”的体质与生活——“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之经过(下篇)(1952) 黑陶文化在中国上古史中所占的地位(1963)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及其所引起之问题(1965) 红色土时代的周口店文化(1967) 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别、分布与编年(1968) 西阴村发掘 山西省历史文物发掘管理办法(英文打字稿1926;中译文1995) 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英文1927;中译文1983)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1927) 一、缘起 二、挖掘的经过 三、储积的内容 四、遗存的大概情形 五、陶片 六、带彩的陶片 七、石器及杂件 八、结论 附录 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英文1927;中译文1994) 城子崖发掘 发掘龙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绩(1931) 《城子崖发掘报告》序(1934) 安阳殷墟发掘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1929) 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墟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1930) 小屯与仰韶(1930) 俯身葬(1931)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1933) 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层(1944) 由笄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1958) 《殷墟建筑遗存》序(1959) 安阳(英文版1977;日文版1982;中译文1990,重校1996) 自序 序言 第一章 甲骨文:最初的发现及学术界的初步接触 第二章 探索阶段:甲骨文的搜集、考释和初步研究 第三章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在中国演示的田野方法 第四章 安阳有计划发掘的初期 第五章 王陵的发现及系统发掘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小屯的最后三次田野发掘 第七章 战时继续研究安阳发现物所取得的成果 第八章 战后的学术工作条件及安阳发现物的研究 第九章 史前遗物和有关古代中国的传说 第十章 建筑风格:建筑遗迹和地上建筑物复原之设想 第十一章 经济:农业和制造业——殷商王朝的农业和其他自然资源 第十二章 殷商的装饰艺术 第十三章 谱系、贞人和亲属关系 第十四章 祖先及神灵的祭祀仪式 第十五章 关于殷商人的体质人类学的评述 参考文献 卷三目次 殷墟陶器研究 殷商陶器初论(1929) 小屯殷代与先殷陶器的研究(英文1955,中译文1990) 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1957)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1956) 序 第一章 导论 …… 石玉骨器研究 小屯及豫北等铜器研究 卷四目次 殷墟铜器研究 殷商文化研究 卷五目次 学术论坛 序跋致敬 学事忆旧 书文评价 未译论著 早年文录 李济先生学行纪略 序言我与中国考古工作 我所以在学术上有些许的成就,丁文江先生实在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丁先生是当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曾经做过北平地质调查所的所长。我和丁文江先生初次相识的时候,丁先生已经辞去了地质调查所的职务,在一家煤矿公司当经理;这家煤矿公司是北票煤矿。 我1918年赴美留学,1923年回国。回国之后,便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到了南开之后不久,便遇到了几件与我一生有关系的事。第一件事,便是认识了丁文江先生。丁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地质学家,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富有理想的人。我在美国当留学生的时候,就对丁先生非常崇拜;不但我崇拜他,美国许多学术界人士对于丁先生也非常景仰。我第一次和丁文江先生见面时,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丁先生不但风采翩翩,而且学问渊博、见解超人。他的性格爽朗、直率,做事很有决断。我和丁文江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那天我没有课,也没有回家去,便去拜访了丁先生。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却谈得很多,也谈得非常投机。在我们的谈话中,丁文江先生曾问起我的博士论文;我告诉他,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民族之形成》。丁先生就这题目与我谈了很久,并且向我要底稿看。由于我和丁先生这一次的谈话,使我不但对于丁先生更加佩服;同时还发现,丁先生有许多意见,实在与我自己的意见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第二件与我一生有关的事,可以说是第一次去做我的考古工作。虽然这一次的工作是失败的,但却从失败中获得了无数的宝贵经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