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贺研究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李贺研究 作 者:张宗福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ISBN: 9787807524359 开本: 16开 定价: 24.00 元 内容简介《李贺研究》内容简介:就诗歌发展本身而言,诗至盛唐而极,唐诗还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图变,所谓“诗到元和体变新”。文坛领袖韩愈继承了屈原以来“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提出了“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提倡文学话语的重构——“惟陈言之务去”,韩孟一派形成了奇崛瑰诡的诗风。韩愈连骑造门,面试咏诗,特著《讳辩》,以期进取,对李贺的嘉许与推引,一时传为佳话。李贺完全认同韩愈的文学主张,他是韩愈文学主张的实践者,他的诗歌创作致力于新的表现方式探索、新的诗境的开拓以及新的诗歌话语的建构。他从屈原、鲍照、李白、杜甫、韩愈等诗人的诗作中挹取营养,寻求表现激烈动荡情感的艺术方式,在对优秀文学遗产的接受中更多地孕育着创新,诗人对仙界、冥界的丰富想象与幻想,诗人将人间的生活与情感向想象世界的移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方式,开拓了新的诗境,同时也建构了新的诗歌话语。李贺诗歌的独创价值一直受到诗家的称许,如刘昀称其诗歌:“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宋祁也称其诗歌:“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刘克庄称其诗歌:“长吉歌行,新意语险,自苍生以来所绝无者。”李贺诗歌想象奇特、色彩瑰丽、韵调幽冷、骨力劲拔,超越凡近而惊世骇俗。 李贺才华超迈而天年不永,二十七的人生,的确太短暂了,但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短短的二十七年,对诗歌的表现形式与新的诗境的开拓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短的二十七年,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让人回味无穷的华美诗章;短短的二十七年,留给我们太多的启示与鞭策。诗人已逝,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张宗福,四川汶川县人,1965年生,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杜甫学刊》、《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序 第一章 李贺的家世、成长环境以及艺术偏好 一 家世与出生 二 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三 诗人的早慧与艺术偏好 第二章 李贺与韩愈相遇、服丧守制以及应举遭毁 一 与韩愈的相遇 二 服丧守制 三 应举遭毁 第三章 李贺做奉礼郎的前后 一 长安做奉礼郎 二 病归昌谷 三 重返长安 第四章 李贺往依张彻与诗人之死 一 客游潞州往依张彻 二 诗人之死 第五章 李贺诗歌对社会的关注 一 对藩镇割据的深刻揭露 二 对宦官专权的猛烈抨击 三 对奢靡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四 对民生的强烈关注 第六章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观念- 一 把女性作为审美客体来描写 二 女性内心世界深层展示与自我的幽思 三 李贺诗歌进步的女性观念 第七章 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 一 李贺对生与死的体认 二 李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三 李贺对生的渴望与眷恋 第八章 李贺诗歌与道教之关系 一 唐代道教的兴盛与李贺的成长环境 二 道教话语系统与李贺诗歌话语 三 李贺诗歌对道教话语系统的改造 第九章 中唐审美趣味与李贺诗歌的艺术特性 一 中唐社会情形的巨大变化 二 中唐审美趣味的变化 三 中唐审美趣味对李贺诗歌的影响 四 中唐审美趣味与李贺诗歌意境 第十章 李贺诗歌的病态美 一 李贺诗歌与时代之病 二 李贺诗歌与身体之病 三 李贺诗歌与心理之病 第十一章 李贺诗歌的风格与其表现 一 李贺诗歌冷艳风格与意象的选择 二 李贺诗歌中水与天的意象 三 李贺诗歌的色彩意象 第十二章 李贺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一 诗歌中的通感现象 二 李贺诗歌视觉与听觉的互通 三 李贺诗歌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互通 四 李贺诗歌多种感觉的互通 第十三章 李贺诗歌的语言艺术 一 李贺诗歌语言的雕刻之美; 二 语言的锻造与诗意的表达 三 语言的锻造与“骨重神寒”风格的显现 第十四章 李贺对《楚辞》的接受 一 韩孟诗派对《楚辞》的接受与李贺对《楚辞》的学习 二 李贺接受《楚辞》的原因 三 李贺对《楚辞》接受中的创新 第十五章 李贺对鲍照的接受 一 李贺与鲍照相似的现实遭遇 二 李贺与鲍照相似的艺术追求 三 李贺艺术创新的深入 第十六章 李贺对李白的接受 一 李贺与李白艺术精神的相通 二 李贺对李白的接受 三 李贺诗歌的独创价值 第十七章 李贺对杜甫的接受 一 杜甫对中唐诗坛的影响 二 李贺对杜甫的接受 三 李贺与杜甫对现实关注的高度一致 四 李贺对杜甫诗艺的学习 五 李贺与杜甫共同的审美追求 第十八章 李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 李贺诗歌的独特性以及在中晚唐诗坛的地位 二 李贺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