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沧区志
释义

基本信息

《李沧区志》青岛市李沧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陈兴泉 主编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年12月 3000册 1251千字 682页 516元

ISBN 978-7-80238-691-4/K·362

主要内容

该志上限始于1994年,下限止于2004年末,个别事物为彰显因果,适当上溯或下延。

李沧区,成立于1994年5月,位于青岛市中部、市区北端。东枕崂山余脉,毗连崂山区;西拥胶州湾,海岸线长约11千米;南至李村河,比邻四方区;北抵石家宋哥庄海边防波堤——玄阳观北山顶一线,接壤城阳区;面积97.98平方千米。气候呈显著海洋性气候特征。

东部丘陵起伏,草木葱茏,域内主要河流多发源于此;原为农业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房地产业开发潜力巨大。中西部地势平坦,沿海一线低洼。 该区域为进出青岛市内咽喉地带,道路纵横,交通发达,青银高速公路、308国道、重庆路、四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胶济铁路,自南而北穿越全境,通向全国各地;又是青岛市老工业基地和北部商业中心,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商场众多,网点遍布。 2004年,全区辖有1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28.65万人,另有暂住人口6万余人;汉民族占人口总数的98%以上,少数民族有朝鲜族、满族、 回族、蒙古族等21个,共计4 782人。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实施“三产领先、商贸兴区”和“科教兴区”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经过10余年奋斗,开创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5~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实现90亿元,年均增长14.3%(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区级财政收入累计2.83亿元。1998年开始相继实施的“突出发展二产,繁荣提高三产,培育精品一产”和“科技驱动,外资牵动,个私拉动,园区带动,环境推动” 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998~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实现468.6亿元,年均增长18.1%;累计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7.8亿元。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1995年,李沧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外”并举,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比例。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区政府出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外资企业渡过难关。1999年,区政府提出“内外并举”、“李沧以外都是外”和“村村都是招商引资的载体”的对外开放战略,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并实施“安商富商”工程,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2000年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诉处理机制,有重点地引进技术含量高、规模大、附加值高的项目。 1994~2004年,李沧区共批准利用外资、港澳台资项目619个,实际利用外资、 港澳台资累计6亿美元。 2004年全区外贸出口额达到6.82亿美元,为1994年的700%。

工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二产业规模一再扩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李沧区成立后,确立以“优质、高效”为农业发展方向。至2000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锐减,区委、区政府适时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与旅游相结合的都市观光农业。李沧区是青岛市工业基地,工厂众多,门类齐全。改革开放之后,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生产规模一再扩大,企业生产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下,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1995年开始,李沧区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传统工业、扶持优势行业、发展新兴主导行业,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增强发展活力。集中发展了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工业项目,并逐步实现资金投向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002年起,抓住西部老工业基地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橡胶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机遇,培植和发展“精、专、特、新”的配套企业;加快建设东部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引进一批具有现代工业水平的内外资项目,形成新型工业的制高点;大力发展IT产业、电子、新型材料、造纸、电线电缆等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培植工业支柱项目。截至2004年底,李沧区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 067个。 “三资”工业企业达到265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 800多家,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工业格局。是年,全区第二产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9亿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81.3亿元,分别为1994年的4.5倍和5倍。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青岛市第二个商业中心基本形成。李沧区成立伊始,区委、区政府即提出“三产领先、商贸兴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将李沧区建设成为青岛市第二个商业中心。1994~1997年,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思路,先后建成、扩建了北方国贸大厦等7个大型商业设施,同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社区服务、房地产、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新领域逐步拓宽。1998年实施“三产抓繁荣提高”的发展战略,按照商贸企业、批发市场、现代物流“三个组团”齐头并进、同时发展的思路,整合资源,打造大型购物中心,进一步做强壮大李村商圈,提升和完善东李商圈,培育发展沧口商圈。至2004年,全区共有第三产业活动单位1 622个、 个体经营户14 135个,形成以李村商圈为轴心,以东李商圈、沧口商圈为两翼的大商贸格局;交通运输呈现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全区各类物流企业发展到近300家。 是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02亿元,是1994年的3.64倍;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6.26亿元,是1994年的8.58倍,在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94年的13.47%提高到23.2%。

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文化设施、场所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群众基础广泛,编史修志成果累累;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中国青岛赏花会”、“社区文化节”等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升了城市形象;2002年区政府投资100万元启动文物保护工程,先后修复了大枣园牌坊、仙姑塔、明真观等古建筑。截至2004年底,全区已建立街道文化站5处、 社区基层图书室70多处;全区有新华书店两处,个体书店、报亭及大型商场图书专柜30处, 娱乐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75家、 网吧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14家、 音像店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51家。1997年被国务院、文化部评为山东省第一个“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突出贡献单位”,1999年获得“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区”称号,2000年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

全区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1994~2004年,李沧区先后进行了“二五”、“三五”、“四五”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教育,人民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开展了创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庄”、“文明行业”、“星级文明个体工商户”等活动和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活动, 全区有22个单位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270多个单位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 、450多个单位获区“文明单位”称号,82个社区达到区级“文明社区”创建标准,其中省级“文明社区示范点”1个、市级“文明社区示范点”2个;3个共建单位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2个共建单位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7个共建单位获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0个共建单位获区级“文明单位”称号。李沧区连续获得山东省第四、五、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称号。

2004年是李沧区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就在这段不长的岁月里,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建设起一座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新城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