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炳泰 |
释义 | 李炳泰(1868-1936年) 字子通,云南楚雄永安乡小河口村人。自幼勤奋好学,聪颖过人。8岁时父母死于战乱,与伯母相依为命,艰苦度日,但于学未曾稍懈,昼夜攻读,足不胜寒,以竹篮盛草取暖。光绪丁酉(1897年)乡试前夕,有富家子弟妒其才,在他家门上贴一纸条:“李子通出门见鬼”,他看后,提笔在“鬼”字上加一“斗”,遂成一个“魁”字。乡试果然中举,人皆叹服其才,一时传为佳话。 中举后无缺可补,李子通遂执教于龙泉书院,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人才。此后,曾先后任东川铜矿总办和昆阳县令。由于他博通经史,治理有方,为官清廉,政声极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云南光复,成立省议会,李子通当选第一届省议员,并公推为副议长。他为人刚毅,正直敢言,指陈时弊,面责人过,故令污吏积怨而中伤,当道掣肘而迁怒,遂难容于官场。民国6年(1917年)8月,省议会换届时,借机将其闲置。李子通自知禀性刚直,为官不会长久,平日留心研究医道,作为罢职丢官后的谋生之计。他正打算在马市口开馆行医,又接到通知,被委任为景谷县令。有人讥笑说,李子通此去真要出门见鬼了。 其时,景谷县被视为烟瘴之地,传说除本地人之外,外地人十去九不归,可谓谈 “瘴”色变。李子通谙悉医道,不以此为意,到任后他察访民虞,体恤疾苦,简政轻刑,勤谨为官。当地百姓为缺盐所苦,他召集士绅富户商议,带头捐出薪俸,集资开办磨黑盐井,解决了县民的食盐困难。景谷匪患猖撅,闹得四境不宁。李子通深知县瘠民贫,迫于生计,才上山为匪,多数是良善之辈。他青衣小帽,独自一人深入匪穴游说,晓之以义,析之以理,动之以情,匪众感其至诚,乃四散离去,县境暂告安宁。为开发民智,发展教育,他先后兴办国民小学10余所。他主张务本兴农,倡导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劝诫禁止群众吸食和种植鸦片,推广茶树栽培,开展茶叶加工,以增辟财源。公余之暇,则为病人诊断开方,不分富贵贫贱,有求必应,民视之若父母。其德政在民间广为传扬,有口皆碑,离任时,群众依依不舍,香花载道以送。走后,又刻石立碑,纪其政绩,扬其功德。 任满返楚后,李子通两袖清风,遂在鹿城开设“抑青堂”,以行医谋生,悉心为群众治病之余,整理医案,记录心得,撰写医著。此外,他根据地方和季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介绍防病知识和普及医药卫生常识,用白纸书写后,四处张帖,此举当时尚属鲜见,群众因此受益匪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