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安早春
释义

《长安早春》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描写了长安早春的景色。反映了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人的思想感情的格格不入。

作品名称:长安早春

创作年代:唐朝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孟郊

诗作原文

长安早春

孟郊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注释译文

阳光照进朱楼,东风扬不起尘土。豪门府第的公子酒醉未起,小姐们早已争相出来探春。诗人看到在晴和的早春天气,城中美人都出郭作探春之游。可是,这些从五侯第宅中出来的公子美人,他们所探的春,只是花容柳色,而农民在这早春季候所关心的却是桑麦的收成。因此,诗人发出感慨,叹息田家的春光不是五侯第宅中的春光。长安早春,是封建贵族和农民所共有同享的,但是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却如此之不同。作者只用最后十个字,封建贵族的不知稼穑之艰难。意在讽刺贵族公子美人的腐化安逸生活。

诗作赏析

这首诗通体字句平顺,见不到“钩章棘句”的特征。“风不惊尘”即“风不扬尘”之意,只有这个“惊”字是孟郊的炼字法。“探春”是唐人春游的名词,《开天遗事》云:“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为探春之宴。”

(1)“不入五侯宅”。的田家春是怎样的春色?请根据诗意进行结解释。

诗人说的“田家春”,是田家所关注的农事,是桑的吐芽,是麦的抽穗,是给他们生计带来希望的禾苗生长。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对比方法。田家心目中的春是桑的吐芽,麦的拔节,是丰收在望的年景;美人心目中的春是花的艳丽、柳的妖娆。两相对比,写出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人的思想感情的格格不入。

唐代王建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长安早春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体裁】七律

作品原文

长安早春

霏霏漠漠绕皇州,销雪欺寒不自由。先向红妆添晓梦,

争来白发送新愁。暖催衣上缝罗胜,晴报窗中点彩球。

每度暗来还暗去,今年须遣蝶迟留。

词语注释

霏霏:泛指浓密盛多。《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晋书·胡毋辅之传》:“澄(王澄)尝与人书曰:‘彦国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诚为后进领袖也。’”唐欧阳詹《回鸾赋》:“郁霏霏以葳蕤,辉熠熠以严顒。”《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阴风惨惨,杀气霏霏。”清孙枝蔚《杂咏》:“渺渺春江孤雁去,霏霏古树暗香来。”

晓梦:拂晓时的梦。多短而迷离,故常以喻人生短促,世事纷杂。唐李商隐《咏史》:“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宋苏轼《武昌西山》诗:“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瞿秋白《饿乡纪程》三:“中国的社会生活,好像朦胧晓梦,模糊得很。”

每度:每次。唐王建《赠人》诗之一:“每度报朝愁入阁,在先教示小千牛。”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