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黎水镇中心学校
释义

简介

黎水镇地处黔江西北角,离黔江城区约98公里,是黔江区的三个边贸集镇之一,同本区的黄溪镇、杉岭乡交界,与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咸丰县活龙乡接壤。这里勤劳、质朴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世代与共,和睦相处,繁衍生息,辛勤耕耘,让这片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黎水办学历史悠久,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办私学以来,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学校沿革

黎水办学从清代开始,由于地处黔江西北边境,私人办学非常突出。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黎水坝设明伦义学。清咸丰年间,黎水乡黄泥村有个名叫肖先桂,字永福的土家族人,捐出私产,成立书馆,聘请外地名师教学,历时60余年。常年有30余人,民国十九年(1930),黎水乡开明绅士田纯卿创办黎大乡广文小学,自任校长,聘请教师,教学统一课本。民国三十年(1941),他又创办黎大乡女子职业学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他又牵头,并亲自主持在白石关创办黔江私立武陵初级中学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黎大乡广文小学校改建为黎大乡中心国民学校,建国后更名为黎水乡完全小学校。尔后,经公社小学,公社学校,再改名为黎水乡中心小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立新花保国民学校。1950年,更名新花村小学校。1981年,黔江县人民政府行文正式批准改建为新花人民公社学校,校址萝卜坪。社改乡,更名为新花乡中心小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954年,黎水办学初具规模,当时正值土地改革时期,共产党发动群众识字,接受教育。1955年——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期,当时实行“军事化”,学生住校学习,吃饭、住宿都在学校。1959年——1964年,中心校、村小规模较小。1965年——1968年期间,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学校也受到了冲击。1969年——1971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工作百废待举,小学班级逐步增多,所有的学校均由中心校管辖。1971年——1984年,学校开始进入管理的时期,教学规模扩大, 1984年——1987年,在黔江县教委、黄溪区教办的直接领导下,学校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1988年——1990年8月,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向前发展,办学规模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1990年9月——1994年8月,小学普及了实验教学,并顺利地接受了验收。1994年9月——1996年底,学校开始实行规范管理,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考核教师也按有关细则进行操作。1997年春——1999年7月,学校工作主要是“普九”,中心校初中教学楼投入使用,黎水学校实现了“九年一贯制”的目标。1999年9月——2001年11月,学校实行“竞争上岗、每学年严格兑现奖惩、教学业绩与教学地点挂钩”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这期间,新花小学与黎水小学一起,隶属于黄溪教办管辖。2001年11月——2005年7月,2001年11月,乡镇行政体制调整,原新花、黎水两乡合并为黎水镇,在认真分析黎水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新的学校班子大胆创新,提出了“四校两点一园”的办学格局,“四校”即中心校、新花小学、竹元小学、黔龙希望小学,两点即坪桥村校、长坪村校教学点,“一园”即镇中心校童欢幼儿园,并且决心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学校办学水平达区中等水平,力争2005年把黎水镇中心校办成边区“窗口”学校。

2005年8月——,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现代教学设备到位,管理更趋完善、合理,学校教育将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队伍现状

我镇学校现有正式教师63人,其中,男教师49人,女教师14人;党员7人;本科3人,专科29人,中师中专29人,初高中2人;30岁及以下28人,31岁至45岁18人,46岁及以上17人;中级职务16人,初级职务46人,技工1人。黎水籍教师37人,占58%

学校分布情况

现全镇有中心校一所、新花小学、竹元小学、黔龙希望小学,两个教学点即坪桥村校、长坪村校,“一园”即中心校童欢幼儿园。

班级情况

(1)、中心校: 1——9年级共有18个教学班,其中初中教学班6个,学生248人;小学12个教学班,学生534人。

(2)新花小学:教学班6个,学生369人;

(3)竹园村小:教学班6个,学生269人;

(4)黄泥村小:教学班6个,学生218人;

(5)坪桥教学点:教学班1个,学生22人;

(6)长坪教学点:教学班1个,学生20人;

全镇初中学生248人,小学在校生1432人,学前班4个,学生163人。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二年:2006——2007年):认真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的要求,结合实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观念,加强队伍建设,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解决教师和部分学生的住校问题,努力使我校的硬件设施达乡镇示范学校要求,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达区同类学校一流水平。

第二阶段(一年:2008年):继续完善软硬件建设,加强教育管理和科研力度,完善中心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方案,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激励机制。

第三阶段(二年:2009——2010年):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建成名副其实的黔江边区窗口学校,乡镇示范学校。

巩固成果及规划

在巩固已达标的“校园文化建设达标学校”、“安全文明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成果的基础上实施下列规划:

2006年:区级卫生先进单位;

2007年:区级文明单位;

2008年:德育示范学校;

2009年:乡镇教育科研示范学校。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时间

2006年,完成中心校综合楼的修建。

2007年,教师周转房的建设;竹元小学的改建。

2008年,学生食堂及宿舍的修建。

2009年,中心校运动场的建设。

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规划基本完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