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鼻疽研究近况
释义

简要介绍

Recentprogressinresearchofmelioidosis?LIWei-ming,WANGLi-na,ZHANGWei-han,etal?(JilinProvincial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Jilin130021,Jilin,P?R?China)

中图分类号:R37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27(2005)02-388-02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1],是热带地区的人兽共患病,发病区域般都在北纬20°至南纬20°之间主要因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本病一般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可表现化脓性病灶播散致的暴发性败血症,或有肺部空洞的慢性结核样疾病[2]。

研究现状

1、病原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类鼻疽杆菌(P.pseudomallei)革兰染色阴性,与鼻疽杆菌同属单胞菌,两者的致病性、抗原性和噬菌体敏感性均类似。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需氧,在普通培养上生长良好。此菌对抗生素有自然耐药性。可产生两种不耐热毒素,即坏死性毒素和致死性毒素,可使豚鼠、小鼠、家兔感染而致死。此菌产生的内毒素,耐热,具有免疫原性。羊、马、猪和啮齿类动物都可能感染本病,但它们与人一样,都是偶然宿主,维持本病流行的连续性作用不。类鼻疽杆菌有独特的生长方式,可产生细胞外的多糖类,在培养中细菌集落陷于大量纤维样物质中。用rRNA基因(r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将同一血清型类鼻疽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是对血清分型的一有力补充,提供了一种敏感性高、重复性强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工具[3~6]。

在组织中细菌被放射线排列的纤维样物质所包围,些纤维样物质是限定完好的糖质管状物,细菌由其糖质保护,不能被吞噬细胞有效吞噬,故常发生慢性感染。在急性败血性类鼻疽患者,病菌全身性播散,主要在肺、肝、脾和淋巴结内,多小脓疡可融合,肺部可形成空洞。类鼻疽时的内脏脓疡在脾脏者近75%、肝脏约45%、肾脏超过10%,偶见于列腺。75%的病人有多脏器病变。慢性类鼻疽最常侵犯肺部和淋巴结,中心坏死,周边有肉芽肿形成。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性类鼻疽病灶都不是组织特异的,有不同量的嗜中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巨细胞。尸解组织中可检出无数的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内或细胞外,单个或成链排列。

2、临床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2.1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5d,少数也有数年后发病,即所谓“潜伏型类鼻疽”,甚至20年以上。临床上有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慢性及亚临床型3种表现。急性败血性类鼻疽常发生于糖尿病,表现有寒战、高热、气喘、胸痛、腹痛、肌痛、咳脓血性痰,以及不同部位脓疡形成的症状和体征。急性败血症患者常伴多处化脓性损害,慢性型患者常有类似空洞肺结核表现。该病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亚急性或慢性类鼻疽典型表现是类似结核病的肺叶空洞。肝、皮肤、骨和软组织可被侵犯,易形成窦道。类鼻疽可以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热病,偶有周期性缓解。类鼻疽常仅有血清反应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迟发病例常由诱发因素所激发,如糖尿病、酗酒、癌肿、营养不良等。

2.2 诊断曾在流行区居留,有广泛化脓性病灶,尤其是肺和皮肤病变,肺部有进展性空洞形成,应高度怀疑类鼻疽。B超检查可以定位。肺部X片示支气管肺炎、大叶肺实变、融合结节等,可能有空洞形成,主要在上叶。类鼻疽的实验诊断基于细菌培养或血清学试验,血清试验可进行补体结合反应或血清凝集反应,双份血清效价应呈4倍以上增长。渗出物或痰液革兰染色不及瑞特或吉姆萨染色易于发现细菌。此菌有双极浓染特点。酶免疫试验(EIA)正在发展中,可用从培养液提取的抗原,或以加热杀死的全菌作为抗原,IgM-EIA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免疫层析法类鼻疽血清诊断试纸(ICA),用于检测哺乳动物血清中类鼻疽特异性抗体,从而诊断类鼻疽病[7]。

急性类鼻疽须与鼻疽、伤寒、葡萄球菌败血症、肺脓疡等区别。慢性类鼻疽须与鼻疽、结核病、真菌病等鉴别。肌肉骨骼类鼻疽在临床和影像方面都与其它感染难以鉴别,只能根据细菌学或血清学作出诊断。

2.3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大多需大剂量、长疗程的联合治疗。如不经治疗,急性败血性类鼻疽的病死率为65%~90%。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常有耐药。开始治疗的30d内至少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病情控制以后以单一药物维持2~6个月。慢性类鼻疽可用上述药物的半量,因较难彻底杀灭病菌,对肺内病变至少治疗3个月;对肺外病变至少需6个月的抗菌治疗。病人须隔离。脓疡可切开引流,如无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不宜进行外科处理。

抗菌治疗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第三代头孢菌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和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较敏感。急性败血性类鼻疽可静脉滴注大剂量TMP,剂量为9mg/kg/d;复达欣6g/d,每6h1次;卡那霉素30mg/kg/d;四环素或氯霉素60mg/kg/d等治疗。

3、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3.1 流行过程基本环节

3.1.1 传染源类鼻疽是地方性传染病,是热带地区的人兽共患病,其感染来源主要是流行区的水和土壤,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在流行区的水或土壤中很常见,不需要任何动物作为它的储存宿主。传染源以往认为与野生动物有关,如鼠类,但迄今尚无足够的证据。有报道称,进口动物能将本病引入新的地区,造成暴发流行。病人作为本病的传染源意义较小[8]。

3.1.2 传播途径类鼻疽病可能有5种传播途径:①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这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②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气溶胶;③食用被污染的食物;④被吸血昆虫(蚤、蚊)叮咬(动物实验证明类鼻疽杆菌能在印度客蚤和埃及伊蚊的消化道内繁殖,并保持传染性达50d之久);⑤有报道认为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2004年3月新加坡的连场暴雨可能导致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传播。

人类、家畜(羊、猪、马等)通过污染的水或土经皮肤外伤、偶尔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人和病畜之间并不直接传播[9]。

3.1.3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类鼻疽特点呈地方流行性,隐性感染可能相当普遍,一些东南亚国家居民中人群调查表明有15%~30%为血清抗体阳性。[10]

3.2 流行特征

3.2.1 地区分布2004年1~7月,新加坡发生类鼻疽,其中发病人数57人,死亡人数23人,病死率已达40%。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纬31°~32°)和伊朗(北纬25°~35°)也曾有本病的暴发流行。台湾于2004年8月2日证实高雄县陆军官校一名学生7月24日死亡的原因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

1991年中国首次由广东湛江报告4例病人。中国类鼻疽疫源地主要份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南部的边缘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类鼻疽杆菌主要是热带地区土壤和死水中的常住菌,特别多见于稻田中。中国已从海南、广东、广西的水样中分离到本菌。

3.2.2 时间分布本病一般散发,全年均有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3.2.3 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患病,性别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从1994年到2004年间,新加坡每年发生36~114例不等的类鼻疽病例。对2001~2003年间的135个病例的分析,该病的发病年龄分布于2~96岁,年龄越大,患病的机会就越高;病死率从20年前的40%~50%下降至现今的13%;死亡病例以65岁以上者居多(24%),而28%的死亡病例同时伴有糖尿病、心脏和呼吸道疾病及肾疾病。

3.3 预防发现类鼻疽病病人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可疑感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周。预防方法主要是防止污染本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粘膜感染。在接触有积水的泥水前,使用防水绷带遮盖所有擦伤的皮肤或伤口,或穿上防水靴及戴上防水手套。在可能染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应戴好防护口罩。灭活的类鼻疽杆菌不能使动物产生免疫力,预防本病主要是防止病菌扩散和切断传播途径。潜在的带菌动物可将病菌从地方流行区带至新的环境造成污染,流行区来的动物应进行检疫。接触病人和病畜时应注意防护,对其排泄物和脓性分泌物须用漂白粉消毒。

病人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接触病人及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接触后应作皮肤消毒。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须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从疫源地进口的动物应进行严格检疫。

3.4 措施①加强入境检疫工作,防止疾病传入;②加强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加强重点地区的监测,对出现不能解释的化脓性疾病(特别是空洞性肺部疾患),应注意考虑类鼻疽的可能。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③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有关防病知识;④发现类鼻疽病病人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可疑感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周;⑤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和国外疫情动态,做好相应技术储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