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年颈性眩晕 |
释义 | 病因(一)发病原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多发于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点,①骨质增生。骨刺可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致血流减少。②血管病变。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多见,容易发生椎动脉供血不足。③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颈椎相对缩短,椎动脉相对变长,发生折叠或扭曲,影响椎动脉血液循环。④颈椎错位。颈椎盘退变时,椎间隙变窄,关节囊和椎间韧带松弛,颈椎失稳,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使颈椎错位,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或管腔狭窄,血流量减少。 (二)发病机制 颈椎位于缺少活动的胸椎的重量较大与头颅之间,其活动度较大,容易发生积累性劳损,使颈椎的稳定性变差。意外的操作或平时不在意的挥鞭性损伤,如坐汽车时急刹车,惯性向前,又突然停止,头先向前,随后突然后仰,可以造成单(多)个沿额状轴,矢状轴或纵轴产生轻度移位。如果颈椎间盘已经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囊和椎间韧带松弛,颈椎失稳,在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使单(多)颈椎移位。由于颈椎错位,造成椎间关节错缝,椎间软组织受到牵张,椎管或椎间也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等。颈椎X线平片上可以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张、成角、中断等。如果损伤较轻,人体有适应代偿的功能,可以不产生临床症状,即建立代偿性椎间内外平衡,为代偿期。如代偿性脊柱侧变。这个阶段如果病人得到及时治疗,纠正移位颈椎,恢复 正常椎体间的平衡改变。为了维持椎体间的力的平衡,颈椎产生骨质增生,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压强。钩椎关节骨质向侧方增生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致使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黄韧带肥厚造成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出现脊髓型颈椎病。后关节骨质增生,伸入椎间孔,可刺激、压迫颈脊神经根,出现颈、肩、臂疼、麻木的神经根型症状。如创伤较重,颈椎移位,后关节错缝,可直接刺激、压迫神经根,交感神经,或使椎动脉扭曲,而出现一系列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椎体移位时,必然导致棘突偏歪,在体表可触及偏歪棘突,医生用颈椎旋转复位法,拨正偏歪棘突,使移位的椎体恢复原解剖位置,解除对神经、血管、脊髓的刺激或压迫、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病理:损伤和(或)退变为发生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因直接或间接的外力,造成急性或慢性颈部损伤,均可使颈椎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引起神经、血管、脊髓等受压症状。 1.单(多)个颈椎移位 颈椎或椎间盘的退变使椎间隙变窄,关节囊和椎间韧带松弛,又因颈部活动范围较大和重力的影响,造成积累性损伤,加重了颈椎的退变和失稳。意外的损伤或平时不在意的挥鞭性损伤,可使单或多个颈椎沿额状轴,矢状轴产生轻度移位,出现颈椎错缝或半脱位,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2.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构成。 (1)髓核:水分减少,纤维网和黏液样基质逐渐为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所代替,最后成为一个纤维软骨性实体导致椎间盘变窄。这样病理变化在各个椎间盘发展不平衡,负重部分改变早且快。人体从30岁开始变性,超过50岁时,改变已很明显。 (2)纤维环:20岁以后纤维环停止发育,开始变性,表现为纤维变粗,透明性变,弹性减小,容易破裂。由于纤维环变性以后弹性减小,受肌肉上下牵拉,头颅重力及劳动,外伤等因素的影响而周围膨出致使间隙变窄。 (3)软骨板:软骨板变性,逐渐变薄,易被髓核侵蚀而发生缺损。使软骨板失去了半透膜作用,促进了纤维环及髓核的变性,小血管可以松质骨向髓核生长,形成肉芽,吸收髓核的特质使之变为纤维组织。随着年龄的增大,变性增加,椎间盘逐渐纤维化,所以,老年人很少出现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状。 3.椎体骨质增生 随年龄增长,髓核含水量减少,逐渐呈现脱水状态,其弹性和张力减退,易被压缩,使纤维环向外膨出,刺激椎体缘,形成骨质增生。如纤维环有变性发生裂隙,则造成髓核脱出。 早期症状1.颈性眩晕 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当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又称位置性眩晕。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血压基本正常。突然发病,常因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 2.头痛 多为后枕痛或偏头痛,可为隐痛、跳痛或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药或疑为颅内有占位性病变。 3.猝倒。 4.脑干症状 肢体麻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对侧肢体的轻偏和对侧颅神经症状。还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反呛、咽反射消失、声音嘶哑、眼肌麻痹、复视、视物不清,Horner征等。 1.年龄 多于40岁以上发病。 2.眩晕发病常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 3.颈部做后仰、旋转动作时,可诱发眩晕或恶心感。 4.可伴有神经根性症状。 5.突然发病,常因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颤。 6.颈椎检查 颈部活动受限,患病椎体棘突偏歪、椎旁有压痛。颈2棘突偏歪多见。因椎动脉进入横突孔后,垂直上升,从第2颈椎到进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动脉在此段发生多个弯曲,所以椎动脉血流受阻碍也多发生于此。 7.脑血流图 枕乳导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扭颈试验阳性。 8.颈椎X线平片 正侧片、左右斜位及张口位片示,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张、成角或中断。骨质增生。环椎后结节上翘,齿状突距两侧块距离不等宽。 治疗前的注意事项可按刘金生的颈部锻炼方法以防颈椎病的发生。 1.颈项操 (1)颈项争力:站立,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叉腰,抬头望天,还原,然后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叉腰,低头看地,还原。要求呼吸自然,腰不参与活动。 (2)向后观瞧:姿势同前,右手臂随头颈向右后转,目视右手,还原;然后左手臂随头颈向左后转,目视左手,还原。 (3)前伸探海:姿势同前,头颈前伸并转向右前方,双目前下视,还原;然后,头颈前伸并转向左前方,双目前下视,还原。 (4)回头望月: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双目转视右后上方,还原;头颈向左后上方转动,双目左后上方,还原。 (5)金狮摇头:头颈向左右各绕环一周。 2.颈椎操 (1)击拳运动:徒手或手持1~2kg重的哑铃向前斜方、侧方、上方击出,各方向可作4~8次。 (2)肩后张扩胸运动:两肘屈曲,用力后旋同时扩张,再扩张,重复8~12次。 (3)仰有抗阻运动:两手交叉于头部,头仰时两交叉手给予一定的阻力,作6~8次。 (4)体侧屈运动:头颈正直,体侧屈时,头颈部随之侧屈,左右交替进行,各4~8次。 (5)耸肩运动:立正姿势,两肩同时用力上耸,放松下落,再耸肩后用力向前或后交替绕环旋落下。重复4~8次。 (6)旋肩运动:两手各扶同侧肩,以两肘分别划弧作旋转运动,前后交替进行。各6~8次。 (7)头俯仰运动:头前屈至下全面贴胸停片刻,再后仰至最大角度停片刻。重复6~8次。 (8)头侧屈运动:头侧屈(头贴近同侧肩部),复原停片刻再向另一侧屈。重复6~8次。 (9)头左右转动:头向一侧转动,复原后停片刻再向另一侧。重复6~8次。 (10)头环绕运动:头先后前、左、后、右环绕运动,停片刻后再向前、右、后、左环绕运动,力求活动范围大,缓慢。重复6~8次。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