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虎上山 |
释义 | 翼城“老虎上山”是在传统民间艺术“虎舞”(俗称耍老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朝和民国,其表演历史已有300多年,表演方式自始至终独一无二。 “老虎上山”已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当地政府也展开了全面保护宣传工作。 据健在的老艺人回忆,在今翼城南梁镇涧峡村一带,曾专门置有百亩土地,专供耍老虎艺人耕种使用,而到了每年的元宵节,这些艺人便会组织演出,一时之间十里八村的村村民会闻讯赶来观看。 8月18日,记者前往翼城文体局和翼城文化馆,以了解翼城“虎舞”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翼城“虎舞”,现在一般被称作“老虎上山”,话说素以“唐尧封地,剪桐旧都”著称的翼城县内,有一个叫王小二的樵夫,在砍柴途中遇到一公一母两只大老虎和两只小老虎。王小二勇敢机智,用计谋将这4只老虎引上高山,而后逐一消灭,才保全了性命。 于是,翼城人民在距今300多年前,依据这个传说创造了一种舞蹈和杂技并存的艺术形式—— —翼城“虎舞”。 采访中,县文体局工作人员说,整场“老虎上山”都保持着300年前的原汁原味。在开场后,先是一阵平和的锣鼓,扮演“樵夫”的人边唱着小调,边踏着舞步弯腰“砍柴”,,然后在阵突然加快了的锣鼓声后,由两个大人扮演的大老虎出场,后面还跟着两只小老虎。这时,“樵夫”被突然遇见的“老虎”吓了一跳,遂抽出“砍刀”前去挑逗“老虎”,试图将其引到“山上”再慢慢慢消。 “表演者都是多年来的练家子,他们要用巧劲儿靠两根中间什么都没有的长绳爬到高达15米的平台,然后还要在只有两块门板那么大的地方斗虎、舞虎,相当危险。”表演“老虎上山”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学习,直到可以保证不会出问题,才能参加表演。 在翼城水利局利民管区工作的师宝玉就是如今“老虎上山”的传承人之一。 年近五旬的师宝玉,9岁时就跟着村里的老艺人们学习“上绳”。师傅们一般要求都很严格,每一个学习的人只要稍有一点儿愚笨,就会被退回去,这是因为“老虎上山”不同于其他表演,除了具备一定的戏曲底子外,还要有相当高的杂技技技,人在高空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还不能忘记表现“樵夫”的机智和“老虎”的愤怒,这些都会让观众尖叫不断。 说起表演生涯,师宝玉说:“我们所有的表演者其实都能很好地完成爬绳这一过程,可是记得有那么一年,县里组织了演出队,在现在的尧都区平阳广场上表演‘老虎上山’,来观看的还有美国观光团,本想好好表演,可当时扮作‘樵夫’的我在下绳子下到一半时,绳子突然松了,整个木杆和门板在瞬间就开始左右摇晃起来,我在绳子上也险些掉下来,当时全场都吓呆了。就在这时,我用双脚别住绳子,举起双手,打了一个姿势,先稳住了自己,然后放弃了本来准备的几个姿势,小心翼翼地从绳子上滑了下来,这才顺利收场。后来人们都说实在是太刺激了,看的人和演的人都是惊心动魄。”上世纪90年代后,“老虎上山”这一文化魁宝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师宝玉说,首先是表演资金缺乏,政府没有更多的钱来组织表演者去表演,会演出的人也不能靠这个吃饭,所以很多人改了行,演出也慢慢搁置了;其次是演员,因为这是高空杂技表演,师傅们一般都会严格选拔,所以生源十分紧张,况且近些年来,年轻人连什么是“老虎上山”都不知道,更别说学了。所以,“老虎上山”现在面临着困境,稍不重视,就有可能失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