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琅琊台遗址 |
释义 | 位于胶南市城区西南26公里,琅琊镇驻地夏河城村东南6.8公里处的琅琊山上。东、南、北三面濒临黄海,唯西面连通陆地,有盘山公路直达台顶,山下有公路可连接桃(园)张(家楼)公路通往各地。台阳坡缓,阴坡陡,从东向西逐渐隆起,形成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1.96公里,东低西高、东西走向的多道山梁和主山梁。台基位于主山梁东侧,向西过山口与争高山对峙。台顶部宽阔平敞,周长150余米,台基(含山体)面积为5.8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为183.4米。《山海经》云:“琅琊台在渤海间。盖海畔有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 琅琊台既是一座具有祭祀功能建筑,也是一座具有古观象功能建筑。《五经异义》引《公羊传》曰:“天子三,诸侯二。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变化,有囿台以观鸟兽鱼鳖。”《史记·三皇本纪》:“(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其民析,鸟兽字微”。《史记·封禅书》:“(齐之八神)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齐景公曾游此。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霸,由会稽徙都琅琊,于琅琊台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史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五巡郡县,三次登临琅琊台。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登琅琊台,在勾践筑台的基础上,构建琅琊高台,在台上建造春、夏、秋、冬礼祀四时主的神祠。《水经注》云:“台在城(琅琊郡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处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秦始皇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山下。所作台,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同时,派遣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和百工乘船入海求仙药。秦二世初即位,遂登台,除礼祀四时主,并复刻诏书于始皇所立刻石旁。其后,汉武帝四次登临。汉孝宣皇帝、东汉明帝皆曾行幸琅琊,礼祠四时主。北宋大文学家知密州军州事苏轼,于神宗九年(1076)登琅琊台考察秦碑,作《书琅琊篆后》跋文,并请友人文勋摹写刻石文字,连同跋文镌刻于石,置于诸城超然台上。明代,诸城知县颜悦道曾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庙”和“礼日亭”。清顺治年间,诸城知县程淓摹刻石南面之迸裂痕,刻“长天一色”四个大字。据传,登游琅琊台者,陆续立龙头碑72座。 遗址是一处建筑气势宏伟的古代高台遗址。琅琊台上秦砖汉瓦的残砖陶片俯拾皆是;台东侧通往“望越楼”的小道旁,曾发现一条用残破的古代板瓦铺筑的道路;台东、台南和小台三处断层夯筑痕迹清晰可辨;台北坡“御路”旁遗留塔形石砌构筑物;争高山脚下发现两处筑台时深埋地下的排水或供水陶管;台上残存的变质岩建筑料石石块,研磨精细,纹理美观。琅琊刻石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出土的秦代“千秋万岁”和“卷云纹”瓦当等珍贵文物收藏于胶南市博物馆。琅琊台遗址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也是东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1992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