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常识教学法
释义

常识教学法的含义及发展史

研究小学常识科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分科教学法之一。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1936年公布的《修正小学课程标准》﹐把小学低﹑中年级(1~4年级)的社会和自然两科合并为常识﹔高年级(5~6年级)仍设社会和自然两科﹐统称常识﹐从此便有常识教学法。但其内容实际还是小学社会和自然两科教学法。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小学低﹑中年级设常识科﹐并决定常识科包括社会﹑自然和卫生的基本常识。高年级设包括公民﹑历史﹑地理等知识在内的社会科和自然科。在这一时期的常识教学法﹐也就是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等这几门学科的统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授国民党政府设的公民课。1950年教育部印发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低年级不设常识﹐1~2年级的社会﹑自然﹑卫生等常识﹐在各科中随机教学。中年级设常识﹐高年级设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和自然等科。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试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1~3年级不设常识﹐教师应将自然﹑社会常识在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联系进行。4~5年级设自然﹑历史和地理3科﹐1955年教育部在正式公布《关于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命令》中﹐明确规定小学1~4年级不设常识﹐5~6年级设历史﹑地理和自然3科。自此﹐常识教学法已随小学教学计划的改变而消失。一般统称为常识的小学历史﹑地理﹑自然等科的教学法﹐已分别为历史教学法﹑地理教学法和自然教学法等所代替。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讲授法为主,对教科书上所列的实习、见习以及实验,应尽量创造条件予以完成,对思考与讨论题要采取适当方式组织讨论。

2.教学形式

该课程可采用班级集中授课与安排到幼儿园旁听上课、实习见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收听、收视音像教材或教学节目,指导学员利用业余时间收看幼教电视节目。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一些课堂讨论和教学实习,做好平时作业和见习操作活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求每个学员到幼儿园跟班听课和教学实习的学时数不得少于6学时,且教学实习的成绩以3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