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平村 |
释义 | 1 河南孟津县常袋镇下辖村常平村有两处:一处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另一处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开发区。 ◎ 概况常平村位于河南省洛阳以北的邙山丘陵上,地处孟津县西南部,常袋镇政府东1.5公里处,西与常袋村相望,北邻东小梵村,东接城关镇贾滹沱村,南连拐坪自然村。常平路由村前经过,村中东西街三条,南北横道六条,村域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5公里,占地面积96亩。全村居民184户.626 人,耕地700余亩,其中水浇地187亩。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烟叶、药材。主要养殖猪、鸡、兔等。 2002年5月因国家重点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由本县黄鹿山乡下娑罗沟村和横水乡光华村移民与此共建新村,起名常平,隶属于常袋乡。 全村共有11个姓氏,由本县黄鹿山乡下娑罗沟村自然村3个村民组迁来:王姓53户,卫姓17户,李姓6户,程姓3户,韩姓1户,由本县横水乡光华村无梁堂自然村迁来:杨姓9户,周姓6户.高姓3户,赵姓2户,刘姓2户,韩姓1户,夏姓1户,根据传说均是明朝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到孟津,据家谱记载娑罗沟王姓于明末清初由本县横水乡文公村迁至娑罗沟,卫姓为村内老户,程、李两姓原居下娑罗沟村东1公里处,东沟两户人家。李姓两户,属下娑罗沟村李家坡自然村,因在淹没区内随迁至常平村,横水光华村(无梁堂村)迁来的24户姓氏无可考证。 ◎ 基层组织民国年问保甲之时,变化频繁,40年代隶属于北麻屯区阳平联保,卫延俊为联保主任。解放后,1948年至1950年隶属北麻屯区(区长杜保华),下娑罗沟村1948年建立农会,农会主席周万良,1950年建立支部属下娑罗沟村,第一任支部书记李相臣,1951年属阳平乡,乡长康振民,1954年农民在党和政府引导下,自觉组织互助组,1955年转为农业合作社,1958年转为横水人民公社,下娑罗沟管理区,1961年隶属煤窑人民公社下娑罗沟生产大队,1969年建立下娑罗沟革命委员会,1994年更名为黄鹿山乡下娑罗沟村委会,2002年3月搬迁,成立常袋乡常平村村委会,首任支部书记李强、村长王和。 ◎ 经济产业粮食亩产由解放前百斤增至单产300余斤。1958—1960年村办副业,生产点心、手工打制农具,后做螺丝,副业工人30余人,年产价2万余元。1967—1976年在上级政府支持下。架通了高压电,该村率先通了电,有电力促进了副业生产,大队组织40余人,做轮胎、农具、编织,年产值达到10万余元,郭一巴任副业股长,先后购置汽车1台、东方红拖拉机1台、TSW电机组1台,每年向该村社员分红2万余元,修建大型提水站1处,解决郭岭等村人畜吃水,扩大水浇地面积,修建小型拉水站两处,浇地120亩,疏通河道。打通300米石山洞闸沟,增加耕地60亩,使人民生活,耕作条件有了较大提高。 2002年搬迁后,在党富民政策扶持下,合理规划了新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亩产量由原来的300余斤增加到1000余斤,以农户为单位,在村支部、村委会支持下,建养殖大棚,年出栏生猪千余头,年产值可达百万元,净值可达40余万元。 该村184户中,购置小型拖拉机80余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农村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男女劳力百余人,可拿回劳务费70余万元。根据国家水库起落区土地优先有移民耕种的政策下,原娑罗沟村耕地仍有原村民管理,在支部、村委的领导下,对遗留土地植树造林,已伐林木面积百余亩,预计年增值十万余元,绿化了环境,增加了收入,全村封闭管理,80%农户用上了沼气,全村由温饱达到今天脱贫致富,人民和谐,社会安定,干群齐心。2004年被上级认定为省级五好支部,2005年被省级授予文明卫生村,2005年被洛阳市授予民主法制示范村等。2005年、2006年被授予“十佳村党支部”,支部书记李强被授予“杨岳式支部书记”。 ◎ 社会事业解放前,由于地处山区,文化极其落后,1935~1948年只有王首先老先生办私学一所,收教四乡学生20余人,半耕半读,多数学生以认识自己名姓,即退学从农,因此农村写信、看字、书写对联都得到处找人代笔。 解放后,政府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建立娑罗沟中心小学,学生达一二百人,从业教师10余人。移民至常平村后,各级政府,特别是常平村支部,不惜人力财力,多方争取,于村西建设高标准教学楼两座,完善电教设备,占地2千多平方米,容纳学生500余人,教师20余名,成为常袋乡第四中心小学,幼儿班2个,使三岁以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全村无一辍学儿童。 解放前,娑罗沟名医王武,足迹北到济源,南到洛阳市郊,西至新安县,东至孟津老城,擅长伤寒病的治疗,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尽管如此,当时的战乱与落后的社会条件,村民医少病多,人均寿命平均30余岁,50—60岁之人将死亡过半,古稀老人全村二三人而已。 解放后,1955年村成立卫生室,1967年建立合作医疗,从业医生段听俊、王祖甲、王俊峰、申北辰,大大的改变了村民医疗条件,小病不出村,四季有防疫,到1990年村内人均寿命增至50岁,古稀老人一个自然村从二三人增至十几人。迁至常平村后村干部、村委更加重视,全村率先成立合作医疗全体村民踊跃参加,无一漏参,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 名胜古迹据传娑罗沟前身首叫娑罗镇,在何年何月已无法考证。但在1956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村东南的开阔地(现名南地),内出土大量古砖古瓦,老年人将这五十余亩的开阔地视娑罗镇遗址,南地北端出土古墓一座,当时有战刀1把、古瓦器6个、大瓦瓶2个、细脖大口大肚小瓦瓶4个。瓦瓶为圆形,下有三腿,瓶身有花纹,因当时对文物不够重视,也不知失落谁家。南地西北有牛王庙、奶奶庙,各有泥像数尊,1955年建校时拆除。 村东山上,名叫东咀,山咀上长有奇特柏树一棵,树干有一人合抱,成圆形、伞状,其奇特之处为:树冠,园的直径约5米,树冠为平顶,无人修剪管理,千百年来无一枝一叶突出于水平线外,其奇特树型全国仅见。树南侧有爬山虎一个,站在红河咀看登山虎一个栩栩如生,树下为娑罗沟各姓的墓地。 ◎ 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1950年演出《穷人翻身》,1952年以下娑罗沟村为主组成小剧团,1953年演出《上冬军》,1956年演出《不能走那条路》,当时在四乡到处演出,广受当地村民能喜爱,为服务当时党的政策作出了应有贡献,受到县委书记卫乃如的观看和表扬。 由上、中、下娑罗沟村民自发组成了双乐新排鼓队,群娱群乐,一次参加500余人,到横水镇、麻屯镇及四乡表演,每到一处围观者千余人,无不为之喝彩,直至1958年因各方原因失传。又于1979年在村民的要求下,有下娑罗沟自然村发起,1984年,由当时队长王银尉编导,重新组织并联络上、中娑罗沟组成阵容宏大的排鼓队,年年参加县乡灯节会演。迁至常平后,在村领导的重视下,重新充实排鼓器械,组织培养青年一代,《双乐新排鼓》成了村喜闻乐见的群乐团体,年年参加县乡组织的文艺汇演。 每年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第一顿饭天明即开饭,各户晚辈对自己血缘关系近的长辈互相传送水饺,午饭后晚辈即向长辈拜年。初二至初六走亲戚。初五叫破五,从这天才开始倒垃圾,送穷鬼,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家关灯、放花,夜间白衣奶奶送子,打排鼓,到各户演打,庆祝新的一年一切顺利。正月十六游十六打秋千。二月二日龙抬头,这一天有石磨人家将磨抬起,炒玉米。二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为祭祖日,家家上坟扫墓。五月五日端午节,天不明割艾蒿。端午前后串亲戚送油条,叫送端午“望夏”。八月十五中秋节,各家为出嫁女送糕,吃月饼赏月。九月九日重阳节、九月十三日为毕播日,麦播结束。十月一日烧寒衣为亡人送冬衣。十二月初五吃五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吃五谷米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送灶神上天。后有歌谣以示至春节的每日活动,即: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砍柏枝,二十八去拔河,二十九装香炉,年三十贴门花,春节五更燃柏枝。 婚娶礼仪,娑罗沟人的习俗,男女互允后重要仪式是订婚,风俗中叫换契,婚嫁新娘花轿迎娶,第二天父母去探望,三天回门。女方生子,第三天到娘家报喜。生男礼品馍点心,生女油条点心,娘家接到报喜一月内看望三次,满月庆贺叫吃面,生女月内,生男,月外,村内邻里都于生产后三天撕布或小衣服前往祝贺叫“送菜”。 ◎ 大事记2002年搬迁移民,买村北一公里外东小梵村地域内机井一眼,配套齐全。 2003年村名确定叫常平村,打机井一眼。 2003年村建图书阅览室,有政治、科技、文艺、农技、畜牧等书籍,为村民提高文化素质,积累科学知识,发展致富创造条件。 2004年修建新村村部,建设新教学楼。村街道硬化,成立常袋第四中心小学。 2005年村建成运动广场,购置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休闲,提高健康水平。 2006年村建老年活动室,内设象棋、扑克等让村中老年人老有所乐。 2006年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建设为契机,安路灯、建超市、建文化广场、村庄绿化。 2007年户户建沼气池,完善新农村建设。 ◎ 人物王首先:解放前后致力教育,编写导演现代剧目,服务当时政治,作出相当大的贡献。 王光州:解放前全家逃荒到陕西任白水地区,参加游击队后成为游击队政委、后任白水农机厂技术员、厂长。 王金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后任第一拖拉机厂工程师、洛阳汽车研究所所长。 王占州:首任沈阳军区炮兵十师连长,转业后管任煤窑、横水乡、武装部长、综治办主任兼司法所所长、人大主任、县人大代表。 王秋芹:孟津县人寿保险公司经理。 王晓飞:洛阳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试验科科长。 李通:曾任煤窑乡党委副书记、孟津统战部副部长。 王泽深:曾任洛阳市西工区税务所所长。 刘翠萍: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德国留学生。 2 山西壶关县常平开发区下辖村◎ 详细简介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开发区常平村位于壶关县东北部,全村546户,2180口人,面积4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前常平村是壶关县有名的穷村,这里曾是穷山恶水,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全村2000余口人,十多年间未盖一间房,外借粮食20万斤,人均收入只有56元。改革开放后,常平村从“吃石头”企业起步,乡镇企业经过两次企业改制,建成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常平集团,在一穷二白的太行山老区走出了一条兴企富民的新路,常平村一跃而成为上党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有名的小康村。到2005年,常平集团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个相互关联企业的产业集团,年产值达到30个亿;常平村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01年的4300元达到7000余元,家家户户先从土窑洞搬到了青瓦房,接着又都住进小二楼的别墅房。 ◎ 经济发展2007年常平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突破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在长治市农村经济行列遥遥领先。 壶关县常平钢厂是山西常平集团有限公司最大的企业,全厂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其中拥有1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拥有1.5万平方米现代化综合办公大楼、职工住宿楼、职工食堂、澡塘。目前,在岗职工及管理人员6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大本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常平钢厂现有四机四流连铸机,6000Nm3/n的制氧站及相关配套工程.所产钢种为普通碳素钢及部分低合金钢,代表钢号为Φ235和Φ345铸坯断面尺寸为120mm#215120mm、150mm#215150mm、160mm#215220mm,铸坯定尺寸为6―12m。年产钢坯200万吨,生铁8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利税6亿元,可上交国家税金3亿元。 企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400万吨煤、80万吨铁矿粉、200万吨铁、120万吨焦、3亿度电、200万吨钢、100万吨高档线材、50万吨型钢、50万吨不锈钢的产业格局。实现销售收入120个亿,利税10个亿,常平集团力争步入全国先进民营企业行列,常平村力争步入全国文明富裕村行列。具体措施是:常平集团产业链的延伸要以煤、焦、铁、钢、材为基础,以科技增活力,向管理要效益,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发展的道路。常平集团在现有高炉的基础上,再上两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080m3炼铁高炉,炼钢厂形成两台60吨转炉,达到200万吨钢的能力,10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一期工程力争今年7月份竣工投产,全部工程力争明年前半年投产,轧材要形成100万吨高线、50万吨型钢、50万吨不锈钢管材的能力。高线产品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我们要发动全区村村办工厂,家家搞实体,上马编钢丝网,拉钢丝蝇、制钢制品等项目,我们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城镇化建设力度,新建“坛上”大坝路桥,实现常平开发区与壶关县城一体化连接,今年开工建设常平村委和常平集团12层办公楼、常平影剧院、购物超市等公共设施,使常平逐步建成工业示范区、新兴商贸区,在常平村的辐射带动下,力争把整个常平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 ◎ 村庄荣誉中国村庄经济百强排名第38名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8.3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蚕桑产业。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92.00亩(其中:田25.00亩,地67.00亩),人均耕地0.92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3,2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0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7.00亩,主要种植八角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800.0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无路灯。全村有25户通自来水,有15户饮用井水,有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27户通电,有1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3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15.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00公里。全村有摩托车6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户,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2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7户,共乡村人口67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31人。其中农业人口67人,劳动力4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傣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人,彝族7人,汉族59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0人,参合率59.7%;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5公里。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00万元;畜牧业收入4.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65头,肉牛7头;工资性收入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5.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8人,在省内务工0人,到省外务工28人。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勐乃小学,中学生就读到正兴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3公里,距离中学2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人,其中小学生5人,中学生3人。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38.6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02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离乡镇较远,经济发展无支柱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缺少项目开发资金和技术。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断完善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技术资金,开发当地土地、林业资源,发展支柱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大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力度;主要发展茶叶、桑树等种植(其中:完成种植茶叶100亩、桑树40亩),以及发展养蚕、鸡、猪等养殖业为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