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廓轩竹枝词 |
释义 | 简介清代满族作家志锐(1853年—1912年) 所著的一部诗集,又称《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 作者志锐(1853年—1912年),字公颖、廓轩,号穷塞,晚号遇安,满洲他他拉氏,《清史稿》记载他“隶满洲正红旗”,《清故伊犁将军文贞公行状》则说他为“满洲镶红旗人”,清代末任伊犁将军,清代重要的竹枝词作家。也是著名的珍妃的堂兄。 创作经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志锐遭贬,从张家口到乌里雅苏台任参赞大臣,不仅大漠的环境对他构成极大的考验,更有远离政治中心、不能为国效力的忧愤,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交织,塞外荒凉与行程的艰辛在他的竹枝词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廓轩竹枝词》序为:“古人行程,必纪其山川道里险要形胜者,考古证今,以示博富。锐不才,在滦阳营次奉待罪乌里雅苏台之命,未许回京,迂道出口行簏,无书未能援证,仅就军台各名各旗风俗与夫目之所见,得竹枝词百首,于山川形势,鲜有所关,聊为一己纪程,非敢云诗也。”《廓轩竹枝词》百首,其中《六十四台》计六十四首,《风俗》计二十一首,《杂咏》计十五首。因志锐被贬遭遇,使其所见风物浸染悲凉慷慨之气,得山川之助,其婉曲内心在诗作中得以完美的呈现。 文学价值《廓轩竹枝词》百首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史料价值而言,它作为研究清代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资料,补正史之不足;从文学角度来说,它是清代文人边疆竹枝词的代表,其诗性功能远超过一般文人竹枝词,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凸显其人作品魅力。 志锐竹枝词在清代可以归入文人所创作的边疆竹枝词,因为它既继承了清代文人边疆竹枝词的传统,又有其独到之处。 形式上,志锐继承有清一代文人竹枝词创新的成果。清代文人竹枝词在继承传统竹枝词的基础上,形式逐渐定为一尊:采用“七言四句”。志锐百首竹枝词无一例外,整体风格也和文人群体,尤其是边疆文人的竹枝词相近:通俗自然、轻快活泼。志锐竹枝词读来生动婉转,朴素自然,婉转流畅。清代文人竹枝词大量采用民间口语、俗语、俚语,甚至少数民族语,更为当地人喜爱。志锐用得更加自如,语汇和诗融为一体。尤其是,志锐大量继承了边疆文人采用的诗中加注方式,把诗和散文变成一个有机整体。 志锐竹枝词独到之处在于,他强化了竹枝词的诗性功能。民间竹枝词通常采用比兴手法,用第一人称,多为女性口吻抒写情怀,风格凄怨。志锐常常直接切入所要关照的对象,用赋法使诗句简洁明了。 志锐竹枝词在清代文人竹枝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忽略。“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在描绘地域风土方面,无可取代,为我们研究当时蒙古族生活,还原蒙古族社会,提供了最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他更多地把竹枝词当作记录风土人情、抒写一己内心的工具,多少忽略了对意境的营造,没有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没能创造出象刘禹锡《竹枝词》九首那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另外,他似乎以纯客观的观照来抒写,与当地人真正的生活、情感有一定距离。 版本流布《廓轩竹枝词》(版本及流布情况如下:第一影印本,《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一卷,共一册),志锐撰,南陵徐乃昌清宣统二年(1910年)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著者稿本影印。第二石印本,《廓轩竹枝词》(一册),穷塞主撰,清宣统二年(1910年)。第三刻本,《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一卷),志锐撰,所属《怀豳杂俎》丛书,清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二年(1910年)、宣统三年(1911年)南陵徐氏刻。另《中国风土志丛刊》(张智主编,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收有穷塞主廓轩氏撰《廓轩竹枝词》;《中华竹枝词全编》(丘良任等编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7年)收有志锐撰《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