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德市第二中学 |
释义 | 常德市第二中学系常德市教委直属示范性完全中学,位于德山老码头,西临乾明寺,北连孤峰塔,与市中心一江相隔,两桥相连,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条件舒适,是理想的求学之处。 简介(地理位置 校园创建 师资力量 教学设施 管理运作 文化理念 对外交流 学校荣誉 知名校友 敬业名师 团队活动 校歌 校徽) 历史沿革(书院时期 (1888—1902) 小学时期(1903—1927) 县中时期(1928—1949) 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常德市立中学时期(1949-1954) 常德市第二中学时期(1955-现在)) 简介地理位置常德市第二中学系常德市教委直属示范性完全中学,位于常德市武陵区德山乾明路老码头。西临乾明寺,北连孤峰塔,与市中心一江相隔,两桥相连,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条件舒适,是理想的求学之处。 校园创建学校由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朝武陵知县创办的德山书院延续而来,是常德市城区办学最早的学校。自创办以来,以“为时养器”为训,传播维新思想,培养了数万名各类人才,哺育了众多杰出的爱国者、革命志士和专家、学者,形成了“爱国勤学”的优良传统,文革前曾一直面向周围11个县招收高中学生,学子遍布大江南北。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学班46个,师生员工近3000人。15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特、高、中级职称教师101人,毕业和在读硕士研究生56人,省、市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班主任15人,。 教学设施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建立了计算机学校和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系统。“三机一幕”进入每间教室,宽带校园网进入每间办公室、教室和公寓。集图书馆、实验中心、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为一体的8600平方米的求索馆和近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运动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基地;高等级学生公寓和高标准多功能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服务。 管理运作学校实行部门管理处室、年级主任负责制,工作目标月考核制 ,教学管理常规强化制,用人体制全员聘任制,待遇分配结构工资制,资金使用部门运转经费包干制,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严格和科学的管理促进了学校的高速发展。 文化理念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浓墨重彩,养成教育有声有色,“以人为本,求善求真”的办学理念,“为时养器”、“爱国勤学”、“志道为先、精业是本”等观念文化深入人心。以责任心、同情心、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两心三精神”和“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德育学校”、“家长学校”等四校分别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大课堂,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艺术节”、“建校节”、“体育节”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对外交流与此同时,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基础、注重体验、鼓励冒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千方百计打造名师,高中教师本科学历率达100%,研究生课程班就读率达61.2%, 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参与率达 80%. 学校以优异的办学业绩先后被授予省、市“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体育合格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及“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内外、国内外来访者络绎不绝。 而今,学校正众志成城,只争朝夕,迈步在发展——腾飞的大道上。 学校荣誉学校以骄人的办学业绩被授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优秀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省“省级绿色学校”、“常德市示范学校”、“常德市安全文明校园”、 “常德市模范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省内外、国内外来访者络绎不绝。2002年12月,又顺利通过省级重点中学验收,跻身于湖南省重点中学,即“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行列,成为一颗嵌镶在古城德山之巅的璀璨明珠。 知名校友学校在历代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下,恪守“ 为时养器”的校训,发扬“爱国勤学”之传统,先后培养出刘复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领导人)、赵曰生(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列主义者)、潘振武(原湖北省委书记)、李陆琦(著名的甲骨文专家)、杨菁荪(全美国家教委资深委员、亚太教育委员会主席)、谢铁樵(世界老年人马拉松赛跑冠军,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刘苏(留美博士后)、刘盾(留美博士)等一批批适应时代需要的仁人志士和栋梁之才,创造了许多不可磨灭的业绩。 敬业名师敬业好学,风趣幽默的上官老师、李佩兰老师; 务实肯干、诲人不倦的黄 夕艳、聂俊、徐丽娟老师; 严谨笃学、儒雅稳重的宋启然、张业国老师; 极富亲和力、深受学生喜爱的史主任; 还有在学生心目中近如朋友的陆羚萍、向静老师。 团队活动团的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支部,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活动内容。一般而言,团的活动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一是教育活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和党的政策学习为中心,包括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在内的各种思想教育。 二是生产活动。以在各条战线的生产劳动中发挥各种突击作用作为内容,包括在本职岗位上创一流成绩和组成突击队完成急、难、新的突击任务、承包生产工程等。 三是科技活动。以学习科技知识,进行发明、技术革新为内容的活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活动和非生产过程的科技活动。 四是公益活动。以绿化祖国、美化生活、服务人民、方便社会为宗旨的不计报酬的社会公益活动,也就是习惯上说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五是组织活动。以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包括发展组织、整顿组织和组织生活会等。组织活动不同于一般思想教育活动。 六是文娱活动。以文化娱乐为目的的活动,例如唱歌、跳舞、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旅游、书法、绘画、集邮等,均属此类活动。 七是体育活动。就是组织青年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帮助青年增强体质。 校歌校徽历史沿革书院遗风今犹存,二中前景更辉煌。为缅怀既往,开创未来,现将学校历史沿革和各个时期的基本情况综述如次。 书院时期 (1888—1902)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武陵知县李宗莲与邑人刘廷棫、程隽超、刘廷泽、戚湛廷等在明青莲社、清善德书院遗址创建德山书院。是年十月开工,次年六月告竣,廷邑人余蓉初先生为院长。 德山书院的教学形式灵活,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讲授。每天晨读,学生依次请疑,主讲人逐个解答。书院不受学额限制,允许学生自由听讲,学生都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很多是慕主讲大师之名而来。书院注重学术交流,常延聘各地鸿儒讲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3),德山书院根据清朝政府改书院为学堂的规定,改名为武陵县学堂,从此结束了长达13年的书院史。 小学时期(1903—1927)光绪二十七年(1903) 德山书院改办为武陵县学堂,以书院存银3500两为开办费。辛亥革命后学校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发展很快,而军阀混战又使学校受到摧残。民国元年(1912)二月起,学校成为完全小学,改名为武陵官立高等小学。1913年1月改名为常德府立初等、高等小学校,1915年10月改名为常德县立高等小学校,1917年2月改名为常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简称“一高”)。先后任校长的有余明曦、戴修礼(均为留日学生)、张维善、唐元直、陈时达(湖南优级师范学校毕业)、龙履冰(武昌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张琦(武昌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张钟奇(武昌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国民党党员)。 1912年4月,遵照南京临时政府《壬子学制》的规定,将高小由4年制改办为3年制,初小由5年制改办为4年制,废止读经讲经。高小课程有修身、国文、英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体操、手工、唱歌、图画等,每周授30课时。1922年北洋政府馆印《壬戍学制》,规定小学为6年制,初小4年,高小2年,以公民课代替修身,将国文改为国语,设课8种12门,即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4门)、算术、社会(包括地理、历史、公民、卫生4门)、自然(自然、园艺2门)、工用艺术(手工)、形象艺术(图画)、音乐、体育等,学校照章办理。 学校历任校长都重视教学,重视聘任优秀教师任教。民国元年实行新学制时,许多学校不开英文,余明曦校长聘任英籍教师任教,龙履冰、张琦先后任校长时都亲自教课,何斗魁、戴修礼、殷嗣仁、陈镜湖、陈凤灵、李子新、唐鸿谟 、龙丕钦等著名教师都在校任教,以保证教学质量。龙履冰校长还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并制定了校旗、校徽、校服、领章(缩写H、P、M、S、C,即Highc Primarry Model-School)和校歌。当时学生手工作品参加常德工业品展览会获优等奖,运动代表队参加全县小学联合运动会获甲等奖。学校毕业生很多考入明德、省一中等名牌学校,“一高”的教学质量在全县首屈一指。 1928年1月,“一高”改为常德县立初级中学后, 附设小学部续办了5年。从1903年创办到1933年停办小学为止,30年中共办高小班51个,高小毕业生总数为1153人。 1903年,刘复基、杨少炯(熙绩)奋起参加黄兴、宋教仁组织的华兴会起义。刘后来逃亡日本,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秘密组织武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参议,在武昌起义的当天早晨被清政府杀害,年仅28岁,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著名辛亥革命烈士,现学校前面莲花园内安放着刘复基半身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辛亥革命领袖。 “一高”学生素来以勤奋好学著称,不少人经深造后成为知名的学者。如戴修瓒(法学家、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人民法制委员会委员)、杨筠如(历史学家,厦门、暨南、中山、四川、湖南大学讲师、教授,著有《尚书核诂》、《荀子研究》、《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等、刘唐领(铁道工程学家、交通大学教务长、北京铁道学院教授、北京铁道设计院设计师)、管竹(湖南省著名数学教师、西北农学院数学教授)、李陆琦(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甲骨文专家)等都是一高学生的杰出代表。“一高”学生爱国勤学的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常德市二中办学的光荣传统。 县中时期(1928—1949)1928年1月,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常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改名为常德县立初级中学校(简称县中)。1932年,与常德乡村师范并入,改称常德县立中学。1946年上期,增设高中部,改办完全中学,到1949年解放为止,常德县中总共办了22年。 “一高”改为县中后,校区仍在城西火星池朗江书院原址。先后任校长的有张钟奇(国民党党员,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毕业,原“一高”校长)、张特林(国民党党员,北京政法大学毕业,1932年下期任校长,当年病故)、张孝仁(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杨筠如(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曾留学日本)。 初中部执行南京政府1928年学制和1932年部颁课程标准,学制为3年,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和内容,课程有公民、国文、数学(算术、代数、平面几何、三角)、英文(文法另教)、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生理卫生、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体育、音乐、国画等,全部为必修课,教材由教师选定。1932年张特林任校长后增开童子军训练课,列入课表,学生编为中国童子军第975团。1932年前开“党义”课,后改为公民课。 抗战时期(1937—1945)1936年下期,张孝仁辞职,杨筠如由外省回常,继任校长,不久抗战爆发。为避免日机轰炸,1938年冬,学校在杨筠如主持下由城区迁往前河花岩溪校友李陆琦家。李陆琦先生及家人十分开明善良,曾给于学校很大支持和帮助。 花岩溪离城区约一百华里,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静,县中在这里办了7年,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迁校后,杨筠如去湖南大学任教,继任的有张杰(法国国家法学博士)、管竹(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罗琳(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等人。 杨筠如离任后,张杰任校长4年,他思想比较开放,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亲自主持纪念五四运动大会,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增设劳动课,用人不拘一格。一时名师如赵曰生(厅长,华北大学教授,所译《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近世社会主义》为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著有《周学概论》、《自古军纪事史料》等)、戴开夫(留英学生)、郑维龙(中华书局《英语周刊》编辑)、黄伯敏(杨度兄弟的学生)、黄步瀛(数学)、蔡济民(画家)、李先治(著名体育教师)和教坛新秀余锦章、吴荣斌等都在县中教课。赵通过讲课和校刊撰文,宣讲公羊学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蔡在上图画课时介绍八路军抗日情况,李培养的第24班学生刘景发参加省运动会曾获三级跳远冠军。 1943年上期,张杰辞职,管竹继任。这年下期日军侵犯常德,因消息闭塞,日军过沅江后学校仍在上课。当日军逼近时,管在全校大会上愤然宣布“决不能做亡国奴”。他带头整装裹粮,准备转移,表现了民族气节。日军败退,管校长积劳成疾,辞职后专教数学。罗琳继任校长。罗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学生,擅长词章,也有干才。他筹资扩建教室,于1944年下期开办简师班(招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扩大了学校规模,本人亲自教国文、颇受欢迎。学校在抗战时期一直坚持春秋始业,当时常德中学减少,生源扩大,加以有些农村子弟为逃避兵役而入学,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年龄参差不齐。1944年上期起,每次招初中新生2个班, 到1944年下期全校有初中12个班、简师1个班,学生644人,教师负担重于战前,但待遇低于战前,教师为抗战胜利和普及教育作出了可贵的奉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同学们关心祖国命运,反对内战,追求光明,不少同学走上革命道路。10班毕业的校友周文从(中共常德地区工委书记)以《新中日报》记者身份,开展迎接解放的工作,他和13班卢善庆(中共常德地区工委组织委员)、31班李光新(中共常德回民支部书记)、37班盛柏林(中共地下党员)、11班范群(原名范广智,地下党员)、江泉(原名江启风,地下党员)等冒着生命危险在常德、桃源等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活动。制止了国民党暂编第5师师长汪援华妄图火烧东门外街巷的行径,争取了新中日报社、光明电厂,吉春堂、同济堂、聂振茂三大药店不外迁,争取到教育界、工商界和一些合法团体知名人士的支持,保护了学校、机关的档案、财产,为常德解放做出了贡献。 高尚的爱国精神也是勤奋学习的动力。特别是抗战期间,师生们远程跋涉,箪食瓢饮,弦歌不辍,念念不忘报效祖国,很多同学学有所成,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刘安武(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秀中(南京大学教授)、黑爱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第藩(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忠恩(长江勘测规化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德民(南京航空学院教授)、杨南(江西大学法学教授)、徐行(常德师专教授)、杨天纵(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朱焕南(原名朱永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杨毕(湖南省水电厅总工程师)、杨胜玉(武汉大学副教授)、吴荣樵(湖北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傅定文(长沙铁道学院副教授)、熊跃湘(昆明曲靖水利设计院院长)等校友都是高等教育和科技战线上的重要骨干;范群、高鹏(原常德县一中校长)、吴荣斌、彭万宝、朱凡央、余爱廷等校友服务地方教育数十年,成为一代人师;杨菁荪(全美国家教委资深委员、亚太教育委员会主席)、谢铁樵(台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爱国人士和世界老年人马拉松赛跑冠军)等蜚声台湾和海外。县中办学22年,共毕业初中生2101名,高中生266名,乡村师范生113名,简易师范生86名。其中盘盘大才数以百计,他对祖国的贡献是巨大的。 常德市立中学时期(1949-1954)1949年7月常德解放,8月常德市军管会接管了常德县中,任命原教务主任王敦睦(湖南大学矿冶系毕业)为校长。时有学生403人,教职员36人。9月学校改名为常德市立中学。 ? 1952年11月政府为学校架设了照明线路。1951年9月校长王敦睦调离,范群(蓝田师范学院史地系毕业)接任两月后调离,曾怡亭(民盟盟员,蓝田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继任。1953年2月,曾清辞、张合盛(中共党员)继任。他们在建国初期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把二中这所老学校改造成为人民的学校。 这段时间虽短,但仍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不少校友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如教师阮人豪、学生刘光前(原常德军分区副政委)、李丰茂(原常德市人大副主任)、鲍良才(原武陵区物价局局长)、魏文卿(原市供销学校副校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有熊声忠(著名皮肤病学专家、教授)、赵瑛(国家一级律师,市政府法律顾问)、胡力文(常德师院教授、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丁钟琦(海南大学教授)等校友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常德市第二中学时期(1955-现在)“一五”期内,党和政府对学校建设非常重视,拨款兴建校舍,扩大校园面积。1955年(常德市政府)决定将学校恢复为完全中学,定名为常德市第二中学。调常德行署文教科科长李仲麟任校长(中共党员、蓝田师范学院理化系毕业)。 五十年代中后期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校运动代表队参加市运动会屡获冠军,并向省队输送了运动员。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制作标本屡获有关部门奖励,1958年高校统一招生,高一、二班84名学生,全部考试合格。以后虽受到极左思潮干扰和经济困难的影响,学校在师生的努力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教学质量。1958—1965年这8年中毕业的高中部学生大部分升入高等院校,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其中的突出代表有:罗维治(原湖南师大副校长、教授)、熊长松(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林泽龙(特级教师、全国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丁时春(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部级劳模)、黄万镒(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佘跃荣(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翟笃智(知名包装设计家)、袁家帜(运动健将、国家级举重运动员)等。 二中教师呕心沥血,为国育才的精神依然可嘉,在生源不好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成绩。1978年,二中学生高考成绩列全地区第四名,受到地区教育局奖励。1983年有18名高中生毕业后升入大学本科,1984年全市高中数、理、化分科知识竞赛,二中学生囊括三科第一名,高90班学生童朝晖获市数学竞赛第一名和全国中学生化学知识竞赛二等奖。学校体卫工作也保持先进水平,学生参加市、地、省中学生田径运动和篮、排球竞赛,曾多次获得了名次。1983年,经省、地体委认定,全校有国家二级排球运动员3人,三级排球运动员1人,三级田径运动员28人,少年级运动员55人。1985年全校达标率超过80%。从1979年到1983年,每年都有高中毕业生被选为飞行学员,先后有丁明、李祖平、姚京华、郑峰、盛泽贵、黄雨章、严平等7位同学飞上了祖国的蓝天,学校蝉联五届常德地区“选飞”先进单位,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湖南省军区的表彰。1984年,常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换届。1988年撤区建市,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市属基层单位的隶属关系没有变动。1990年,学校由武陵区政府移交新常德市人民政府管理,成为市教委直属中学,学校的领导班子亦发生变化,1987年校长刘绪魁调走,李光浩(湖南大学数学系毕业)由湘西古丈县调任二中校长,副校长丁栋申离休。1991年7月,市直属中学调整领导班子,葛雪峨(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由澧县六中调任二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刘绪魁调回任副校长,燕正保、周炳章留任副校长,次年党支部书记符槐山退休,校长李光浩调走。 1994年,党支部由葛雪峨、文元林、燕正保、熊开宏、周炳章五位同志组成,葛雪峨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1995年上期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选拔赛区欧阳等8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初三89班学生毛丹的作文《一个差生的故事》在全省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该文选入《湖南省初中作文选粹》一书中(辅导老师鄢春华)。 1994年高二文科会考,历史、化学、地理获市直一、二名,高三的政治、数学会考获市直一、二名;初中毕业会考人平总分在市直七所中学获第3名。1995年高三学生龚安上北大、清华录取线,后被国防科大录取。同年熊辉杰、曹晓辉两学生考上飞行学院。 从1997年到2000年的四年里,由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巨变。教学管理一年上一个台阶,教学质量一年高于一年,教学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学校建设一年一个新面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常德市二中作为一所面向周围十一个县招收高中学生的名牌中学,因受“文革”影响,暂失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德山全面开发的今天,新一代二中人紧紧抓住这一大好契机,迎教育改革的春风,顺常德经济发展的要求,扬古老校园文化之长,借百年学府累累硕果之势,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力争要把常德市二中创办成为省重点中学。 1998年,常教党函(1998)2号文件,将中共常德市二中支部委员会升格为中共常德市第二中学总支部委员会,并选举了文元林、燕正保、周炳章、薛开明、谭福稳五位同志为总支委员会委员,文元林同志任副书记(书记暂缺)。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学校举办了三期《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寒假干部学习班。培训对象:全体行政干部,每期五天时间。学习有关法律、上级文件、政策、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了各部门工作目标。 学校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按照“为育人造景,让静物说话”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入校门口的圆盘花坛内塑一尊刘复基(该校校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领袖、著名烈士)半身汉白玉塑像,塑像背面大屏风上镌刻着刘复基传略,周围花草掩映,景象肃穆而壮观。 校刊《沅江浪》创刊,对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扩大二中在社会上的影响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8年10月1日,该校教师组团前往深圳考察学习;2000年9月22日,朱年生老师赴京参加全国首届素质教育研讨会;2000年9月23日—30日,周香华老师代表该市出席全国第二届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大会。此次评选大会云集了全国各省政治课教学比武的最优秀选手,并广泛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2001年5月,常德市化学学会理事长、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该校高级教师、校长文元林同志应邀在浙江舟山市作学术报告。 从1997年开始,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令人瞩目。1997年张翔考取北京大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1998年130人参加高考,录取重点本科10人,一般本科6人,专科16人,共计32人,体育考生罗平以全省文化考试第7名的成绩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1999年143人参加高考,录取重点本科12人,一般本科14人,专科14人,共计40人,凌林被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录取,陈娅考上北京理工大学;毛丹考上兰州大学;2000年238人参加高考,考取重点本科10人,一般本科18人,专科71人,共计109人,录取率45.8%,吴涛考上湖南医科大学本硕连读班。 2001年中考,该校有9人达到一中录取线(895分录取线),其中鄢春华老师所带的121班6人达一中线,政治(李爱枝、张清华),语文(鄢春华),化学(燕正保)均为市直平均分第二名。高考本科一次上线48人,录取本科80人,专科91人,录取率52.9%,文科考生杨政以612分的高分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理科考生余江以621分被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录取。体育考生王磊以文化考试全省第七名的成绩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 2002年中、高考成绩更为突出,中考达到一中录取线的有15人,(888分录取线),正取113人,政治(张清华)居市直第一名。高三351人参考,一、二、三批本科上线人数为149人,其中600分以上的8人,理科考生胡盛同学以667分的高分达到北大录取线,被复旦大学录取。 2003年中、高考再创佳绩。中考语文(王贵保)、物理(王真),化学(伍宏科)优秀率居市直第二名,数学(薛湘惠)优秀率市直第三名,政治(张清华)仍保持市直第一。,全校361人参加高考,根据市教育局招考办公室统计的数据,已有285人被全国各类高校录取,录取率达78.9%,其中文科考生刘利丽以631高分被北京工商大学录取,理科考生刘佳颖同学以602高分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并有孔乐、罗剑侠同学双双考上空军飞行学院,文义同学考上南开大学。 2001年7月,学校顺利地通过市教委“完全中学示范校”督导评估组验收,成为了“常德市完全中学示范校”,后来又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条例》优秀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常德市绿色学校”、“德山开发区综合治理红旗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为创办省重点中学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于2001年9月成立了科技活动中心,全校除高三、初三外,每班均有一个科技活动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每个活动小组有一名指导老师,并规定每个小组一学期至少两件以上高质量的作品参加学校评奖。学校每年进行一次科技活动成果评奖和展示。科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势头很好,学生踊跃参加,并初具成效:①2002年2月1日至4日,中央电视台在该校成功拍摄了“肥皂泡爆鸣的原理与应用”与“稻谷壳与煤的妙用”两项科技活动节目,3月10日向全国播放后,先后收到了全国各地观众来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赞誉。②2002年3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科技节,共收到学生的创新作品1744件,有33件作品参加本市科技展览。③在2002年23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评会上,该校评为全省优秀组织单位,二项科技活动获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学生李奔作品《化学知识娱乐台球》获银奖,李芬的作品《数学万能板》、蔡晓茄的作品《单轨旋转门窗》均获铜奖。④在2002年全国第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展评会上,共评出153件作品进入全国终评,该校学生李芬、蔡晓茄的二项作品分别获二等奖和优秀奖,12月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奖励和亲切接见(全省仅8项)。⑤该校科技辅导教师何子尚老师2002年获省教育厅等单位颁发的五项园丁奖,属全省个人奖项最多者。⑥2003年省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a、该校获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奖;b、高191班学生史科琦的“HO肥皂泡鞭炮装置”荣获省级创造发明银奖,同获国家专利,何子尚老师获省级园丁奖;c、初139班学生蔡奕鸣的“任意角奇数等分器”荣获省级创造发明银奖,同获国家专利、何子尚老师获省级园丁奖;d、初148班学生谭政希的“平面几何教学仪”荣获省级创造发明银奖,同获国家专利,何子尚老师获省级园丁奖;⑦2003年第三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初139班学生蔡奕鸣的作品“任意角奇数等分器”与创意“维护土壤生态平衡的设想”分别获省级优秀创造发明奖,最佳创意优秀奖;初148班学生谭政希的平面几何教学仪“获省级优秀创造发明奖”;高191班学生史科琦的“HO肥皂炮鞭炮装置”荣获省级优秀创造发明奖;高186班学生杨晓欢的“由非典而引发的思索”荣获省级最佳创意优秀奖;高192班学生郑召胜的“太阳能氢能内燃机”荣获省级最佳创意优秀奖;以上常德日报2003年8月17日发表了题为“市二中捧回六项发明奖”的报道;何子尚老师被评为2003年常德市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其先进事迹已编入“科技之星”一书。 2001年高中胡盛等6名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初赛,分别获取数学、化学等学科省级一、二等奖(辅导老师熊光中、肖通),全国初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也有多人获奖。其中初三126班学生谭吉吉获全国二等奖(辅导老师梅其素)。 学校政教处在坚持搞好期末“三好”和各类积极分子评选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再推出一些新的评选活动和新的荣誉称号,如“十佳歌手”、“十佳团员”、“十佳干部”、“十佳青年”、“十佳学习标兵”等,使榜样的作用更全面,更具示范性,更合理,更有时代感。 “四节一营活动” 坚持开展。四节是:科技节(每年三月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三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品格);艺术节(每年五月份,给学生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建校节(每年9月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扩大学校的影响);体育节(每年10月份,以校运会为龙头,广泛开展强身健体活动)。一营是:暑假校园夏令营(每年7月份举行,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学生自主组织各种文艺、体育、竞赛活动及摸拟市场、社会实践、与名人见面等活动)。在艺术节中,学生于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两次参加湖南卫视“男孩女孩”及四次参加常德电视台“开心你我他”节目,均获成功。 2003年11月11日,常德市教育局常教人字(2003)14号文件,聘任唐洪波同志为常德市第二中学校长。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教职员工。突出的如:周香华老师,中共党员,湖南省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德育学会会员,常德市政治学科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德市市直中学政治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由于他在德育、教学、科研方面的长期奋斗和不懈追求;由于他躬耕教苑,开拓进取;由于他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使他在教书育人这块田园里收获着金色的辉煌,四届高三毕业会考合格率都为100%,均名列常德市前列,八年高考,先后有张翔考入北大、张如帆考入北师大等名校。所教的学生先后有几百名被高一级学校录取,从而也使他朝着教师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的方向发展,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2次受到常德市人民政府的记功奖励,1993年被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湖南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996年7月1日被中共常德市教委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多年年终考核优岗,2001年4月被市教委推荐为湖南省骨干教师、政治学科带头人,2003年参加省级培训成绩合格,多年来先后有数十篇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或获得省市优秀论文奖。其典型事迹先后被《常德日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报》所报道,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再如唐洪波老师,他成为了常德市的教坛新秀:1997年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常德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1998年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授予“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8年破格晋升中学一级教师;2002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2年下学期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元认知与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探讨》等5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得省级奖励;2003年被任命为常德市二中校长。 2004年该校高考又取得了大面积丰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415名高中毕业学生参加高考,有232人上线,上线率达56%,其中,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上线人数就达78人。 2004 年8月,该校被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科普基地”荣誉称号。 在学校党总支和校长室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排除一切困难,创造一切条件,于2002年12 月顺利通过省重点中学的验收,又于2004年8月4日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04]225号《关于认定常德市二中等5所学校为省级重点高中的通知》:按照《湖南省重点高中等级管理办法(试行)》(湘教基字[1998]11号)、《湖南省重点高中管理办法》(湘教发[2003]36号)等文件规定的省级重点高中标准及程序,经专家检查、省级重点高中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常德市第二中学已基本达到省级重点高中标准,批准常德市第二中学为省级重点高中学校。8月26日隆重举行省级重点中学授牌仪式。一块“湖南省重点中学”的金色扁牌高悬在常德市二中的大门上,实现了二中几代人的梦想! 回顾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常德市二中由她的前身“德山书院”到今天“省级重点中学”历经了115多年风风雨雨,走过了无数艰难曲折的道路。历史已一天天过去,未来正一天天走来,耕耘不辍,奋斗不息的二中人,在邓小平伟大理论旗帜指引下,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精神的鼓励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全面奔小康的社会主义大道上,迎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强劲东风,奋勇前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