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常安路
释义

凡到过江门的人,都知道江门有一条商业步行街,街的两旁全是店铺,各种中外商品琳琅满目,街上红男绿女,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晚上,古色古香的楼房在射灯的照射下玲珑浮突,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这条街就叫做常安路。

地位

常安路曾是江门的政治、商业中心,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许多有声有色、光怪陆离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江门、新会乃至五邑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现就笔者能力所及,把这些故事向诸位读者一一道来。

今日之常安路繁华无比。

常安路南北走向,与堤中路相交成“T”字形,南面为蓬江河,北面为范罗冈,西接象溪路、紫茶路,东通莲平路、仓后路,全长860米,车行道8.2米,人行道宽3米(现全部辅上花岗石作为步行街)。它的建成,有一段“古”。

历史背景

常安路原不是路,而是一片滩涂,一条河涌。笔者儿时曾听老人讲过一则故事:据说陈白沙有一次从钓台坐船去县城,一路行船,一边吟诵沿途的地名:“斗米煮熟饭萝扛(范罗岗)”,“横直一丈是井泥(井泥涌,旧制面积:一平方丈为一井,六井为一分,十分为一亩)”,“驶崩犁头是砂钢(沙岗)”。那时,这些地方全在海边。

明朝后期,西江夹带的泥沙把常安路一带冲积成为陆地,在形成陆地过程中,来自范罗冈山丘的溪水又把淤泥冲开,形成一条河涌。这条涌不宽,可行小船,两岸疏落地建有一些用木材搭建的篷屋,住着一些居民,他们多以打鱼为业,每天打鱼织网,倒也无忧无虑。

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颁布迁海令,诏濒海居民内徙50里,命内大臣科尔坤、介山到粤督迁。康熙三年(1664年),朝廷又再次下达迁海令,派官差到新会勘定海界。时适逢汛期,遂以潮水为界,筑墩台、树椿栅,派重兵把守。当时沙仔尾、水南、北街等均未成陆,南面仍为海洋,因而整个江门被划入迁海界内,居民悉数内迁。人们被迫拖儿带女,带着简单行李,告别家园,向内地迁徙。官军随即把房屋尽数拆毁,整个江门顿成废墟一片。当时被迁往肇庆的江门人黄居石曾写过《哀江门》叹曰:“江门一望堪痛哭,乱后徘徊江之曲。日中江上不见人,草自青青波自绿……”,由此可见当时的惨况。

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撤销迁海令,允许内迁居民回归复业。被迁往肇庆等地的居民纷纷返回江门,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人们希望以后能常安乐、永太平,不再受离乡别井之苦,便把这条涌叫做“常安涌”,后来,涌两旁的居民多了起来,形成了长安街、长兴街,成为一个社区,便命名为“常安坊”。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在江门咸鱼街(仓后路)83号开设江门正税口(后为江门厘厂又称常关),征收正税(货物税)。嘉庆年间(1796-1820),设在常安涌边的江门讯升为千总衙署(营地在现今常安路2号至仓后路口),人们在衙署营前开了些店铺做生意,常安涌两边便逐渐兴旺起来。清同治年间,伍元亨曾有《江门杂咏》诗赞曰:“酒榭歌台紫洞船,风光最好是营前”。

现状

1925年,江门从新会划出成为省辖市,开始大搞市政建设。民国18年(1929年),市政促进委员会成立,从民间集资20余万元白银,用以修筑长堤、钓台路,扩宽太平、塘步、新市、宝善、莲平、更兴等13条马路。常安涌也在这时被填平,铺上水泥路面成为马路,常安路便这样诞生了。

接着,人们在常安路两旁陆续建起了一些商铺、酒楼,百货店、洋货店、金饰店、西药店、文具店、镜画店、丝绸布疋店、茶庄、当铺等纷纷开业,江门的商业中心逐渐从墟顶街、新市路、兴宁路转移到常安路来,常安路也便成了江门的“太平(人民)南”(广州的商业中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6:54:56